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善余
浙江省江山市中医院 浙江 江山 324100
糖耐量受损(IGT)是患者空腹血糖<7.0mmol/L,而在口服75g葡萄糖的糖耐量试验(OGTT)中,2小时血浆血糖值在7.8~11.0mmol/L之间[1]。目前一般认为IGT是糖尿病的前期表现[2],在2型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它既是发展成糖尿病的一个过渡阶段,也是预防2型糖尿病的最后关口。近年来,笔者运用健脾化湿、清热导滞法治疗IGT42例,取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84例患者均为本院体检筛查而发现的病例,按配对随机分组原则,以同年龄(年龄差不大于2岁),血糖升高同轻重程度(血糖升高值差不大于1mmol/L),体重指数增高同轻重程度(体重指数差不大于0.5kg)的标准进行配对,再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年龄28~50岁,平均37岁;对照组42例,年龄28~51岁,平均37.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全部病例空腹血糖<7.0mmol/L,口服75g葡萄糖的糖耐量试验后,2小时血糖值在7.8~11.0mmol/L之间,体重指数≥25kg/m2。
对照组患者均要求行为干预,全程把控患者的平衡饮食,以相同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进行体育锻炼,同时口服二甲双胍,每次0.5g,每天2次,早晚餐后服。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服健脾化湿、清热导滞中药,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药物组成:党参、茯苓各15g,白术、姜半夏、黄连、厚朴、炒枳壳各10g,马齿苋30g,陈皮5g。共观察治疗24周。
两组治疗后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OGTT 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体重指数(BMI),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OGTT 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体重指数下降更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运用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健脾化湿、清热导滞中药对IGT患者具有更好的干预治疗作用。详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各项检查指标变化比较(±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各项检查指标变化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FINS(μU/ml)13.28±3.04 9.38±1.01*#13.56±3.02 10.05±0.91*例数42 42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2hPG(mmol/L)9.55±1.44 8.12±0.78*#9.56±1.43 8.56±0.84*HbAlc(%)6.82±0.42 6.46±0.19*#6.82±0.43 6.68±0.23*BMI(kg/)25.14±2.81 23.08±2.47*#25.18±2.88 24.97±2.48*
中医学将IGT归属于“脾瘅”范畴。《素问·奇病论》云“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说明IGT的病因多与禀赋不足,饮食失节,运动失调,情志刺激,劳累过度等有关,病位主要在脾,病机乃脾虚湿热与积滞。《素问·奇病论》提出脾瘅的治疗方法为“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因而可以健脾化湿、清热导滞的方法治疗脾瘅。故笔者在临床中用党参、炒白术、茯苓、姜半夏、陈皮健脾化湿,黄连、马齿苋清热解毒,厚朴、炒枳壳推荡积滞。全方健脾益气以治其本,脾旺则水谷精微得以输布;化湿清热导滞以治其标,使热清湿化、积消滞除,痰浊无以为生。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胰岛功能得以恢复,血糖就能渐趋正常。
[1]仝小林.糖尿病中医学临床循证实践指南(2016年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6.
[2]章平富,丁霞.自拟养阴降糖方治疗糖耐量异常31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7,52(3):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