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彦珍
(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山西 大同 037006)
1973年和1975年,先后在广东省和山东省发现了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guaniXiao et Wu),随后在国内许多省市查明均有分布。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金沙滩林场于1978年从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引进肿腿蜂蜂种,并掌握了其繁育技术,实现了技术的本土化和成熟化。1980年建立了繁育车间,繁育数量逐年扩大。管氏肿腿蜂被广泛应用于山西省北部地区青杨天牛的防治,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笔者对管氏肿腿蜂的人工繁育和放蜂技术进行了总结。
寄主选择青杨天牛。青杨天牛在山西省北部分布普遍,其生活史为1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虫瘿内越冬。4月上旬开始化蛹,4月下旬开始出现成虫,5月下旬选择2年生~3年生幼树刻槽产卵,或选择大树内侧枝刻槽产卵。8 d~10 d虫卵孵化,孵化后取食刻槽周围的韧皮部。被害部分组织增生肿大,逐渐形成15 mm~20 mm纺锤状虫瘿。11月幼虫先后老熟,在虫瘿内越冬。
根据青杨天牛的生活史,在青杨天牛幼虫期,人工剪取青杨天牛虫瘿带回室内进行解剖,获得寄主幼虫。寄主幼虫应为有弹性、未感病的健康活体。青杨天牛主要是贮存虫瘿,将采回的青杨天牛虫瘿(内含幼虫)放入编织袋中,堆放在0 ℃~5 ℃地窖内保存。地窖为自然修建,可以增加幼虫的呼吸。同时由于地窖空间较大,冬暖夏凉,也可以贮存寄主、肿腿蜂成蜂等。
选择健壮、有光泽、活力强的无翅雌蜂做种蜂。随机抽取8%~10%的种蜂管,镜检统计有翅雌蜂与无翅雌蜂的数量。当有翅雌蜂的数量超过雌蜂总数的30%时,该种群不宜做蜂种。
不进行繁蜂时,种蜂贮存在0 ℃~5 ℃的地窖中,地窖需留有通风口。随时监测地窖湿度(20%~30%),湿度太大,种蜂容易发霉。保存时间夏季不应超过120 d,冬季不应超过150 d,保存过程中随时检查种蜂的存活情况。
取出贮存的种蜂,将温度控制在25 ℃左右进行暖蜂。准备好指形管、脱脂棉、剪枝剪、皮筋、白瓷托盘、毛笔、镊子、塑料筐等用品。
将取出的青扬天牛虫瘿进行人工室内解剖。用枝剪对准虫瘿的斜切面进行解剖,如从正面解剖,容易将幼虫剪死,降低出虫率。将剪好的幼虫放入0 ℃~5 ℃冰箱内低温保存,最多保存12 d~15 d,时间太长幼虫容易发霉。
每支指形管内放入2头青杨天牛幼虫,用毛笔将蜂种按虫蜂比2∶3的比例接入含有青杨天牛幼虫的指形管(12 mm×75 mm)内,塞紧棉塞。蜂种应来源于3支以上不同的种蜂管。每天接种结束后,用酒精擦洗用具。将接种好的指形管放入培养室中进行培养。每日检测,及时取出不合格的寄主幼虫。
培养室内的温度应控制在23 ℃~27 ℃,最适温度为25 ℃.产卵前期至卵孵化期,相对湿度应控制在75%~80%;幼虫至蛹期,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65%;羽化期,相对湿度应控制在75%以上。
在培养室中经过30 d左右,管氏肿腿蜂开始羽化。及时将羽化后的管氏肿腿蜂从培养室中取出,放在室温中2 d~3 d,然后进行挑选。如繁殖出来的肿腿蜂暂不使用,可放入0 ℃~5 ℃地窖中低温保存。每年可繁殖4代~5代。
主要目的是增加接种比例。从不同试管内选取强壮的肿腿蜂个体作为种蜂。用250 mL三角瓶,每个三角瓶装80头~100头天牛幼虫,接种80头~100头种蜂,减少近亲繁殖。
4.1.1 生活史调查
查清拟防治天牛的生活史、发生地点和面积,及时掌握天牛幼虫的发生时期和发育进度,以决定放蜂的最佳时期。
4.1.2 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调查
放蜂前,在天牛发生区设立标准地,在标准地内选取20株样树,调查天牛平均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为确定放蜂量提供依据。
一般在7月下旬放蜂,选择气温25 ℃~28 ℃,晴朗无风的天气,时间为上午9:00~11:00或下午15:00~18:00.由于此时温度适宜,有利于肿腿蜂的活动;且此时为雨季,林地湿度大,树上蚂蚁少,可以减少蜂的损耗。另外,此时天牛幼虫大量取食和排卵,易于肿腿蜂发现卵孔钻入。具体放蜂时间应根据当地气候和天牛发育进度确定。
放蜂地位于怀仁县、山阴县、应县,根据放蜂地青杨天牛虫口密度、林分受害程度,逐株或隔株按虫蜂比1∶3进行放蜂,约2 100头/hm2~2 250头/hm2.
放蜂时尽量提升放蜂高度,用剪刀在树冠下剪断1小枝,留茬5 cm~10 cm(枝直径稍小于试管口直径).然后把棉塞拨出,把管套在剪好的枝茬上,让管内肿腿蜂爬出,也可用毛笔帮助肿腿蜂扩散到树干上。放蜂4 h后,即可将空管收回。
应避开阴雨天、大风天放蜂。若放蜂后遇大风、阴雨天,应补放。在有蚂蚁危害的林地放蜂时,蜂管应远离地面。放蜂林地内禁止使用化学农药。
在山西省北部地区,肿腿蜂钻蛀性强,对青杨天牛寄生率较高,林间放蜂寄生率一般为60%~70%,最高可达90%左右,防治效果比较理想,不污染环境,对人畜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