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智超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兴办经济特区,是我们党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1]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大经济特区肩负着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试验田”和“先行区”的崇高使命,作为改革的试验平台和开放的重要窗口,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路、探路。进入新时代,我国五大经济特区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走向成熟,全国各地区发展情况与路径不断走向趋同的情况下,持续探索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科学发展之路、创新发展之路与跨越发展之路,在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面前,在时代赋予的新的历史使命面前,更加昂首阔步,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继续发挥着更加有力的作用。从党的十八大习近平同志对深圳经济特区所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到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中对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一系列肯定,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所发表的重要讲话,其中对经济特区发挥作用的肯定、对新时代经济特区如何发挥更大优势的指向,凝结成为了习近平关于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40 年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5 个经济特区不辱使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进程中谱写了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壮丽篇章,在体制改革中发挥了‘试验田’作用,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重要‘窗口’作用,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1],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示范和重要的参照,为全国改革开放事业行稳致远提供了可复制、可学习、可借鉴的智慧、经验与模式,其依旧是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先行军和探路者。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考察工作,他在深圳莲花山公园向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并同当年参与特区建设的老同志一同交谈,这是他担任党的总书记后首次离京考察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工作时指出“这次调研之所以到广东来,就是要到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2]因为改革开放,所以兴办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得风气之先的地方,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最璀璨的实践成果和宝贵经验。可以说,改革开放是经济特区建设贯穿始终的主线,是经济特区建设的灵魂。
探索经济体制改革新路,发挥经济特区毗邻港澳台、联通国内外的巨大优势,作为引进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桥梁与纽带,是我们党兴办经济特区的重要目的。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要决策,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动员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要改革,就要突破过去的陈规约束;要开放,就要打开国门主动出击。“为了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4 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发挥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作用。”[1]最早兴办的四大经济特区以及后来的海南经济特区,都纷纷在探索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上,“摸着石头过河”,甚至是顶着传统思维和观念所带来的无形压力,“逢山开路,遇河搭桥”,用先行先试的勇气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新路、开新局。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大经济特区,充分利用其毗邻港澳台,联通国内外的优势,通过开放的优惠政策引进外资,运用自由港的某些政策实现人员、资金的自由流通,通过探索相关举措,实施改革,为外资的引进以及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提供便利的环境。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经济特区率先进行市场化改革,试验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的运行,主动放开计划与指令,放开票证等计划经济体制下百姓消费的相关凭证,让市场充分发挥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这既为外资进入特区营商,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引入特区助推发展消除了体制机制上的障碍,也为人民生活富裕,调动百姓生产生活积极性带来了动力。此外,经济特区中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所带来的那种较为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也为经济体制改革在体制机制的管理与服务方面提供了改革的重要参考,为国有企业改革以及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邓小平同志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3]实践已经证明,兴办经济特区,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引进外资和国外技术、设备,使得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收获了“第一桶金”,同时也汲取了世界先进技术的滋养。通过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经济特区也主动走出去,学习市场经济的若干知识,在特区范围内率先开展市场化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不断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在特区不断开放的进程中,来自西方的经营管理经验也为特区的经营与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借鉴,经济特区的建设者们结合中国实际,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并由此培养了一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优秀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是经济特区建设的重要领导者、亲历者和参与者。1985年,习近平总书记前往福建工作,第一站就是厦门经济特区。曾经担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亲身参与了厦门经济特区的规划与建设,亲身经历了厦门经济特区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2017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的讲话上,回忆起当年参与厦门经济特区建设时的火热场景,他说道“当时的厦门身处中国改革开放前沿,是先行先试的经济特区,也是一片发展的热土”。当他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厦门经济特区在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过程中所取得成绩时,他不免赞叹“30多载春风化雨,今天的厦门已经发展成一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新经济新产业快速发展,贸易投资并驾齐驱,海运、陆运、空运通达五洲。今天的厦门也是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关注着经济特区的建设,对经济特区建设所取得一系列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中国五大经济特区从原来的小渔村、小城镇、大海岛成长为今天这样高质量的创新之城、高素质的人才高地、高颜值的生态花园,这是我们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大成果,这些成果推动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首先,兴办经济特区为全国改革发展提供了宝贵示范和重要参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5]兴办经济特区的目的之一是为经济体制改革探路,为全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鲜活、生动地素材。我国五大经济特区通过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设备,运用相关灵活性政策与措施,探索市场化改革的新路,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重大改变,这既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提升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积极性,又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提供了最佳范本。
经济特区在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与引进外资是紧密相连的。在引进外资的过程,既强调同境外资本的合作,又在合作的过程中向他们学习办企营商的相关经验,总的说来,经济特区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探索最先是从探索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开始的。一是,经济特区改变企业原有的那种“大锅饭”式的分配制度。在同外资合作的过程中,经济特区的建设者们学习到了激励和约束机制的重要性,为解决过去计划经济体制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经济特区率先运用责任承包制的相关举措,率先制定起了企业内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打破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良观念,充分调动起了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二是,经济特区在创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充分借鉴经验,推动特区内国有企业的改革。除了打破“大锅饭”,制定企业内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外,对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国有企业内部领导体制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优化与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等都进行了一番新的探索,这些探索紧紧依靠市场,把国有企业放到市场的大潮中去接受竞争,接受挑选,再也不让国有企业只接受所谓计划和指令的机械调动而停滞不前。三是,除了三资企业和传统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经济特区还涌现了一大批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诞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城乡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民营企业乘着经济特区强大的改革力度和开放程度的东风而成长壮大,其企业的运作和发展在特区引进外资、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也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此外,经济特区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率先主动放开物价交给市场,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积极性,让百姓真正的改变了生活面貌,走向幸福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办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方法论,是经过实践检验推进改革开放行之有效的办法。先行先试是经济特区的一项重要职责,目的是探索改革开放的实现路径和实现形式,为全国改革开放探路开路。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1]经济特区通过这样一系列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和试验开启了当时的风气之先,改变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从经济社会基础的更新与变革开始,经济特区发生了质的改变,其形成的一系列经验迅速走向全国,成为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示范,推动全国经济发展突破原有模式限制,最终走向市场化改革路径,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个性与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统一的辩证原理在中国实践的最丰硕成果。
其次,兴办经济特区为全国开放发展提供宝贵示范和重要参照。“经济特区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是对外经济交流最活跃的地区,也是最能代表改革开放形象的地区。”[1]推动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经济特区必须要走在前列。从引进外资开始,我国五大经济特区就肩负起了对外开放的重要使命,并且随着对外开放的力度越大,对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和探索的程度也就越高。通过大力引进外资,结合“外引内联”,把引进外资这条线通过经济特区这一中介也连接到了内地,为内地提供开放的机会与平台。经济特区还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向外借款的方式来满足发展的需要,打破了以往关起门来搞建设的传统思路,“以进养出,以出促进”,利用外债改变自身经济结构,利用外债优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引进优质技术型产业和产品出口型项目,来提升产品的出口创汇能力。这为经济特区外的其他地区在解决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上提供了良好的样本。在对外贸易方面,经济特区鼓励企业既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推动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在经济特区同外资的互动过程中,广泛吸收国外先进经营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设备,不断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以更好地“走出去”。可以说,我国五大经济特区在对外开放方面所发挥的重要窗口作用,为我国经济向外发展提供了可学习和借鉴的样式,特区先行一步,为我国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赋予五大经济特区以新使命、新任务,新时代将更加发挥我国五大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试验平台的重大作用,更加发挥我国五大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实干家和开拓者的重大责任。我国五大经济特区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党中央关于兴办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征程上,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出水平”[1]。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号角已经吹响,新的征程已经开启,新时代经济特区承担的使命和任务没有变,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依旧要靠经济特区继续发挥先行军和探路者的重大使命,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再作示范,再作引领。
经济特区的战略定位及其在改革开放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决定新时代经济特区所承担的使命和任务没有变。因而,经济特区不能不“特”,经济特区不仅还要办下去,而且还要办得更好、办得更强。面向新时代,经济特区依然要坚持改革开放,深入探索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之路,在新时代,再创新的功绩、新的辉煌。
五大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平台和重要窗口的战略定位决定了在新时代经济特区所肩负的使命和任务没有变。“兴办经济特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步。”[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就更加需要经济特区迈出崭新的一步,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发挥重要窗口和试验平台的作用,继续探索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新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特区要继续发挥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作用,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同各国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往来,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要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对外开放,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要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文化相融。”[1]通过对外开放探寻发展道路,是经济特区建设的重要使命和任务之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的现实要求经济特区要继续肩负这一重大使命和任务,为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与优化作出新的探索,为我国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与互利共赢提供更加宽松、便利的环境。随着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不断形成与完善,经济特区更要领先探索市场准入机制,运用更加灵活的政策,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经济特区要继续保持既改善投资兴业的硬环境,又改善投资兴业的软环境的好传统,为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优质的营商环境。此外,经济特区还要加大软投资,在国际人文交流方面也要发挥好窗口的重要作用,让经济特区成为国际人文交流、中外文化互动的优势平台,以推动资金与人心、物质与精神的双向贯通与融合。由此,新时代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需要经济特区继续发挥其在对外贸易、对外交流方面的重要窗口作用,其将继续作为中外互利共赢、文化交流、民众互动的重点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特区要勇于扛起历史责任,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按照国家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始终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在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1]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要求经济特区继续发挥探路、开路的试验平台作用,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的过程中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探索更加丰富的理论成果、更加优化的实践路径、更加崭新的文化思维,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扩充新的时代内涵。
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开拓者和实干家,这是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更是经济特区在推进改革开放全面深入的伟大征程中所反映的重要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素材和鲜活经验。”[1]新的时代依旧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挑战需要我们有新的思路、新的观念、新的战略去应战、迎战。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面对着新的问题需要解决,仍然面对着新的课题亟待破解。经济特区要充分发扬开拓者的精神和勇气,始终“先行先试,敢闯敢试”,在实践探索中探寻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道路,不断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创新提供新的智慧和新的方案。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经济特区从来不是空谈口号求发展,向来都是苦干实干换新天。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实干家,经济特区因为干在实处,所以才能走在前列。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五大经济特区所取得的一系列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璀璨成就,都是靠一步一个脚印,靠全体特区建设者的实践探索所取得的。面向新时代,经济特区依旧要在全国树立崇尚实干、勇当尖兵的榜样,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光荣传统,把“先行先试,敢闯敢试”的强大气魄在全国持续树立起来。改革没有休止符,开放没有停滞时。经济特区的实干家形象要持续不断的彰显,要通过实干求变化,通过实干求创新,通过实干求进取,为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树立先进典型和光辉榜样。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的讲话中着重强调,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出水平。要让经济特区继续发挥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试验平台的巨大示范作用,充分发挥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开拓者和实干家的重要带动作用,把经济特区继续办好办强,以推动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全面深化。
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人民将继续扩大开放、加强合作,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7]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大经济特区更要乘势而为,在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方面,在探索建设自由贸易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方面,制定更加灵活、有力的开放政策和措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同世界其他各国的经贸往来与人文交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第一,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5](P34)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历史见证着中国开放大门的不断敞开。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经济特区要在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方面有所作为,要积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坚持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理念,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既要持续深入探索灵活、有力的政策助推开放发展,又要制定相关法规举措维护开放的良性发展,要建立积极、主动、良性、健康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第二,探索建设自由贸易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在厦门经济特区工作的三年间,时任厦门市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主动领导并参与了《1985—2000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下称《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这是一部针对经济特区现在与未来的发展指南,对于厦门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在《战略》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关于象屿保税区的“三步走”规划,从保税仓库区到自由贸易区再到有限度地全岛放开的自由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思想的先声,充分体现了人民领袖对未来国家发展的高瞻远瞩与独特眼光。从《战略》中对厦门经济特区建成自由贸易港的构想,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上海、广东、福建等地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自由贸易区的若干体制机制,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对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可以说,自由贸易区以至自由贸易港是经济特区发展的未来,自由贸易区以至自由贸易港是升级版、优化版、高级版的经济特区。我国五大经济特区要乘势而为,把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一“特区中的特区”建设好,在其中继续探索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对外开放合作的不断扩大。经济特区要充分利用自贸区的优势,在其中转变政府职能,把自贸区建设成为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试点平台,把自贸区建设成为政府提升“马上就办”能力、全面提高治理水平的改革平台。要深入探索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在自贸区中建立相应政策和法规举措,既要加大力度引进来、走出去,又要合理合法引进来、走出去,为将来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打造坚实、稳定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 40 年前。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畏缩不前坐失良机。”[1]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改革又将更进一步,而改革每前进一步所面临的困难与风险又将会是越来越大的。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平台,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大经济特区更要走在前列,继续为改革的不断深化探路、开路。
第一,要在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调整深层次利益格局上再啃下一些硬骨头。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解决了中国需要解决但又解决不了的许多事情,办成了社会主义国家许多办不成、办不好,甚至办不了的大事,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所取得的成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大胜利,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骄傲。然而,改革开放四十年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好的,有些积累已久的老问题仍存在还亟待解决,有些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也值得我们重视并着手加以解决,也就是说,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调整深层次利益格局将永远在路上,而这一路上有许多艰难和险阻,有许多硬骨头需要我们继续啃下去。而经济特区就要探索这样的破除之道、调整之路,把有碍于经济社会发展、有碍于群众生产生活的一系列难题一项一项的解决清楚,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从发展中的问题出发,从群众关心的热点出发,把难题破除,把难关闯过。
第二,要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转变政府职能。这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经济特区要做转变政府职能的先行军。经济特区之“特”包含着一项重点,就是政府服务发展这一软环境要抓实,要服务好经济特区的改革发展、开放发展,为经济特区实行改革,引进外资推动发展提供便利。政府要继续加快简政放权步伐,坚持放管结合,既要放手带动发展,又要实施有力的市场监管。要提升“马上就办”的能力,把答应投资者的事情,答应人民群众需要解决的事情办好办实。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5](P21)经济特区要始终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保障、改善民生相结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推动改革试验、推动开放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唯一奋斗目标,要在始终重要的民生建设中领先探索。
第一,要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经济特区要始终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加大关注力度,加大投入力度。今天的经济特区除海南是全岛以外,大多从偏安一隅扩展到全市范围。曾经由于经济特区的试验所造成的特区内和特区外虽同处一市但发展有别的问题,包括海南特区在全岛范围内所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一系列问题,要求经济特区要更加深入探索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的相关形式和路径,要提高政府对公共服务的购买力,重视社会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参与,并且把一些不应该政府包揽的交给社会来办,经济特区要在这个问题上在全国率先试验。此外,经济特区更要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管理的相关体制机制,完善好公共服务需求管理平台,建立一套全覆盖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对基本公共服务在管理、实施等方面实行全方位的监督与管控,还要运用“互联网+”,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化、网络化水平,把“网上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
第二,要把宜居宜业作为经济特区建设的重要目标。经济特区建设不能仅仅是工业园区、商务楼宇,更要把经济特区建设成人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市。经济特区既要坚持经济发展,推动改革举措落地生根,推进开放发展持续深入,又要注重人民生产生活环境的宜居宜人,要把保护生产生活环境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让人民群众在美丽的环境中工作、学习和生活。经济特区是人才汇聚的高地。经济特区要实施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既要保障就业,又要鼓励创业。要懂得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把善于经营的人才,懂得管理的人才,识得谋划的人才汇聚到经济特区的建设中,用五湖四海广揽人才的理念,让各类人才各尽其用、各展其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经济特区要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念,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方面走在全国领先位置,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榜样、作出表率。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大经济特区的最大优势就是生态环境好,经济特区的建设者们从一开始就注重对特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五大经济特区还都是闻名全国的风景旅游区。因而,经济特区要继续保持生态环境好的巨大优势,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挖掘改革成果,总结宝贵经验,要率先示范,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最佳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