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董怀睿墓志》释文校补

2018-03-20 01:38何柯何山
关键词:未闻拓片断句

何柯,何山

《宁夏历代碑刻集》(以下简称《宁夏碑刻》)是收集整理宁夏碑志的最新著作,对宁夏境内近年出土的各类碑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收集与整理。书中著录的主要内容有:公布原碑拓片并附提要,说明碑石朝代及现藏地,迻录碑文并施以现代标点。书中所列碑石始于前秦,迄于民国,碑石拓片及照片102种[1]。该项整理成果为宁夏地方文化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社会、宗教、书法、文字等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有价值的文献材料。只是百密一疏,或因不明词义,不解典故、典制,或因不识异体俗字,不辨模泐字,导致释文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该书所释8篇宋辽金元碑铭的文字缺误问题,其严重影响了材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今以原书所刊拓片为基础,就《宁夏碑刻》所收文字讹误较甚的北宋元祐六年《董怀睿墓志》录文进行细致校勘,补其缺略,正其舛误,考析缘由,参以旁证,尽可能还原文献原貌,以便为文史等相关研究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文献材料,使这份宝贵资料发挥应有的研究价值。同时,也为宁夏等地后续碑刻整理提供实践参考和方法借鉴。为节省篇幅和方便核对,每条材料酌引墓志原文,并在其后的括号内标注碑拓所在页码和引文在拓片中的行数。

一、原文分析

第一,府君以元祐四年四月十日终其家。(42/6)

第二,以元祐六年闰八月四日卜葬于城之东北史家掌袝先塋也。(42/7)

第三,熙宁间,两遭凶欠,常出粟以赈饥民。(42/10)

若依《宁夏碑刻》录文之“凶欠”,字形既不相符,意思也费解,结果造成段落文句之间的逻辑层次含混。故当据拓片文字正之。据此,该段落可校点为“熙宁间,两遭凶歉,常出粟以赈饥民。”

第四,国朝元丰四年,兴师灵武。每率军,须未闻少有难色。常以有余复赡诸孤。(42/11)

按:《宁夏碑刻》所录“须未闻少有难色”一句既缺主语,句意亦不知所云,问题出在文句误断上。细审全段,“未闻”的对象不是“须”,而是名词“军须”,即“军需”。每率,每次带兵打仗。整段志文大意为:志主董怀睿每次出征,虽未闻军需,但少有难色,常常通过“以有余复赡诸孤”等方式进行接济,共度难关。据此,该段落可校录为“国朝元丰四年,兴师灵武。每率,军须未闻,少有难色,常以有余复赡诸孤。”

第五,平居惟好礼宾、辟园圃、起台榭、植花木,以自适其□。(42/13)

按:“其”下的缺字拓片只残存右边构件“生”,但据前文,董氏平时常从事“辟园圃、起台榭、植花木”等活动,均与修身养性有关,因此,该段末句“以自适”的对象当为表“性情”的“性”字莫属。则缺字可补。据此,整段可校录为“平居惟好礼宾、辟园圃、起台榭、植花木,以自适其性。”

第六,君两娶,先曰李氏,再而李氏。(42/16)

第七,二男□□□用少三次,曰宗亮。(42/17)

按:遽然读之,该段志文殊难理解。仔细分析,其中既有文字缺误的原因,又有断句标点问题,下面逐一解决。

再疏通文句。纵观此段志文,撰者意在叙述志主两个儿子的简况。因此,“二男”后应断句,前代志铭之表述可提供佐证。例如,北齐河清元年《库狄回洛妻斛律氏墓志铭》:“诞育两男,长曰光先,次曰天智。”唐贞观十六年《张行密墓志》:“子二:长曰荣,次曰炳,皆幼。”[5]唐开元三年《杜忠良及妻郑氏墓志》:“公有四子:长曰杰,吏部常选;次曰雄,吏部常选;次曰豪,岭南讨击使;次子俊,骑都尉等。”《董怀睿墓志》“男”后亦应沿袭“长曰”“次曰”之文例,故“用”后亦应断句,“少亡”独自成句,“次”应下属。整句应作“二男,□□□用,少亡;次曰宗亮。”

最后补缺字。以志文行款揆之,碑拓“男”后残缺3字,按行文之例,内容当系介绍长男名号,即“长曰某某”。例如,西晋太康三年《冯恭石椁题字》:“有子曰宁,次曰征,次曰贵。”隋开皇九年《封祖业妻崔长晖墓志》:“长男孝纂,次孝原,次孝绪。”由志主第二子“宗亮”之名,可推知其长子当名“宗用”。据此,3个缺字可以补出,整段志文可校录为“二男:长曰宗用,少亡;次曰宗亮。”

第八,孙女二人,长适□□□适进士梁宪。(42/18)

按:由于原石有泐蚀,造成文字残缺,《宁夏碑刻》整理者既未补充缺文,又未正确断句和标点,结果导致文句难以读通,意思难明。虽然拓片上该段3个缺字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表面上看失去了考补的字形依据,但这些文字并非完全无法弥补,只要我们凭借行文逻辑和文例,就可找到考查线索,尽可能恢复撰者表达意图,还原文献大致状貌。回到墓志原文,作者意在叙述志主两个孙女的婚嫁情况。因先叙“长适”,则后一“适”字前所缺应为“次”字,这样才能前后呼应。“长适”人名不存,且不可考,只能用缺字替代号,其后应断句。据此,该段落可校录为“孙女二人,长适□□,次适进士梁宪。”

另,志文第19行末尾“故为”后同样残缺3个字,“为”后一字可见上部笔迹,整理者定作“之”字,可从。“之”后一字整理者补作“铭”,亦可从。依文例,最后1个缺字应为“曰”或“云”,整理者径直舍去,不妥。据此,该句志文可校录为“故为之铭曰。”

上述第七条和第八条校理实践表明,科学把握志铭文例是准确释读志文的关键点之一。

第九,君之为人兮性期有常。(42/20)

第十,广流于后兮子孙其昌。(42/21)

按:“广流于后兮”缺“流传”的具体对象,《宁夏碑刻》释文应有问题。谛审碑拓,“广”实作“”,明显为“庆”字,意指福泽。福泽流于后世,因而子孙兴旺昌盛,前后文意十分契合。若作“广”,则有违志文原意。“庆”表福泽义文献习见,如《易·坤》:“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南朝宋鲍照《河清颂》:“道之所感者深,则庆之所流者远。”据此,该句志文可校录为“庆流于后兮子孙其昌。”

二、结语

《宁夏碑刻》对宁夏所出碑志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搜集和整理,辑残存佚,其功大焉。我们就其中讹误较甚的北宋《董怀睿墓志》释文进行校补,以期进一步还原文献的本真面目,以更好体现碑志材料真实、可靠的基本特征,从而发挥这批文献应有的研究价值。上述校理实践表明,科学把握碑志文字俗变规律,扎实做好析文例、审文意、通文法、破典故等基础工作,是准确释读碑志文、提高碑刻文献整理质量的关键所在。此外,还应加强语言文字、文献、历史、文化等学科知识的综合利用,实现跨学科考察,多方位解析。

注释:

⑴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K].北京:中华书局,2014.

⑵王其祎.隋代墓志铭汇考[M].北京:线装书局,2007.

⑶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63.

参考文献:

[1]银川美术馆.宁夏历代碑刻集[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5.

[2]刘华国,姜建成.山东青州新出土隋张崇训墓志[J].文物,2015(2).

猜你喜欢
未闻拓片断句
《韦洽墓志》拓片
五代南汉李纾墓志拓片
北宋《曲行殷墓志》拓片
黄文军
拓片制作中的用墨技巧
文言断句判断法
动漫梗《未闻花名》——你因何而落泪?
“断句” “密码”费人解(二则)
妙用标点巧断句
日防卫相“未闻”废除文官统制反对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