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吉兰
(黑龙冮省伊春市伊春区畜牧兽医站,黑龙冮 伊春 153000)
沙门氏菌病是各种类型的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畜传染病的总称,主要以肠炎和败血症为临床表现。沙门氏菌是肠杆菌科中的一个大属,1885年被美国细菌学家Salmon发现,1990年被命名,经过100多年的研究,目前仅血清型就有2100多种,而且还在不断发现新的血清型,在我国的人畜禽中已发现有210个血清型,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养殖场区都发现了本病菌的存在。因沙门氏菌属中不同血清型细菌的致病性和致病范围不同,畜禽感染后的表现也各不相同,给检疫和防控带来极大难度和挑战,现分别进行阐述,以便区别和参考。
沙门氏菌在形态、培养特性和抵抗力上与大肠杆菌相似,但在生化反应和抗原构造方面却有明显区别。本属细菌不同血清型间也存在抗原和生化特性等方面的差异。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长2~3 μm,宽0.4~0.9 μm,大多数沙门氏菌具有菌毛,能吸附于细胞表面;除雏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伤寒沙门氏菌外,其余都有鞭毛,能运动,不形成芽胞和荚膜,为需氧和兼性厌氧菌,能在普通培养基快速增殖。具有稳定的菌体抗原和鞭毛抗原,少数还有表面抗原。对干燥、腐败和日光等外界因素的抵抗力较强。在有机物中细菌活存时间较长,对一般消毒药抵抗力不强。
牛:急性发病期体温升高,精神萎靡,食欲废绝,腹泻,排恶臭带有黏液性血便,孕牛流产。慢性病例有腹泻、肺炎、关节炎等症。
猪:神情倦怠,体温升高,瘦弱体虚,喜卧,贫血,长期腹泻,粪便呈糊状恶臭并带有坏死组织或纤维蛋白凝块,有的病猪耳朵和胸膜下皮肤发红或呈紫红色。
禽:鸡感染沙门氏菌后,因感染菌型差异分为鸡白痢、鸡伤寒和禽副伤寒。各品种和年龄段的鸡均易感,以2~3周龄雏鸡多发,病死率最高。鸡白痢表现为聚群惧冷,食欲废绝,排白色、淡黄或淡绿色黏性稀便,肛周有污物。鸡伤寒与鸡白痢症状相似,主要危害3月龄以上成鸡,鸭、鹌鹑、野鸭也可感染。病禽精神萎靡不振,毛色无光松乱下垂,冠苍白,腹泻,排绿色稀便。鸡副伤寒主要危害1月龄以内幼雏,鸡和火鸡最易感,鸭鹅和野禽均易感,常无明显症状死亡,拒食多饮,排水样便。
犬:多种动物和人都能引起犬感染沙门氏菌病,临床上多见的是鼠伤寒杆菌,这种沙门氏菌在自然界分布甚广,对犬的致病性最强。犬感染后以胃肠炎型居多,这种类型临床也是最为多见,以幼龄犬和老龄犬多发,病犬体温升高40~41℃,精神萎靡,厌食,呕吐和腹泻。病初粪便稀薄如水,随后转为黏液稀便。重症者因胃肠道出血、便血,身体虚弱,体重下降,后期有休克和黄疸,或有后肢瘫痪、抽搐、呼吸困难等,这类病犬多数因脏器衰竭而亡。成年犬多短期剧烈腹泻,体质健壮者很快转为正常。怀孕母犬多流产、死胎或产弱仔。受其他类型感染的犬多数轻症轻微或不易察觉,表现为健康带菌。
牛:胃肠出血,多见于小肠,浆膜、黏膜有出血点,肠系膜肿胀出血。脾增生肿大,纵隔淋巴结肿大出血,肝表现有灰白色坏死结节,肺有炎性坏死,跗关节及肘关节有炎性变化。
猪:肠道卡化性炎症,盲肠、回肠、结肠有分散或融合成片的溃疡,表面覆盖纤维蛋白性坏死性假膜,肠系膜淋巴髓样肿胀及坏死。肺化脓或坏死,脾增大。
禽:患有鸡白痢的雏禽肝脏肿大,表面有雪花样坏死灶;肺有灰色结节;心肌和盲肠都有明显变化。中禽除有上述症状外肝脏肿大更为明显,触之易碎,并有大量出血,腹腔有积聚血凝块。成禽有卵巢炎、输卵管炎、卵黄性腹膜炎等症。患有鸡伤寒的病禽最常见的是肝脏、脾脏和肾脏红肿,个别病禽肝脏呈铜绿色肿大,上有粟粒大灰白色或浅黄色坏死。心包积液,脾、肺、肌胃都有坏死灶。患有禽副伤寒的病禽宰后可见肠黏膜充血或坏死,肝极度肿大充血,呈古铜色,质脆易碎,表面散在出血点或出血斑,有卡他性或纤维蛋白性肺炎,输卵管与卵泡变形发炎,进而继发腹膜炎。
犬:宰后检查无可供诊断的特征性理变化。尸僵不全,消瘦脱水,贫血,胃肠道黏膜水肿出血。淋巴结肿大2~3倍,出血。膀胱黏膜散在有出血点。肝、脾、肾表面和实质密布出血斑和坏死灶。肺脏和脑组织都有水肿。
严格执行卫生检疫和检验措施工作,切断传播途径,搞好畜禽疫病的净化工作。对患病畜禽首先要采取隔离,对症治疗,病死畜禽要深埋或焚烧。杜绝疫源性和食物源性感染,所有动物性食物必须加热消毒后再喂。经常灭鼠、灭蝇,防止由其污染或传染病害。保持环境卫生,畜禽舍、设备、用具、垫料、笼具、食盆要经常清洗、清扫、更换、消毒。
发病症状明显者或疑似本病症的畜禽,应从速急宰。肉尸有明显病变者,应全尸无害化处理或销毁;无明显病变或病变轻微者,可有效高温处理后出厂,血液和内脏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舍内及场址周边严格消毒。
人食用带菌禽肉,可引起食物中毒及沙门氏菌感染,特别是年幼的儿童和体弱多病的老人,应加以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