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 刚
目前,学界关于“也许”和“兴许”的比较研究较少,而关于“也许”和其他相近副词的比较研究较多。例如,盛丽春从功能分析角度研究了“大概”“也许”和“恐怕”3个词[1]。薄路萍从共时角度分析了“说不定”和“也许”[2]。刘华林主要从 3 个平行角度对“也许”类副词进行了考察[3]。
“也许”和“兴许”是一组相近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它们常常可以互换且不会影响句子的成立与否。从语料互换的角度来看,使用“兴许”表示推测时,说话人的自信度较高,而使用“也许”表示猜测时,说话人的自信度较低。“也许”和“兴许”或然性的强弱,与其所处的语境以及二者的词汇化方式有关。笔者基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中心语料库(CCL)语料,探讨“也许”和“兴许”之间的差异性。
“也许”和“兴许”作为一组常见的或然性、评注性副词,主要的语法功能就是对事件的结果或发展进行推测。例如:
(1)对于不愿意面对咨询者的人们来说,互联网心理咨询尤为必要。这种咨询形式也许成为心理咨询过程的第一步,为今后的全面咨询打下基础。
(2)这个练习生干的无非是买东西、管伙食和现场发掘化石之类的杂活。兴许是耳濡目染的缘故吧,不知不觉中我就对发掘“地下宝库”的新奇工作感兴趣。
例(1)是对这种咨询形式效果或作用的一个猜测,例(2)是对“我不知不觉对挖掘工作感兴趣”的原因的推测。
尽管“也许”和“兴许”具有相同的语义特点,但是,二者的语义仍存在差异。在具体的语境中,两者的或然率不同。或然率表达的是说话人对语句内容进行推断时,所承诺的可能性程度[4]。说话人可以根据自信程度进行更细微的承诺区分。或然性、评注性副词“也许”和“兴许”同样都是表达一种可能性,但是“也许”倾向于“有可能”,表达对某种已然或未然情况的猜测;“兴许”倾向于“很可能”,表达对某种已然或未然情况的推测。
(3)“也许明天就收到一个电报,拆开来一看,是鲁迅来叫我的。”他时常这样说。
(4)当深秋时,想来也许和这去年的模样相同的病叶的罢,但可惜我今年竟没有赏玩秋树的余闲。
(5)如果两件兵器的钢口差不多的话,俺刀的分量重,他的剑单细,俺砸下去的力量又重,就兴许能损坏他的宝剑。
(6)冬天时,北方的屋里很热,外边很冷,出门没穿好衣服,兴许就受了风。
例(3)和例(4)中的“也许”语义倾向于“有可能”,例(5)和例(6)中的“兴许”语义倾向于“很可能”。例(3)是对“明天收到一个电报”未然事件的猜测。从时间副词“时常”来看,存在这样的一个背景,即“他期待收到鲁迅发来的电报,但是一直没收到”,所以,“明天收到电报”的可能性并不高。这里“也许”的语义倾向于“有可能”。例(5)中前一部分说出存在的条件,如“钢口差不多”“一把分量重”“一把分量轻”“使用的力量大”等,这些条件会使“损坏他的宝剑”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因此,这里“兴许”的语义倾向于“很可能”,表达对“损坏宝剑”这个未然事件的推测。“也许”和“兴许”在倾向性上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两者常规语义背景的不同。所谓虚词运用的语义背景,就是指某个虚词能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或上下文中出现,不能在什么样的情况或上下文中出现[5]。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语义背景是指“也许”和“兴许”更为常规的语义背景,即更倾向于出现的语法环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义背景。
主观推测是“也许”和“兴许”的一种情态表达功能,也是其最基本的功能。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在具体语境中,其推测方式也会不同。“也许”常运用于非逻辑思维下的猜测,“兴许”常用于经验推理思维下的推测。例(4)甲事件是:深秋时节,今年有“和这去年的模样相同的病叶”。可能的乙事件是:深秋时节会有病叶,但是,并不一定有和去年相同的病叶,其推测属于主观想象。例(6)甲事件是:冬天时,北方的屋里很热,外边很冷,出门没穿好衣服。可能的乙事件是:“受了风”。甲乙2个事件在通常的知识经验中,是存在某种因果的逻辑关系的,所以,乙事件存在可能性相对较高。
不同的推测方式体现出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语境中表示的主观确信度也不同[6]。也就是说,不同的推测方式往往会导致语义倾向的不同。非逻辑推测的前后项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只是通过随意联想,建立起一种纯主观猜测,表示“有可能”;经验推测有一定的逻辑基础,其前后项之间具有潜在的可能联系,表示“很可能”。
或然性情态属于认识情态的一种,认识情态表示说话人对一个情景出现的可能性的判断,也可以看成是说话人的心理状态。主观性是情态的本质上的标准[7]。当主观性很强时,常常会导致“也许”和“兴许”二者语义的中和。因此,当语境中2个事件存在某种逻辑关系,从而使得事件可能性增加时,未必一定用“兴许”来表达。当说话人的主观性很强时,“也许”存在此种语义背景的表达情况。例如:
(7)也许钱先生立论的主旨不在用以“变”古,而在求所以“饰”今,因为在他发表那篇大作的抗战后期,“汉唐盛世”正被一般论坛夸得天花乱坠。
例(7)句首的“也许”表达的主观程度高,适合于此种语境。
“也许”和“兴许”语义常常会中和,表示对一种可能性的揣测。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两者本质差异不明显,都表达对事件或情况的一种推测,可以互换使用,并不影响句子的意思。例如:
(8)胜爷说道:“我夜宿贤弟三合店,二郎山之贼俱已知之,大概是被踩盘子的探去啦,因此众贼各有防范,也许是该山艺业高强之贼,奔贤弟店内暗算于我。”
(9)李源知道,和尚站在这让我打上,我兴许打不动他,但我有功夫,你要让我打,我得真把你打个跟头。
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兴许”的语义倾向于“很可能”,表达一种推测义;“也许”的语义倾向于“有可能”,表达一种猜测义。
作为传信语的“也许”和“兴许”,是对命题或事件结果的猜测或估计,这种猜测或估计的依据大多凭借的是说话人的主观认知。评价命题时,“也许”和“兴许”所传达的也是说话人的主观态度、观点或情感,这体现了“也许”和“兴许”的主观性。从演变过程来看,“也许”的主观逐渐增强。王爱华认为,是语气副词“也”和“许”构成前加式副词,反复使用而凝固化[8]。罗耀华、刘云认为,“也许”是由于“也”和“许”经常同现,其内部构造因语用或其他原因被重新分析,因此最后凝固成一个副词[9]。笔者认为,或然性副词“也许”应该是“也许”(也可能)短语反复出现从而词汇化所形成的。“也许”的辖域越来越大,句法位置越来越高。齐沪扬认为,位于句首位置的,具有“高位位置”,也就具有高位表述功能;位于句中位置的,即“低位位置”,也就具有相应的低位表述功能[10]。从功能语法来看,那些在交际过程中表达说话人态度的成分,其作用范围越大,功能和意义越抽象,所体现的客观意义减弱,主观程度增强。当“也许”位于句首时,“也许”管辖的范围就是整个句子,它的主观程度也就更强了。例如:
(10)今人有过便甘自弃,以为不可复入圣人境域,不知盗贼也许改恶从善,何害其为有过哉?只看归宿处成个甚人,以前都饶得过。
(11)此时你又说我老采花贼,朋友,你大概也许知道我,我乃直隶莫州古城村胜英是也。
(12)她也许前边走了,你我未能留神,也许她错了路,她知道我们奔黑虎观去,不如我们上黑虎观等她去罢。
(13)我在知识的路上已经走了几千年了,于是我现在告诉自己,也许我应该从完全不同的方向来看问题,我应该把所有累积的知识都放下。
对于“兴许”来说,它的主观程度没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因为“兴许”形成的过程并不像“也许”那样复杂。在“兴许”中,“兴”和“许”都含有“可能性”的语义,当二者经常同现时,就组合成为一个新的联合式复合词。例如:
(14)孙谋道:“邓兄不当举一以例其余,兴许有好的,我还要去碰碰。”
(15)从人说:“远倒不远,一百多里地。大概也就在这一半日回来。凑巧今天兴许回来。”温员外那个意见,就打算给大爷、二爷送信为是。
从CCL语料库中随机抽取例句各200条,对“也许”与“兴许”位于句首和句中的句式进行定量统计。统计结果表明:“也许”的200个例句中,“也许”位于句首的例句共135个,位于居中的例句共65个,二者数量之比约为 2∶1;“兴许”的 200个例句中,“兴许”位于句首的例句共92个,位于居中的例句共108个,二者数量之比约为4∶5。可见,“兴许”位于句首和句中差别不大。“也许”常见的句法位置是句首,其辖域大,主观性强;“兴许”常见的句法位置是句中。
传信度是指说话人所说话语信息的可靠程度,“也许”和“兴许”是表示说话人说话时对命题的真伪作出评价的副词,体现说话者对自己所说话语真实性的判断,具有传信功能[11]。因此,“也许”和“兴许”都是表示或然意义的传信副词,二者都体现的是说话人的观点,是个人想法、观点的臆测。因为“也许”和“兴许”的意义很相近,所以,以下主要从构词方式角度来考察两者的传信度差异。
“也许”属于偏正式结构,它是由类同副词“也”和揣测副词“许”反复连用而形成的。关于“也许”的词汇化过程,王爱华认为,是副词“也”对“许”及其后面的整个结构进行修饰,由于它们频繁临近着使用在双音化趋势的作用下,它们的词汇边界经重新分析而逐渐削弱或者丧失进而成为一个双音节的语言单位,进而凝固成揣测副词“也许”[8]。例如:
(16)鬼卒和鬼王是红红绿绿的衣裳,赤着脚;蓝脸,上面又画些鱼鳞,也许是龙鳞或别的什么鳞罢,我不大清楚。
(17)再一回忆,我的仇猫却远在能够说出这些理由之前,也许是还在十岁上下的时候了。
副词“也”表示类同,所以,当“也许”表达猜测意义时,有时候常常会出现好几种可能性,在句法上的表现往往是多个“也许”并列出现。例如:
(18)像我这种性格实在是太难说了,也许我可以演得很老,也许有一天我就突然一下子不演了。
(19)也许是你前身的,也许是你分身的,也许是你本尊的。所以活着的你不一定真的你,你也可能已经死掉了。
例(18)中“我可以演得很老”和“有一天我就突然一下子不演了”表达了一个事件的2种可能性。例(19)中“是你前身的”“是你分身的”“也许是你本尊的”等是并列表达出存在的可能性。当我们并列表达多种可能时,很难让听话人对此类信息的确信度有所增加,反而会大大降低话语信息的可靠程度。因此,“也许”表达一种选择性的可能性,自然其传信值相对低一些。
“兴许”是联合式结构,“兴”和“许”都具有“可能性”的意义,当两者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词时,可以看成是“可能性”意义的强化,“兴许”是“兴”和“许”2个近义的句法成分一起并存共现而形成的联合式结构。因此,联合式结构“兴许”的“可能性”要比单个的“兴”或者“许”的可能性要高,自然“兴许”的主观确定性就会增加。例如:
(20)当我和王亮华在谈论张珈铭一伙什么时候到的时候,突然听见门铃响了。兴许是他们来了。
例(20)中“兴”和“许”在既有的可能性的语义基础上加上了相近的成分,使得原有的可能性的情态在表达的效果上得到了强化。例句中,事件“张珈铭一伙来了”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从两者的构词方式来看,“也许”属于偏正式结构,构词过程中,主观确定性没有发生变化;“兴许”是联合式结构,“兴”和“许”的联合成词使得事件或情况存在的“可能性”在表达效果上得到强化和凸显。因此,“兴许”的主观确定性高,传信值高。
再者,真值度越高,说明言者对于自己的推测就越肯定,那么给听话人留下的反驳空间就越小。“兴许”句中的语义趋向于可能性高,这同样可能是因为“兴许”自身“可能性”值高在句子表达中的凸显。例如:
(21)我又搭袖说:“您妹夫在煤厂工作化!”石大爷望着我,提议说:“你今晚就别回你屋去了。我有事想艰你商议,咱爷儿俩兴许得说个通宵。”
(22)通过了解,淹没区都是沿江比较贫穷的地区,移出后,生活、生产条件改善了,说不定90%的人会对结果表示满意,另有10%的人兴许就愿意呆在原来破旧的房子里。
(23)有人预言1998年将是京城大商场倒闭年。这种说法兴许有些夸张,但竞争在加剧,平均利润率仍在降低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以上3个例句中的“兴许”,委婉性都相对较弱,语义偏向肯定。例(21),“咱爷儿俩得说个通宵”在说出此话时,心里已经有个预设了,因此,此句的委婉性也偏弱,自然传信度偏高。例(22)中“说不定”的语义确信度较高,而“兴许”与其对举共现,委婉性弱,传信度高。
在具体的语境中,“兴许”的语义倾向于“很可能”,表达一种推测义;“也许”的语义倾向于“有可能”,表达一种猜测义。这种倾向性的区别与二者语义背景有关,因为“兴许”常常出现在存在事实依据的语境中,但是二者的这种倾向性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候“兴许”和“也许”的主观性很强,二者语义常常会中和,这也是为什么在大多数的语料中,“兴许”和“也许”是可以互换的原因。
从二者历时的演化过程看,由于“也许”的句法位置逐渐由句中向句首转移,因此,“也许”的主观性有一个明显的增强过程。从二者的构词方式看,“也许”是偏正式结构,由类同副词“也”和揣测副词“许”反复连用而形成,表达一种选择性可能;“兴许”是联合式结构,是“兴”和“许”2个近义的句法成分一起并存共现而形成的联合式结构,“兴”和“许”在既有的可能性的语义基础上加上了相近的成分,使得原有的可能性的情态在表达的效果上得到了强化,表达一种强化性可能,因此“兴许”的传信值要高。
[1]盛丽春.“大概”、“也许”和“恐怕”的语义、语用分析[J].汉语学习,2008(1).
[2]薄路萍.语气副词“说不定”“也许”的共时分析[J].铜仁学院学报,2015(6).
[3]刘华林.“也许”类或然语气副词的多角度考察[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4]徐晶凝.现代汉语话语情态研究[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312.
[5]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93.
[6]匡鹏飞,武梅琳.主观推测标记“想来”的功能泛化与拓展[J].当代修辞学,2017(3).
[7]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40.
[8]王爱华.副词“大概”“也许”的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9]罗耀华,刘云.揣测类语气副词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语言研究,2008(3).
[10]齐沪扬.语气词和语气系统[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216-217.
[11]陈颖.现代汉语传信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