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养娃防老”到“存钱防变”,国人向来深具忧患意识。最近,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称:2016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比2012年下降了2.9%,距离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分的富足标准只差0.1%。
恩格尔系数逐步走低,老百姓的日子日趋向暖,从“不敢花钱”到“学会花钱”,消费结构自然就成了热点议题。在多元消费支出中最不能忽略的,恐怕就是“健康消费”了。
健康消费,就是好钢用在刀刃上,把钱花在人生的基础要素上。西谚有云:“健全的身体比皇冠更有价值”。懂得养生、关注健康,不仅是国家的战略选择,更是家庭与个人的生存之本。理念共识是第一步,关键还得付诸行动。在花钱享受人生的时候,起码要会为健康做些长线投资。
此前,顶层设计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归纳为8个“更”。其中“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或都与国民健康息息相关。市场研究机构发布的《2017年中国消费者》报告称,更加健康的生活依然是中国消费者最先考虑的要素,而“健康饮食”和“做更多运动”则是消费者决定在2017年改善的两个方面。
于此而言,“健康消费”可理解为两个层面:一是公共财政舍得为民众健康埋单;二是居民消费懂得在健康上做加法。“体弱病欺人,体强人欺病。”消费结构上,如果健康支出是合理而持续的,那么且不谈好身体也是生产力,花钱防病显然好过存钱治病。
国人对健康消费的热情,大概在近年来的“双11”等消费狂欢中足以窥斑见豹。这也不算奇怪,2004年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曾提出,美国健康消费的兴起是由于收入的增加,正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在“健康消费”上舍得砸银子、懂得花心思,对经济社会来说,起码实现了三重增量:一是提供了更有保障的强健劳动力。健康是对抗意外疾病的核心防线。二是有效降低社会保障成本。预防疾病的关口若能适度前移,会极大减轻家庭的医疗成本。此外,“健康消费”更在于培养公民一生的健康理念,在消费中夯实健康常识,提升健康素养。
把更多闲钱用在健康上,多运动、常乐观、会养生——持续而理性的“健康消费”,当成为中国消费者一生的美好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