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勇
浙江省东阳市中医院 浙江 东阳 322100
笔者采用健脾除湿汤结合局部封闭治疗气虚湿阻型髌前滑囊炎26例,收效良好。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52例髌前滑囊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3例;平均年龄34.5岁;平均病程16.8个月。观察组中男21例,女5例;平均年龄35.2岁;平均病程17.3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及辨证标准:诊断标准:①有膝关节外伤或劳损史;②多见于膝关节负重工作的职业;③膝关节局部肿胀,疼痛,下蹲后走行疼痛会加重;④有和滑囊位置较为一致的压痛、波动性肿胀,可触及如囊状或豆粒状物。辨证标准:关节局限性肿胀压痛,疼痛肿胀呈反复性,每因劳累后加重,面白无华,纳呆。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或腻,脉细无力或脉濡。属气虚湿阻证。
2.1 对照组:行局部封闭治疗。利多卡因注射液(5ml/支,华东制药)3ml混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ml/支,先灵葆雅制药)1ml,行痛点封闭,治疗后用棉垫及弹力绷带包扎膝关节,患肢制动6小时。每周1次,共治疗4周。
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内服健脾除湿汤治疗。方剂组成:黄芪、汉防己、炒白术、炒苍术、茯苓各15g,薏苡仁30g,川牛膝、陈皮、羌活、独活、甘草、大枣各9g,生姜12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2周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
3.1 疗效标准: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液炎性指标,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治愈:膝关节肿胀、疼痛消失,活动正常,步行或下蹲无疼痛感,未复发;好转:膝关节肿胀、疼痛较前减轻,但在过度劳累后仍感疼痛,膝关节活动度基本正常;未愈:膝关节肿胀反复持续发作,疼痛未缓解。
3.2 治疗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3.3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例数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6.52±2.48*#8.34±1.76*26 26 TNF-α(μg/ml)治疗前0.83±0.12 0.84±0.11治疗后0.39±0.10*#0.48±0.12*IL-6(pg/ml)治疗前308.24±82.57 315.53±81.77治疗后152.34±71.13*#184.04±72.35*hs-CRP(mg/L)治疗前11.52±2.01 11.70±2.36
髌前滑囊位于皮肤与髌骨、髌韧带之间,由于膝部长期或严重的外力摩擦或压迫髌前滑囊造成该处的炎性渗出、肿胀、疼痛,称为髌前滑囊炎。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中“痹症”范畴,气虚湿阻证因表虚卫气不固,风湿之邪伤于肌表所致。内湿郁于肌肉、筋骨,则肢节疼痛。风湿在表,则肿胀。治疗上不可单行解表除湿,宜益气固表与祛风行水并施。健脾除湿汤方中,防己祛风行水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兼可利水,两者相合,祛风除湿而不伤正,益气固表而不留邪,使风湿俱去,表虚得固;炒白术、炒苍术补气健脾祛湿,既助防己祛湿行水之功,又增黄芪益气固表之力;独活、羌活祛风湿止痛;薏苡仁、茯苓、陈皮理气健脾渗湿;川牛膝引药下行;姜、枣调和营卫;甘草和中,兼调和诸药。诸药共奏补气健脾,祛湿止痛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