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达,张劲
在经济建设新常态下,习近平赋予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新的内涵,他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新观点和新方法。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内容博大精深,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维,深入研究和领悟其哲学思维精髓,有利于科学、准确、全面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既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又要变革陈旧的思想观念。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这是我国走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必然选择。习近平在多个场合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理念,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二是倡导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全社会形成文明节约的良好风尚。习近平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2]。
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习近平强调指出,必须通过采取加强制度建设、加强法制等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3]。一是建立和完善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考评体系。将生态指标作为考核的重要方面,并提高其权重,改变过去唯GDP论英雄的局面。二是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将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考评依据,建立责任追求终身制,不断加强监督和约束。三是健全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管理和制度供给,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近年来,我国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例如,2014年4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等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做到了环境保护有法可依。
一是坚持保护生态就是改善民生的理念。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省安吉县考察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他强调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习近平将生态文明建设最根本的目的放在解决民生问题上,让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二是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绿色发展。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他指出,我们既要创新发展思路,也要创新发展手段。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经济增长依靠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増长方式,走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三是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相互合作,加强交流,实现技术共享,共同应对全球生态危机。在国际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等严峻挑战面前,各国应当大力推动国际新兴产业合作,尤其是加强节能减排、环保、新能源等领域合作,携手推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内容博大精深,主要蕴涵了以下五大哲学思维。
战略思维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讲话,善于从全局出发,用长远眼光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1.既抓住重点又统筹协调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习近平指出:“新发展理念的提出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善于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区分轻重缓急,在兼顾一般的同时,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4]
2.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
习近平指出:“我国的发展要摒弃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而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积极探索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新路。”要认真吸取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深刻教训,开辟一条新型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得到更好、更文明的发展。
3.既把握国情又把握世情
习近平强调指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国情,当下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有历史与自然的原因,也有社会与经济的原因,更与我国的国情息息相关。要解决这些危机,我们就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世情,走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历史思维就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总结生态文明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
1.总结历史经验
习近平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众多。历史的教训值得深思!经济增长的目的是要让人民具有获得感和幸福感,若要用牺牲环境的昂贵代价来获取经济收益是得不偿失,就会断送子孙后代的发展之路。历史经验及惨痛的历史教训告诫我们:金山银山固可贵,但绿水青山价更高,生态环境资源既属于我们这一代,也属于子孙后代。
2.把握历史规律
历史规律是指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具有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要求人们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与时俱进,把握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从人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探寻其发展规律,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3.认清历史趋势
人类社会发展要搞清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重要问题。习近平指出:“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4]在社会发展中,绝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而获得经济效益,要让祖国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走向生态文明新纪元。
辩证思维是指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便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对象。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善于从辩证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既要坚持联系、发展的观点,又要坚持矛盾的观点,还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观点,从总体上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要义。习近平指出:“要用好辩证法,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进行科学设计和施工。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4]
1.坚持从对立中把握统一
矛盾分析法是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辩证思维的重要体现。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必须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矛盾入手,认清生态文明建设的制约性因素,抓住重点和关键的问题并进行解决。反对将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绝对对立起来,坚持从统一中把握对立,从对立中把握统一,反对破坏生态环境的错误做法,努力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中找到好办法,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
2.坚持联系与发展的统一
习近平坚持普遍联系的发展观,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阐述了生态环境建设的整体性和发展性,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生态文明建设。他指出:“辩证法十分重视自然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密切联系,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处理好整体和部分、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4]因为人与自然是联系的有机整体,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将人与自然联系并统一起来,我们的生态环境才会更好。
3.坚持部分与整体的统一
习近平特别重视生态系统中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他看来,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每一个局部状况的好坏对整体都有很大的影响,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每个人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习近平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5]所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好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家与国的关系,为生态文明建设出力。
创新思维就是打破陈旧过时的思维模式,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思维。习近平指出:“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要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就需要有创新思维。
1.坚持以法治为基础
依法治国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同样需要法治的保障[6]。习近平重视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特别重视发挥法治的重要作用,他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6]当前,我国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法治基础。
2.坚持以科技为核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发挥科学技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重视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的开发与利用;另一方面,要重视节能减排技术的利用。习近平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7]131充分利用科技的优势,走出一条低碳、高效、循环的发展道路。
3.坚持以源头防控为根本
要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顶层设计,加大对生态环境破坏的问责和惩处力度,从源头上杜绝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发生。习近平指出,要划定生态环境保护红线,生态环境保护红线是生命线,具有强制性和约束性。因为这条红线关乎全局,突破红线,人民的生产生活、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将面临危机,生态文明也难以实现。因此,从源头上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势在必行。
底线思维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8]。就是作决策、办事情,守住最低点,以最大的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1.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习近平指出:“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9]当前,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虽然得到一定的控制,但是,还未得到根本遏制,生态风险依然比较大,过去的生态环境欠账太多,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依然任重道远。从居安思危角度来理解,一方面要保护好当前的生态环境,在改善环境方面下大力气;另一方面,要在已经得到改善的生态环境基础上,不能有新的破坏,进而保护好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10]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大家,需要每一个公民共同努力,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
2.未雨绸缪,增强前瞻意识
就是要对生态环境的过去和现在的状况有精准的把握,对未来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和预测。目前,我国出现了“耕地逼近十八亿亩红线,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等一系列问题。若这种状况不改变,能源资源将难以支撑,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反过来必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我国发展的空间和后劲将越来越小[7]238。因此,要认清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3.履职尽责,增强使命意识
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国家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从国家层面讲,要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并抓好落实,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习近平指出,要建立环境督查工作机制,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完善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强化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的要求[7]241。从社会层面讲,每个公民都要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日常小事做起,自觉履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义务。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的创新和发展,对于新时期解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问题,推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
一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习近平立足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来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要义,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观点,如“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重大发展。二是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习近平从实际出发,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2.深化和拓展了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
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执政党的价值取向,这也是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二是生态文明建设客观上要求必须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愿望。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在指导治国理政实践中形成的理论成果,充分表明生态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环境问题的解决事关生态安全、发展空间及社会稳定。
1.有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一是有利于推进绿色发展,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二是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目标和具体措施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安排,进一步明确了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五位一体”的整体建设格局之中。
2.有助于实现生态治理现代化
习近平指出:“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习近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坚持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的立场,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行动指南,有助于实现我国生态治理现代化。
[1]《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9.
[2]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05-26.
[3]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25.
[4]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
[5]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06.
[6]唐鸣,杨美勤.习近平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思想:逻辑蕴含、内在特质与实践向度[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4).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8]习近平.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4-06-04.
[9]陶德麟,石云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55.
[10]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 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