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维芳
(吉林省德惠市动物检疫站,吉林 德惠 130300)
猪肉食品上市前的卫生检疫,是保障食用者身体健康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是防止人畜共患病,控制畜禽疫病的传播,促进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民生的手段之一。
猪丹毒是猪的一种急性、热性、细菌性传染病。其特征性病变表现为皮肤上出现菱形、方形或圆形的紫红色疹块。病原体是猪丹毒杆菌,菌体纤直或稍弯曲,表面有一层腊样物质,不形成芽胞,不能运动,革兰氏染色阳性,此菌对盐腌、熏制、干燥、腐败和日光等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冻肉、腐尸、血粉及鱼粉中可长期存活,且耐酸。但对热敏感,70℃5~15 min可完全被杀死。对多数消毒药敏感。对外界抵抗力很强,在深埋的尸体中能存活231 d,在15 cm厚的猪肉块中,必须煮沸2~3 h才能完全将其杀死。病猪、耐过猪和隐性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其身体各部器官均带毒,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排出体外,污染周围环境、饲料、饮水及土壤等,经消化道传染,也可经破损的皮肤感染;隐性带菌猪如遇机体抵抗力下降时也会引起内源性感染。3~9月龄的猪最易感染此病,尤其是4~6月龄猪最多,<3月龄和>3年的猪不易感染发病。此病的发生有一定季节性,一般都认为夏季天气闷热、暴雨之后流行最盛,但是据相关统计材料表明,3~5月发病最多,7~9月最少,而且在常发病的地区往往连年发生。
急性败血型:体温呈稽留高热(>42℃),神倦体虚,喜卧,伴有呕吐,耳、背、臀等处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红斑或呈弥漫性鲜红,压之退色,随病程发展而逐渐转暗变紫。眼结膜发炎潮红,步态强拘、关节活动不自如。食欲减退,初便秘后拉稀,甚至便血。亚急性疹块型:除体温升高和精神沉郁外,典型表现是在肩、颈、胸、背、腹侧、腿外侧等部皮肤上发生疹块,呈暗红或中央苍白的方形、菱形、或圆形,有时表面尚有浆液渗出,病程较久的疹块坏死结痂或剥落。后期淤血,呈紫兰色,指压不退色。疹块出现1~2 d后体温开始下降,病势减轻,1~2周后多能自行康复。病情严重的皮肤可出现坏物死,似皮革样痂皮,或转为败血症而死。慢性心内膜炎型:体虚消瘦,呼吸困难,运动障碍,便秘和拉稀交替出现,被毛枯焦无光泽。末期有的病猪四肢水肿,关节强拘或变形,皮肤成片坏死脱落。
肉尸皮肤有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灰白色或红色疹块,高出于皮肤表面。全身淋巴结充血肿胀,轻度黄染出血。脾脏呈樱桃红色,质地松软,急性显著充血肿大,边缘增厚,切面外翻,可见“白髓周围红晕”现象。肾脏淤血肿大、点状出血,呈暗红色,有“大红肾”之称,皮质部有出血点。肺充血或有轻度小叶性炎症。肝脏显著充血,呈红棕色,暴露于空气中则变为鲜红色。胃底及幽门部和小肠黏膜表现出血性炎症。心包积液,心内膜、心外膜有小点出血。肺充血水肿,有时出血。有的在心内膜上(特别是二尖瓣)有菜花样赘生物;四肢关节显著肿大变形或黏连,内有浆液性纤维蛋白性物质,或内壁结缔组织增生甚至钙化。
败血型猪丹毒与猪瘟的鉴别:皮肤红斑:猪瘟为出血斑点,指压不退色;猪丹毒为充血性红斑,活体指压退色,此外,败血型猪丹毒更有表现为全身皮肤发红者,猪瘟则不见。淋巴结变化:猪瘟淋巴结在被膜下及小梁沿线出血,切面呈大理石样花纹;猪丹毒淋巴结充血肿大,呈紫红色伴发斑点状出血。肾脏变化:猪瘟时肾多呈贫血状态,密发点状出血;猎丹毒肾常因淤血而呈暗红色,肿大,散发点状出血。脾脏变化:猪瘟脾脏肿大不明显,脾边缘常见有暗红色出血性梗死灶;丹毒脾肿大,呈樱桃红色,不见梗死灶,切面在脾白髓周围可见红晕。胃的变化:猪瘟的病变主要在大肠,小肠的变化轻微,肠型猪瘟,在大肠黏膜(回肠末端、盲肠、结肠)见有轮层状溃疡(扣状肿);而猪丹毒的病变在胃和十二指肠,表现急性出血性卡他性炎。
猪丹毒与猪巴氏杆菌病的鉴别:猪丹毒不呈现巴氐杆菌病时的纤维素性胸膜肺炎,而巴氏杆菌病时脾脏通常不肿大,亦无丹毒时脾脏的其他特征性变化。若有必要时可采取病猪耳静脉血或刺破疹块边缘部皮肤血管或宰后猪的心血、脾、肝、肾、淋巴结制作涂片,革兰氏或瑞氏法染色镜检,或接种培养基作细菌学检查,或接种小白鼠或鸽进行确诊。
发病后,应立即隔离病猪,病初采用抗生素全身治疗,如青霉素4~5万U·kg-1体重,肌肉注射1次·8~12 h-1,或皮下注射或耳静脉注射抗猪丹毒血清,连用2~3 d。每年春秋二季定期免疫,可起到预防效果。胴体和内脏有显著病变者,全部做无害化处理或销毁。胴体和内脏病变轻微,则割除病变部分销毁,其余部位在24 h内高温处理后出场。>24 h者,应延长处理时间0.5 h,内脏做工业用或销毁。康复后的猪如果皮肤上仅有灰黑色痕迹,无其他病变者,将病变皮肤割后出厂,血液做工业用,皮张消毒后出厂。对病死猪的排泄物、污染的用具及环境等进行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