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瑞状
(天津市宁河区乡镇畜牧兽医总站,天津 301500)
链球菌病是由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多种人畜共患病的总称,动物中以猪链球菌病最为多见。其严重的败血症和脑膜炎时常造成猪只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给生猪养殖带来极大损失。
病原及流行特点:链球菌可分为20多个血清群,对猪的感染主要是C、D、E、L群。其中C群链球菌主要引发败血症和脑膜炎,E群链球菌主要引发关节炎和脓肿。据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研究证明:我国各地流行的病原均多为C群β型溶血性链球菌。猪链球菌为G-,但在大猪中经常检出革兰氏阳性菌。本病以夏、秋季节多发,潮湿闷热环境多发,呈地方性散发,多由上呼吸道、消化道和创口感染,保育猪和生长育肥猪多发。
临床症状:最急性型:常无任何表现即死亡。有的昨晚吃料还正常,次早发现死于栏中;有的体温高达41~42℃,当日死于败血症。但死猪多可发现耳尖、鼻头、尾根有蓝紫变色,俗称“三点紫”。急性败血型:体温升高不等,有的40~41.5℃,有的高达42~43℃。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呆立或嗜卧;结膜潮红,流泪,甚至出现化脓性结膜炎;呼吸困难,时有咳嗽,有的有鼻炎症状;在耳尖、鼻头、下颌、颈部、侧腹部、下腹部、臀部、尾根、会阴部、股内侧、下肢、蹄部等呈现紫红色;便秘或腹泻;3~5 d死亡。脑膜炎型:断奶前后仔猪多发。病初表现为减食、便秘、流鼻液,迅速出现神经症状:盲目走动、步态不稳;转圈磨牙、倒地抽搐、口流白沫、四肢划动,继而麻痹等。多为急性死亡。关节炎型:多数一开始便有关节肿胀,无明显的全身症状;并多表现在后肢跗关节囊。淋巴结化脓型:多以下颌、咽部、颈部等处的淋巴结形成脓肿为特征。
病理剖检变化:败血型病例:常见心肌出血、心肌内膜出血、主动脉壁出血、心耳和心包出血、肺门淋巴结出血、腹膜炎症、肠系膜淋巴结出血、脾脏败血发黑。关节炎型病例:常见关节腔内有胶冻样纤维素渗出。淋巴结化脓型病例:常见淋巴结脓肿等。
主要临床症状:体温升高、皮肤红紫、关节肿胀、淋巴结肿胀、神经症状。主要剖检变化:主动脉壁出血、肺门淋巴结出血、脾脏败血、关节积液、淋巴结化脓、胸腔不积液。
防治措施:有条件时可给母猪和断奶仔猪注射链球菌弱毒疫苗。加强环境和带猪消毒,尤其注重产房消毒。对于败血型病猪应及时足量注射抗生素,并做药敏实验以确保疗效。对于已经出现跛行的关节炎型病例,可做关节腔穿刺以确定内容物性质,并在针头放液、冲洗后给关节内注射敏感性抗生素。对于无临床表现的关节肿胀病例可不予治疗。对于下颌淋巴结肿胀的可视情况适时切开排脓,按化脓疮处理。对于出现神经症状的病猪,在镇静的基础上要静脉输入降低颅内压和有消炎效果的药物。
猪的副嗜血杆菌病,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保育猪和青年猪多发,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据报道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真实发病率可能为实际确诊的10倍之多。
病原特点:副嗜血杆菌属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形态多变,血清型>15个,其中血清型5、4、13最为常见。该菌在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的病料中难以分离和培养,因而给该病的诊断带来困难。
临床症状:体温达40.5~42.5℃,精神不振,厌食;咳嗽,呼吸困难,眼圈青紫;关节肿大,站立困难;腕关节、跗关节疼痛,行走缓慢或因疼痛无法站立;有的出现神经症状。
剖检变化:主要病变是“三大炎”:胸膜炎、腹膜炎和关节炎。喉头充血、出血;胸腔积液,胸腔有纤维素,肺脏水肿,肺脏黏连;心肌内外膜出血;心包积液或黏连,严重的呈绒毛心脏;肠管黏连有纤维素,腹水增多;腕、跗关节肿大,切开后有胶冻样纤维素;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苍白等。
诊断要点:主要临床特征概括:眼圈青紫、呼吸困难、关节肿胀、站立困难。主要剖检变化概括: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苍白、胸膜炎、心包炎、腹膜炎、关节炎。
防治措施:仔猪初生后2周龄,应注射猪副嗜血杆菌疫苗。保持良好通风,注重定期消毒。饲养密度切忌过大。对发病猪要进行隔离,并在药敏试验的指导下,及时注射抗菌药物。大群猪要通过饮水或拌料应用有效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