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伟
脑血管疾病一般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主要统称为心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相关疾病具有致残率、死亡率高的特点,其发生、发展与多因素有关,早发现、早诊断、早期规划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改善预后的关键[1-2]。X线数字减影是临床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常用手段,但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迅猛发展,CT和MRI在脑血管相关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对我院采用1.5T超导磁共振和螺旋CT诊断脑血管相关疾病的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对象为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脑血管相关疾病患者,男55例,女32例,年龄52~73岁,平均(59.6±5.2)岁。所有患者均于入院1周内完成1.5T超导磁共振和CT检查。
1.2 方法
1.2.1 CT检查 采用16排日本东芝CT机进行扫描,型号为Aquilion,扫描范围从患者第二颈椎至颅顶。层厚:8 mm,层间距:8 mm,同时设定矩阵为512×512,延迟时间范围设定为48~56 s,管电压:120 kV,管电流:600~650 mA,显示野:18~23 cm,薄层平扫,根据扫描的情况决定是否增强扫描。
1.2.2 MRI检查 采用西门子1.5 TMRI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扫描,常规扫描时,扫描范围横断位T1WI T2WI FLAIR矢状位 T2WI,DW。T1加权像轴位进行自旋回波序列快速扫描,扫描序列:3D-TOF-MRA,设置TE为7.7 ms,TR为500 ms;重复时间:30 ms,层厚:1.0 mm,层间距:0.5 mm,视野360×360,矩阵256×196,T2加权像轴位及矢状位进行自旋回波序列快速扫描,设置TE为95 ms,TR为4 000 ms。
脑出血患者27例,其中19例患者出血部位为基底节区,2例出血部位为小脑,6例出血部位位于脑桥。脑梗死患者49例,其中梗死部位于基底节区的25例,位于额颞枕叶的9例,位于小脑的7例,位于脑桥的8例。余11例均为脑动脉瘤患者。87例脑血管相关疾病患者1.5T超导磁共振和CT检查的结果(表1)。
表1 1.5T超导磁共振和CT检查诊断脑血管相关疾病阳性检出率比较
2.1 CT主要特征 脑出血:CT对脑实质内的出血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急性血肿呈密度均匀一致的高密度影,CT扫描显示大多数为圆形、椭圆形、肾形高密度影,而吸收期由于血肿内红细胞被破坏,血红蛋白分解,降低了血肿的密度,因此,患者大多呈等密度至低密度影,高密度血肿的向心性缩小,CT上主要表现为血肿周围低密度影逐渐扩大,边界模糊,增强后显示高密度环状强化。
脑梗死:动脉致密征,岛带征,豆状核密度减低、边缘模糊,凸面脑叶的皮髓质界面消失,脑沟消失,脑室脑池出现移位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出血性脑梗死在低密度梗死区见高密度影,增强后低密度区脑回状或斑片状强化。
动脉瘤:大多数动脉瘤经CT检查后显示为边缘清楚的高密度影,强化扫描后,动脉瘤周围有脑水肿或脑软化,常合并动脉瘤内血栓和钙化,可见密度不同的同心环状图像,即“靶环征”。
2.2 MRI主要特征 脑出血:超急性期患者血肿内红细胞完整,高场强MRI成像时,T1呈等信号,T2呈高信号;急性期患者完整的红细胞内氧合血红蛋白变为脱氧血红蛋白,即顺磁场,因此,缩短了T2值,血肿在T1为等或略低信号,T2为低信号。患者早期发病部位周围会出现水肿,水肿对脑室和中线结构形成挤压,因此,影像学有明显的占位效应。
脑梗死:MRI对脑梗死灶发现早,且敏感性较高,发病后较短时间内,MRI可见局部脑回肿胀,脑沟变窄,T1WI呈低信号区,T2WI呈高信号区,形态为圆形、卵圆形或片状。
动脉瘤:MRI可直接显示脑动脉瘤,在快速流空效应作用下,动脉瘤的瘤体呈黑色极低信号影,边界清楚,瘤内若发生血栓信号可增强,对<3 mm以上的颅内动脉瘤诊断准确性极高。
3.1 CT诊断的优势 CT诊断方便,对病灶可以进行准确的定位,CT是无创检查,患者无痛苦,且图像清晰,可将脑组织横断面或冠状面图像清晰的呈现,对常见的脑血管相关疾病的诊断准确率高达95%以上[3-4],尤其是对急性出血和钙化的显示非常敏感[5-6]。CT可以鉴别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相关疾病,对病灶伴随水肿反应及脑室移位情况可以准确鉴别,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对明确脑血管相关病变的结构性较准确。与MRI检查相比,当患者由于假牙、佩带起搏器、安装骨针等情况时,CT诊断更方便。
3.2 MRI诊断的优势 MRI诊断具有无辐射、无创伤、无骨伪影的特点,MRI检查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不同组织中水分子运动的弥散差异性,通过观察水分子运动的弥散情况,明确病变组织的位置及异常的组织结构,且MRI对软组织观察更加清晰,分辨率较高,图像所反映的病变情况清晰,对疾病的确诊提供了重要的依据。MRI对血流以及软组织的分辨率非常高[7-8]。适用于颅内和脊髓的病变,对脑血管疾病的辅助诊断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与CT诊断比较,MRI对对颅窝尤其是脑干部位的病变显示清晰,清晰的显示脑出血后各种血红蛋白的演化过程,CT检查仅仅可以明确脑缺血的结构性病变,检查特异性较差,此外,MRI腔隙性梗死灶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要优于CT[9-10]。
综上所述,CT与MRI检查均可反映脑出血相关疾病的情况,二者各有优势,由于CT具有检查方便、快捷,耗时短,费用低等特点,因此,临床可将CT作为脑血管相关疾病的首选方法,再根据临床需要,将MRI作为避免漏诊、误诊,提高诊断准确率的检查手段。
[1]乔静,卢泽民.1.5T超导磁共振和螺旋CT在常见脑血管相关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20):3530-3532.
[2]夏珍珍,马兰,丁海峰,等.血尿酸与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3):339-340.
[3] 张德永.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变结构的功能影像学与认知关系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14):74-77.
[4]王海俊.颈动脉超声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意义[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6,26(4):45-46.
[5]梁志坚.高血压脑出血CT影像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5):139-140.
[6]李江波.64排螺旋CT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优势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5):78-79.
[7]徐建华.脑血管疾病CT与MRI诊断的比较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33):51-52.
[8]杨壁,杨赤.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病人诊断中效果对比[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3,13(2):80-81.
[9]陈倩,李长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3,40(3):293-297.
[10]邓方,冯加纯.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相关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3,12(3):249-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