谷文昌的创新精神及其价值场域

2018-03-20 15:19李晓元
关键词:文昌闽南精神

李晓元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谷文昌精神作为一个红色文化范式,经历了从民间信念范式到政治意识形态范式再到学术意识形态范式的演进过程,可以说,其作为民间信念范式和政治意识形态范式已经超越了闽南、福建区域,走向了全国;而作为学界学术范式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尚主要踯躅于福建区域,一些文论主要散见于福建的一些党刊,也偶有几篇见诸于其他省份的一般刊物。谷文昌一生虽无直接的论说文著,但其精神博大精深,它隐含、潜藏、表露于谷文昌的领导工作、日常生活和行为业绩,并随着时代的前进越来越彰显出生机、活力和价值,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体悟、发现、挖掘和建构。

当下学界对谷文昌精神的研究,主要探讨了其政治意识形态内涵和价值,如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谷文昌精神就是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一心为民的公仆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敢作敢为的担当精神,廉洁自律的奉献精神[1]38-40。就现有谷文昌精神研究成果看,学界尚未进展到其创新精神的内核、结构及文化世界总体的价值场域。毋庸置疑,创新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也是谷文昌精神的最强音。将谷文昌精神纳入创新文化框架,是对谷文昌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最好链接。否则,离开创新精神,谷文昌精神就会显失时代精神,就会缺少文化世界的价值场域和精神张力,至少会在一定程度上失落其创新禀赋所应有的光辉。

一、谷文昌创新精神的时代承载与文化养成

谷文昌创新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和产物,承载着丰厚的时代意义。谷文昌在东山工作的时代正是一个讲究改天换地、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创新时代。东山县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介于厦门和汕头之间,其中主岛为东山岛,是福建省第二大岛。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这种优越的海洋地理位置并没有给东山人带来特别的福祉,东山人一直都因为恶劣的农业生产条件和旧的社会制度生活在艰难和困苦中。其时,东山岛在风沙肆虐中满目疮痍,清朝光绪年间,曾颁布“砍柴草者一律治罪”的刑罚都无济于事。据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近百年间,东山被风沙埋没了十三个村庄,二万亩(1亩约合666.67)农田,毁掉一千多幢民房(1)。像清朝那样靠律令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要靠共产党领导广大民众改造世界的创新实践。“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2]75实践唯物主义者或共产主义者就是要通过革命创造新世界,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身为共产党员的谷文昌1950年随部队来到东山县并担任领导职务,这时,他和东山人民的时代重任就是如何改造自然环境和社会制度。这是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创新时代,是一个最需要创新精神的时代,没有创新,历史就不可能进入新时代。谷文昌的创新精神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境遇中应运而生的。从治理风沙到发展生产,从改造人与自然的关系到改造社会关系,谷文昌在东山的一生就是带领东山人民创造新生活、新社会、新世界的一生。

谷文昌创新精神是时代的驱动,也是文化的养成,而时代本身也是一个文化时代。首先,谷文昌创新精神是红色文化的衍生。谷文昌出身于河南一个贫苦家庭,早年参加革命。革命文化就是红色文化,革命就是要推翻“三座大山”,改变旧世界创造新世界,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和富裕的生活。这种红色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为人民创造幸福的创新、创造精神,也就是宗旨意识或民本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仅仅是一定历史阶段革命任务的完成,并不是这种红色文化精神的完结,恰好相反,这种红色文化精神必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承传、发扬光大,它驱动和养成新时代的创新精神、宗旨意识或民本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红色文化以地理空间为文化活动的场域或物质载体,却不以之为文化的本根和颜色的生成者。红色文化的颜色不是生成于草原的青草、大陆的黄土、海洋的海水,也不是生成于绝对的理性和自由精神,而是由改变自然界、社会世界、精神世界等生活世界总体意义的工作世界所造化。”[3]295“红色文化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其生活世界的总体价值和工作创造与工作共同体精神。”[3]296红色文化就是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为人民谋幸福的文化,正如谷文昌说:“我们是共产党人,不能做自然的奴隶,不能听天由命,不能在困难面前退缩!” 谷文昌1964年3月在福建省“1963年度农业先进单位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发言,其题目“用革命精神改造自然建设海岛”,亦鲜明地反映了他作为一个革命者改造自然、改造世界、为人民谋幸福的红色文化精神。

其次,谷文昌创新精神也是传统文化的哺育。谷文昌是河南人,河南属中原地带,是儒家和道家文化兴盛的区域。仁爱、敬业、民本、天人和谐特别是孔子“和而不同”、《老子》“为之于未有”等传统文化的创新理念,使谷文昌早年就踏上革命征程,寻求改变世界的真理,追寻创造新生活的价值。这些传统文化的创新生存理念,在谷文昌领导东山县的实践中都潜移默化地表现出来,如种植木麻黄把荒岛变成绿岛,就体现了老子“为之于未有”的创新之道,也展现了孔子“天人和而不同”的创新理念。

再次,谷文昌的创新精神还是闽南文化的滋养。东山县隶属漳州市,厦、漳、泉是闽南文化的主体区域。爱拼敢赢、开拓创新的工作创造精神是闽南文化的根本精神。东山县历史文化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有学者探究了闽南文化的精神结构,认为创新、创造精神是闽南文化的根本精神。“从旧石器时代闽南原始先民对闽南的初次开启,到七闽部落对闽南新石器文化时代的创造,再到开漳圣王文化对闽南的文明拓荒,再到近现代的发展,都呈现出闽南人对闽南陆地的坚守、守望、开拓精神。这是闽南文化的原创精神,即大陆文化精神,是闽南文化世界的开启、开创精神和永不离弃的存在精神,就是这种精神衍生和催化了闽南文化的海洋精神能量。”“道德精神又离不开工作创造精神,工作创造、工作创世才是最大的德、爱和美。如此,工作世界精神特别是工作创造精神是闽南文化精神体系的根本精神,也是道德精神的根本内核,没有工作创造、工作创世和工作救世,爱国爱乡、冒险进取、扶危济困、融合包容、抗争与和谐等精神就沦为空洞和贫乏。工作创造精神既存在于闽南文化的总体,又涵盖闽南文化的具体形态特别是那些标志性形态。”[4]5-21时势造英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谷文昌的创新精神不是单靠自己成就的,而是与东山人民一同表现出来的,如果仅谷文昌一个人有创新精神,东山县绝不会有今天的发展。而谷文昌进入东山、进入闽南生活和工作,就必然要受闽南区域文化的熏陶和造就。如此,闽南区域文化的开拓创新精神就与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创新创造精神一道,驱动、衍生和养成谷文昌的创新精神。如此,闽南文化、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与谷文昌精神就构筑了一个创新文化的共同体,共同造化着东山县的新生活、新世界。

二、谷文昌创新精神的意义结构

何为创新?“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2]129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将创新理解为技术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包括生产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在内的全部社会关系的创新,其根本在于科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革命和变革。当代创新理论的奠基人熊彼特从经济学的视角认为,“创新就是对旧的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5]73,这种“组合创新”亦内涵了技术、制度和企业家精神等观念创新。从唯物辩证法的视角看,创新就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这是最普遍意义的创新,内涵了一切自然关系、社会关系以及实践行为和精神文化的创新。创新是一种包括结果在内的行为过程,创新精神则是表达、流露和蕴含于创新过程中的思想观念或精神向度。谷文昌的创新精神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的多重精神构成的意义结构,这一意义结构亦是其基本内涵,有些是谷文昌在创新过程中以一定的话语方式直接表达出来的思想观念,有些则蕴含在谷文昌的创新行为、事迹、业绩中,需要我们探究和建构。

谷文昌创新精神的总体意义或总体内涵是矛盾创新或问题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创新精神,其中内涵了技术、制度和思想观念的创新精神。“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6]301创新就是解决矛盾或问题的过程。解放初期的东山县自然生态环境恶劣,如民谣所言:“沙滩无草光溜溜,风沙无情田屋休,春雨来临柴草绝,作物有种多无收”。百姓分了地,却由于风沙肆虐没有好收成。如山口村就是以“乞丐村”闻名。当时,这一带提亲嫁女,都把“会要饭”当作一种本领。面对此悲凉情景,谷文昌说:“革命的目的,生产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群众的生活问题。如果我们不关心群众的生活,就是没有群众观点,也就无所谓革命!”“改造世界是共产党人和劳动人民的天职,越穷越要革命,自然条件再差,也要在这里建设社会主义!”谷文昌从解决群众的生活矛盾特别是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出发,从1954年开始,带领群众奋战十年,历经无数艰辛磨难,把荒芜的东山岛建成了绿岛。当时从东山八尺门到对岸云霄县的海峡经常吞噬群众生命并阻碍东山经济发展,谷文昌直面这一矛盾问题,他发誓:“一定要在这里修条海堤,给东山百姓一条安全的路,一条发展生产的路!”从1960年初到1961年6月,谷文昌领导东山人民,硬是在一道凶险的海峡上筑起一道长长的海堤,使八尺门成为东山人民的幸福门,结束了东山人民靠渡船出海的历史。兴修水利也是谷文昌矛盾创新或问题创新精神的突出表现。东山岛是个一无湖泊二无河流的海岛,中间高,四周低,存不住雨水,十年九旱。1949年以前,当地姑娘出嫁的一个风俗,就是嫁妆中有一两个水罐,水罐中盛满清水。谷文昌与百姓同甘共苦,建水井,筑塘坝,修水库,如红旗水库,至今仍是东山县工农业用水的主要来源。

改造自然,创新人与自然的关系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的创新。“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7]121-122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内涵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内涵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除了要直接造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还要在生活中创新平等、自由、互助、互利互惠的社会主义人与人的关系,这样才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投入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除了土地改革这些基本的经济制度创新,谷文昌和县委班子成员制定了植树造林的新政策、新制度:国造国有,社造社有;房前屋后,个人所有。集体种植实行包工、包产、包成本、包质量,同工同酬,一亩以上的育苗地可以抵消相应的征购任务。这就极大地调动了群众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上述人与人、自然和社会关系的矛盾创新精神是谷文昌总体的创新精神,这种总体的创新精神以科技创新精神为根本,即科技创新是谷文昌根本的创新精神。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离不开科技创新,人与人关系创新的根本是生产关系的创新,生产关系创新的根本是生产力,生产力创新的根本是科技生产力。以木麻黄种植技术为例,民国期间,也有几任县长立志治沙,但都无济于事。谷文昌领导东山人民治沙,重视科技造林,重视技术人员、技术试验、技术推广。如成立领导干部、林业技术员和老农民三结合的造林试验小组,建树苗试验田,并随时观察记录不同节气、天气、风向、风力、湿度、土壤对种植木麻黄的不同结果,最后总结出木麻黄种植的“六大技术要点”,在干部群众中宣传普及,使他们掌握种植木麻黄的技术要领。这就是一个从实验技术—生产技术—产业技术的过程,非常符合技术创新的过程规律。

总体创新、科技创新都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累积创新和可持续创新精神是谷文昌创新精神的重要内涵。“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用老子的创新之道来诠释谷文昌的累积创新精神再恰当不过了。一棵大树的长成要经历无数的风雨严寒,累积创新往往要经历多次失败才能成功,如此,累积创新精神是一种百折不挠、不怕失败和牺牲的累积创造精神,正如谷文昌所誓——“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有了累积创新过程,有了为之于毫末的精神,这样的创新才是踏踏实实的创新,才是可持续的创新。累积创新精神必然导致谷文昌的可持续创新精神。可持续创新至少有四个内涵:一是创新是个累积持续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二是一个创新引起另一个创新,使创新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链条;三是创新结果的可持续,即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并造福后代;四是创新过程之间的可持续,即一个过程结束了,不持有,不停滞,又进入新的过程,即不同的创新过程构成一个创新网络。“县委书记谷文昌之所以一直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敬仰,是因为他在任时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显绩’,而是默默无闻地奉献,带领当地干部群众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在沿海建成了一道惠及子孙后代的防护林,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这种‘潜绩’,是最大的‘显绩’。”[8]108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精辟地概括了谷文昌的“潜绩”所具有的上述可持续创新特质。绿化工程、海堤工程、水利工程、引水工程以及技术、制度、观念的创新,这些创新使谷文昌的创新精神体现了人与人、自然关系的总体可持续创新,体现了不同创新过程的关联网络。

最后,谷文昌创新精神的价值核心或核心精神是共创共享的工作共同体精神。上述谷文昌的总体创新、科技创新、累积创新、可持续创新精神,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为民众造福。“自强不息的创造创新精神总是同厚德载物的德性连在一起,有德之人必是造福社会和民众之人;而要造福就要有创新力、开拓力、创造力,创造精神就是最大的德。”[3]185为民众创新就是最大的德、善和美,就是社会主义共创共享的工作共同体精神。谷文昌经常说:“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党要求什么,群众要求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我们要和群众吃一样的饭,受一样的苦,干一样的活。”无论是防风固沙还是兴修水利,谷文昌都与群众一起吃住,一起劳动,一起吃苦受累,并时时起带头作用,并从不搞特权。这种共创共享的工作共同体精神是以民为本的创新精神、公仆精神、奉献精神的真谛和价值核心。

三、谷文昌创新精神的价值场域

文化世界的总体是生活世界,本质和基础是实践特别是工作世界。对谷文昌精神内涵和价值的研究,都不能局限于政治学和行政学维度,而要拓展其深度厚度广度,要将其拓展到文化世界总体场域。谷文昌的创新精神具有深度的精神价值、厚重的理论价值、开阔的实践价值。

(一)精神价值

创新精神是谷文昌精神的根本精神,谷文昌精神是一个以创新精神为根本的关联体系。奉献精神、公仆精神、宗旨意识等,这些固然都是谷文昌精神的根本内涵,但仅停留在这个层面还不足以诠释谷文昌精神的本蕴和特质。那么,奉献精神靠什么实现?没有创新创造,奉献精神就成为空壳;还有,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宗旨意识又靠什么烘托、靠什么成就?离开了为民造福、为民创新、创造,这些精神和意识亦会沦为抽象和空洞。为民创新创造才是最大的德、爱和奉献,为民创新越多,奉献就越多,公仆精神就越丰厚,宗旨意识就越强。不能为民创新创造即不能为民众造福的领导干部,充其量是墨守成规、不思进取或躺在已有成绩上碌碌无为的庸官或“庸仆”。2013年10月,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又指出:“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2014年5月24日,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调研时的讲话中指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看作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把科技创新看作创新的根本动力,这也意味着,创新精神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精神,是人的实践行为和精神活动的根本精神,这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学关于人的创造性本质的深刻把握和进一步发挥。谷文昌能在人民心中竖起一座“不朽的丰碑”,靠的就是这种创新精神,且其业绩都是“为之于未有”的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而将东山岛从荒岛变成绿色生态岛的创新过程,则是靠木麻黄种植技术的创新。为民众造福的创新精神体现了创新精神与奉献精神、公仆精神、宗旨意识的统一,是谷文昌精神的根本,而科技创新是谷文昌创新精神的根本。谷文昌创新精神是人与人、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创新,是生活世界总体意义的创新,它将奉献精神、公仆精神、敬业精神、民本精神、绿色发展精神、自由平等精神等谷文昌精神关联起来,使谷文昌精神更加立体。

谷文昌创新精神是中国精神的经典诠释。谷文昌创新精神不仅对谷文昌精神具有根本的价值,而且对中国精神具有经典诠释和生动展现的价值。如前所述,从谷文昌创新精神的养成看,谷文昌的创新精神具有红色文化、传统文化、闽南文化等多重文化涵养,而这些文化的精神核心都是开拓创新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构成中国精神的根本。正如习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中华民族特殊的民族禀赋”“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9]40如此,集红色文化、传统文化、闽南文化等文化精神于一体的谷文昌创新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有机构成部分,它不仅生动、真实地展现中国精神,而且以深厚的实践场域和辉煌的业绩丰富了中国精神的时代内涵,彰显了中国精神的活力四射和勃勃生机。

(二)理论价值

谷文昌的创新精神是对人的创造性本质的充分展现,具有人本学价值。“人的本性或本质问题,是人本学探讨的出发点。”[10]18-21马克思主义人本学对人的本质有多重表述,如人的本质是实践,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劳动等。而实践、劳动都是创造性活动,社会关系即这种创造性活动所建构的各种关系,即人的创造本质是人的实践、劳动、社会关系本质的共同内涵,正如马克思指出:“正是在改变对象的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人……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2]47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者格里芬也认为:“从根本上说,我们是创造性存在物。”[11]223谷文昌正是认识到人的创造性本质,视“改造自然、改造世界”为人生价值所在,不断开拓创新。可以说,谷文昌的创新精神连同承载这些精神的丰功伟绩一起就是一本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人本学,就是一本打开了的人的本质力量的书。它不同于道德本体论、自然本体论、精神本体论等形形色色的人本学。谷文昌的创新精神彰显了人的本质不是依靠已有的自然资源或既成的文化资源的资源型人,而是依靠科技、技能、技艺、智慧进行创新实践的创造型人。

谷文昌创新精神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系的生动写照,具有生态学价值。人的创造性本质注定了人改造自然、改造世界的创新本性,人与自然充满了矛盾,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人的积极作为特别是创造性实践。“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2]47“按美的规律构造”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创新、创造活动要体现出自然物种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双重统一,亦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统一。从防风治沙绿化海岛到修筑海堤和兴修水利,这些承载谷文昌精神的实践活动和业绩,都是改造自然的创造性实践,都是对人与自然恶劣关系的和谐创新,都展现了美的创造规律。如此,也可以说,承载着谷文昌创新精神的东山岛,这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世界或生态世界,亦是一本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是一本打开了的生态学理论和生态文明的书。它不同于那些消解人的创造性活动和创新精神的西方“深生态学”和“浅生态学”。谷文昌的创新精神表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要靠创新、创造,要靠领导干部的创新作为,要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三) 实践价值

谷文昌的创新精神对领导干部的创新工作有重要的启示价值。矛盾创新之道是普遍的创新作为之道,更是领导干部的创新作为之道。从一定意义上讲,领导干部的领导工作就是领导群众不断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种矛盾问题,从而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创新的作为过程。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面对矛盾问题却出现了不作为、乱作为、懒作为、伪作为、奢作为、贪作为等现象。一些领导干部不会通过绿色发展回馈自然,只会破坏生态环境;或过度依赖自然资源,靠卖房子、卖地、卖资源发展经济,不能向创造型、创新型经济升级;或急功近利,不屑于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累积基础,贪大求全,盲目上大项目,造成产能过剩;或只围着资本和权贵转,不顾群众的疾苦和利益诉求等。这些都严重悖逆了谷文昌的创新精神。领导干部要汲取谷文昌的创新精神,学会矛盾问题创新、科技创新、累积创新、过程创新、可持续创新之道以及共创共享的核心价值取向。谷文昌的创新精神是生活世界普遍的存在和发展精神,对大众主体的生活、工作、学习和研究同样有激励和启示价值,特别是为领导干部和广大民众践行“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全面改革、全面小康社会、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都离不开创新精神,创新发展理念是五个发展理念的根本,谷文昌创新精神兼具创新、绿色、协调、共享等发展精神,并与富强、民主、文明、自由、敬业、友善、公平、正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它的精神与实践的双重文化品格使其更富有创新的方法论效应以及价值自信和价值追寻的激发力量。

谷文昌创新精神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2014年6月在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习近平引用《礼记·大学》中的名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指出“创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禀赋”。2016年4月,李克强总理在北京大学召开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指出:“创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事实上是创新的竞争。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现在我们要推进国家发展、经济转型、社会进步,同样必须依靠创新”,“学校要办出特色,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对学校来说,培养人是最根本的。要塑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要有精神追求,这些都与创新紧密相连”。两位领导人都推崇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都把创新看成是经济社会强大和个人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本精神。而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育,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谷文昌创新精神无疑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精神与实践的双重范例和现实场域。如此,要将谷文昌创新精神融入社会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大众和学生进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注释:

(1)摘自《百姓心中的不朽丰碑》一文,该文刊于《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2015年第6期,本文关于谷文昌的事迹、业绩资料都来源于此,这些事迹、业绩已在民间、官方、学界广为流传,成为公知、公识。

猜你喜欢
文昌闽南精神
文昌发射场暮色
核雕收藏有什么窍门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闽南文化传承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神像与游走:文昌出巡非遗口述史系列之十一
拿出精神
闽南,闽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