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动课堂师生课内课外互动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8-03-20 07:29张大林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课外课件师生

李 玫,张大林

(南昌职业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4)

0 引言

互联网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多媒体教学不断发展,并逐渐在课堂中成为主流教学模式。基于该教学方式,如何实现有效的师生交流互动则成为知识传递的一个催化剂。而当今课堂教学模式中最容易遇到的问题就是无形之中的灌溉填鸭式教学,剖析课程教育中所面临的现状与问题,有效实现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加强高校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交流尤为重要,在探索与实践中发现问题的不足,进而制定合理的方案与对策改进。

1 转动课堂师生互动的探究

1.1 师生互动概念

各课程学科都有师生互动模式的渗透,在国内外教育研究者对此进行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在课堂教育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硕果。其中师生互动就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下学生与老师间产生相互促进或抑制作用的影响,基于教师对于学生思想、意识、行为等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起到导向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当然,学生对于教师的人格、行为等也有影响,这是一个不断相互促进的过程,在互动中实现相互的进步。合理运用转动课堂师生关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环境下对师生、教学内容进行相互结合与影响,达到推动教学进程的一种教学模式。

师生互动是教学环境下教师、学生对于彼此人格、心理、行为上的互相促进与影响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过程。所传达的信息中可结合课程知识,以实现课程知识的传递。而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行为方式也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行为角度进行分类,存在着各种师生互动类型。

依照不同的师生行为教学互动,在师生不同程度的互动影响下,利比特和怀特将师生互动分为师生协商、教师命令、互不干涉3种互动模式[1]。我国从事教育研究事业的吴康宁将师生互动归为师个互动、师组互动与师班互动,依据教师与不同数量的学生进行互动的教学模式。

1.2 师生互动的作用与影响

有效的师生互动可以实现对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进行修正与弥补,课堂教学少不了教学课件模式的知识传授体系,而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却于教师准备课件之时无从考量,需依照当堂教学情况进行相应的师生互动,而课堂教学中的及时互动,可有效弥补学生对于知识接受程度的考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教学效果有一个预期高度,依据课堂实际教学情况,实现师生之间有效的交流与互动,在互动中,判断学生对当堂知识的接受程度,以此对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

课堂情景交流是转动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优势[1],教学中对于教学情景的把控,并于设定的情景中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接收,以达到高效率教学目的。情景教学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合适的背景下,让学员充分感受知识、文化等熏陶。在如今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中,制定好适合课程背景相关的新闻信息、背景音像等,营造出环境融洽的教学背景,驱使学生于环境背景下实现高效的自主学习与知识接纳。

师生互动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一味的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容易使得课堂教学环境无比枯燥、乏味。而如今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成效确实很大,但教师尤其应注意与学生的互动模式,这利于课堂氛围的打造,使得学生不过于依赖课件教学的知识接收,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结合师生互动以实现另一种知识传递方式。相比于一味的展示课件内容进行课程教学,师生互动的切入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实现课程教学的交互。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课件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三重教学交互模式[2],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促进教学工作的展开。

1.3 翻转课堂的优缺点分析

翻转课堂是进行学习具有可操作性的呈现方式之一,翻转课堂将布鲁姆的认知层次清晰分开了[3]。简单的记忆、理解、运用被放在课下,而高层次的综合运用和创新则穿插于课堂之中。翻转课堂压缩了学习的时间,具备讲课与学习于一体的特点,丰富了师生教与学的模式。展示小项目、当堂比赛、编排场景等形式,保障了师生的知识学习与素质教育。且翻转课堂的内容可通过反复的演练练习,并与老师的教学反馈进行调整,从而实现翻转课堂内容的制定,便于快速在校实施教学,形成互联网式的爆发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翻转课堂的教学依然无法避免滥竽充数的学生,因为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跟上该类方式的教学进度,或是保证他们有兴趣喜欢这些挑战,在课程进行的同时也难以追踪学生的上课状况。相比于传统课堂纪律的严肃性问题,在翻转课堂中,侧重于让学生进行开放讨论,而这对教师的管理能力又有一定的挑战。当下教育模式中,逼迫式学习的教学刻印在学生心中,而翻转课堂的实行,需要让他们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者,这样一个过程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翻转课堂更多的是培养运用与理解能力,而对快速提高分数方面的反馈并不明显。最重要一点是翻转课堂需要学校教师做好分层教学工作,该条件需要一定的师生比例与合理的班级结构,给学校学生的教育管理增添了难度。

2 课内外互动的策略及建议

2.1 转动课堂内外的教学模块分析

师生互动与课堂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而该教学模式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教师过于侧重课件的制作而师生交流方面却没有制定出很好的切入点,因而导致师生间缺乏有效的互动,课堂氛围也容易变得压抑,影响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激情,教学互动模式过于单一也是部分教学课堂常见问题之一。考虑到种种因素,应提升课堂教学理解,进而实现相应的改善。

1)教学师资的改善。

高校教学管理应有所加强,于制度和管理上对教学师资进行改善,为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指导。顺应时代背景结合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创新,推动教学课堂的有效进行,从师资能力方面进行改善,可有效保证教学质量。

2)教师教学观念的定位。

以往传统教学模式,多以教师本身为中心主体继而展开教学,而当下环境的学习理论框架构建大都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4],围绕学生对其进行知识灌输的刺激与传播,达到对信息主体加工的作用,其中教师不限于对知识的传授,同时应为学生知识体系的接收进行主动构筑,以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接纳。高校课堂中,依据课堂情况、课程特点进行分组讨论、当堂即时互动、师个交流等方式进行组合化教学,贯彻学生为本观念,实现公平教学方针。

3)教学内容的完善与巩固。

对于课堂教学应注重师生互动教学方法,由课程课件自身的优越性出发,掌握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对课堂环境的驾驭。应合理安排课程教学进度,课程重难点与容易点的穿插遵循一定规律,必要的难点掌握依情况配置相应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便于教学的流畅进行,整体压缩教学进度[5]。针对教学重点需进行一定程度的解析,结合师生互动教学方式为学生强调课程知识的重点,故教学课件的制定尤为重要。而课件教学模式极易流向单一化,教师作为学生的启发者,必要的课前准备以及何时该融入的情感表达,这些关键的转折点都应有所考虑,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课程知识的顺利传递。故教学内容方面的完善与巩固可以使得课程中师生互动有所保障。

2.2 如何加强师生课外互动的方法

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教学模式中,特别有必要加强师生课内外互动模式。而这样教学模式的实现需要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支持,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选用、考核方法等方面的具体目标,结合教师教学态度和能力进行。

首先,重要性与紧迫性为课外互动的两大特性,进行课外互动的关键因素是基于高校的教学制度保障之上。要实现有效的课外互动,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如今各高校教师的工作量都有一定的负荷,合理的时间与精力分配利于教学的不断持续,在高校相应的教师教学管理制度的保证下,实现课外互动与课内互动的教学融合,进而形成高校教学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教师作为课外互动的主体,建立尊重、平等的互动关系,有益于互动的顺利进行,利于改善师生关系。在课外互动过程中,落实传统教学方法的转变,同课外也可以展现对课程知识讲解的控制力,积极欢迎并面对学生课外交流之中所提出的质疑与讨论,为学生讲述课程于实际生活、工作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课余对课程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学习,再在随后课外互动之中产生更为积极的讨论,进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再次,信息化时代发展如此之快的情况下,多种信息平台的建立更有利于教师进行课外互动,可实现课余时间对课程的答疑,通过QQ、微信、邮件、校园公众号等方式,合理利用各种各样的信息交流平台进行课外互动。

最后,课后课程互动的话题是实现课外互动的基础条件之一,可通过论文、习题、项目等方式制定话题并与之产生联系。以上这些需要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的支持,主动为教师建立起一个课外互动的教师教学平台,互相交流彼此的教学方法与经验,实现课外互动教学上的进步。

3 结论

转动课堂师生教学所涉及的限制因素与开展条件很多,探索课内外互动模式也需要高校教学管理基础上的支持,任何课堂教学的质量保证都是基于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具备长远的施教视野,把握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感,在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掌握其运作规律,结合师生互动与课内外互动进行知识的传递。伴随着教学技术水平与教学硬件水平的不断提升,学习氛围的打造至关重要,注重教学技术训练的同时相应建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在方法上讲究变通组合课件内容,在往后的教学工作中得以提出建议并解决。而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兴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一定程度的活跃课堂教学,锻炼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持续实践,促使学生实现学习动机与思维上的一个转化,锻炼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顺利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及要求。

猜你喜欢
课外课件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小满课外班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课件综述——《识字三》
麻辣师生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