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与海洋装备制造业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2018-03-20 11:26荣,胡杰,谢
江苏船舶 2018年6期
关键词:海洋工程造船深海

谢 荣,胡 杰,谢 易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0)

0 引言

在全球经济格局新变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海洋大国都在寻找最有利的站位,探索本国的海洋发展之路。2017年以来,国际航运市场总体表现出回暖之势。我国船舶市场在经历长时间周期性调整后开始触底回升,海洋矿产资源开发装备、海洋生物资源、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装备和共性海洋基础设施装备等一批新的海洋工程技术和装备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此同时,国家相关部委先后发布政策文件,要求我国船舶与海洋工业深化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健康平稳发展。

在内部和外部基本面利好叠加的环境下,我国船舶工业紧密围绕产业经济发展,准确把握新时期产业市场回暖的有利时机,取得了产品结构性能不断优化、国际市场地位持续提升、三大造船指标保持领先的良好业绩。在海洋工程技术方面,随着深海探测、海洋开采、深海养殖等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兴起,实现了一批海洋尖端技术的突破。海洋牧场作为海洋经济重要一环,带来了我国海上多功能平台、海洋探测观测设备等海洋装备需求不断攀升,为我国海洋装备制造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我国在该领域依然存在主流产品自主设计能力薄弱,核心设备和关键技术依赖进口,海工专业化与产业化体系不完善等行业共性问题。本文鉴于世界航运市场情况和中国船舶行业市场状况,分析了中国行业市场发展趋势,对加速船舶与海洋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1 近期世界航运市场发展回顾

2017年,全球经济在经历近10 a的漫长低迷后,世界各国和主要经济体实施的多种应对举措终于见到明显成效。在全球经济复苏向好、国内经济稳中有升、船队规模扩张放缓等周期性因素,以及交通运输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的结构性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国际航运市场总体回暖,运力过剩得到缓解。全年在受全球贸易摩擦影响的情况下,海运量仍达116.8亿t,同比增长5.0%,供给增长达3.1%,需求增速比供给高1.9个百分点。预计2018年需求将增长3.2%,供给将增长3.1%,市场总体能够实现温和复苏(数据来源于中国水运网)。

1.1 国际干散货运价指数震荡回升

2017年全球干散货海运贸易量增幅明显加快。根据克拉克森的数据统计,全年全球干散货海运量约为51.09亿t,同比增长4.20%。2018年10月的BDI(波罗的海干散货综合运价指数)已达1 500点以上,国际干散货运价指数重回盈利区间,供需增速差恢复至景气区间,市场运价开始步入长期调整后的上行通道。

1.2 全球集装箱运输市场增长态势稳健

在全球经济复苏带来的运输需求回升态势下,2018年上半年集装箱运输市场需求也跟随稳步增长。据克拉克森的数据统计,2018年上半年全球集装箱运输量同比增长7.2%,增长幅度比2017年同期上升3.2个百分点。在港口吞吐量反弹的大背景下,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也处于稳步恢复阶段。

1.3 中国沿海散货运价指数震荡上行

随着钢铁、煤炭等产品价格回升,生产企业开始主动补充库存量,租船市场需求明显改善。2017年底,中国沿海(散货)综合运价指数报收1 470.86点(年内最高点为1 597.83),年均值为1 148.02点,同比增长25.1%,运价水平明显高于前两年。

2 中国船舶行业市场发展状况

2.1 2017年中国新造船舶市场情况

2017年,中国全年造船完工量达4 268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9.2%,同比增长20.9%;新接船舶订单3 373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3.9%,同比增长60.1%;手持订单8 723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4.7%,同比下降12.4%。中国船舶工业三大指标保持全球第一,并大幅领先韩日两国,造船大国地位稳固。

2017年,中国新船成交达426艘,同比增长68.4%;以载重吨计,新船成交3 23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80.3%;以修正总吨计,新船成交919.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85.9%;以订单金额计,新船成交155.1亿美元,同比增长71.4%。

2.2 中韩日三国新接订单各船型占比

2017年中国承接的新船订单中以修正总吨计,船型大多以散货船(含矿砂船等)、油船和集装箱船为主,其中散货船占比为 45%,油船为 25%,集装箱船占比为 17%,气船占比为5%。

2017年韩国造船完工量达3 145 万载重吨、新承接的船舶订单 2 777 万载重吨、手持订单4 719 万载重吨,三项指标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 32.4%、37.6%和24%。新接订单中油船占比为52%,集装箱船占比为17%,气船占比为 16%,散货船占比为 13%。

2017年日本造船完工量达2 031万载重吨、新承接的船舶订单758万载重吨、手持订单4 732万载重吨,三项指标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0.9%、10.3%和24%。新接订单中散货船占比为50%,油船占比为28%,集装箱船占比为16%,气船占比为4%。

2.3 2018年1月—9月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1月—9月,中国造船完工量2 751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1.7%。其中海船为858万修正总吨;新承接船舶订单量2 68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3.2%,其中海船为747万修正总吨。截至9月底,手持船舶订单量8 65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5%,其中海船为2 774万修正总吨。

2018年1月—9月,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2.8%、42.2%和42.9%,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2.1个百分点、3.9个百分点和0.1个百分点(数据来源: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

3 中国船舶行业市场趋势分析

3.1 行业发展呈现典型的后成长期发展特征

世界造船产业具有较为典型的生命周期特征,其基本规律表现为造船重心总是从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向发展中的工业化国家转移的趋势,见图1。中国造船业在经历产业结构调整后,目前总体遵循行业发展规律,呈现典型的后成长期发展特征,在此轮世界总体格局调整中有望逐步进入成熟期。韩国造船业近年来无论从造船完工量、造船技术等方面持续保持较高水准,已基本处于成熟阶段。日本造船业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出现了负增长,很可能在未来几年后将进入衰退期。欧洲民用船舶制造业已基本具备典型的衰退期特征。

图1 世界造船产业生命周期

3.2 船舶市场步入中周期复苏阶段

新船订单由需求量和供给量之间的关系共同决定。从需求端来看,全球经济增速与海运量增速高度相关,且海运量对全球经济具有放大效应。影响贸易量的主要因素还是全球宏观经济情况。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情况下,全球海运贸易量依然保持3.5%以上的增速。海运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全球船队的需求量,从而影响新船订单变化。从供给端来看,目前,二手船价格指数能快速、直接反映当前航运的变化,可以作为先行指标反映船舶市场形势。

本轮船市危机由需求端低迷和供给端过剩双重因素叠加造成,使得此次船市危机是历次危机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次危机。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船舶市场经历十年低谷期。虽然BDI指数回升至1 500点左右,但产能的严重过剩造成的价格竞争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对本轮复苏进程都带来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从当前市场分析,船舶市场开始步入中周期复苏,但长周期繁荣尚待时日。

3.3 中日韩三国保持“三足鼎立”竞争格局

从中日韩三国造船业的竞争格局来看,2017年底,中国、韩国、日本手持订单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4.7%、24%、24%。中国船舶工业三大指标皆稳居全球第一,但主要集中在原油船、集装箱船和散货船等常规船舶,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对较低。韩国承接的订单中液化气船等附加值较高的复杂船舶比例最高。从反映船舶复杂度的船舶修正总吨与载重吨之比来看,韩国为0.49,中国为0.36,日本为0.35。从总量上看,中国是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但不是造船强国。中国与日韩两国相比在效率、管理、技术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船舶精益生产率低、建造周期长也是制约我国造船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主要因素。中日韩三国造船业将在较长一段时间保持“三足鼎立”形势。

从国内竞争格局来看,随着造船业去产能等相关政策的实施,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目前已经形成国有企业和优质民营企业共同发展局面。未来我国船舶行业将形成三大国有造船集团和3~5大型民营造船集团相互竞争的市场格局。

3.4 基本面因内外利好因素叠加呈逐步改善趋势

3.4.1助推船舶工业的外部因素

2017年以来,为支持和促进行业发展,国家相关部委先后出台了《船舶工业深化结构调整加快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6—2020 年)》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 年)》等政策文件。作为海洋强国战略中的重要环节,《中国制造 2025》将高技术船舶发展列为十大领域之一,船舶产业享受多项国家政策优惠待遇。

近年来,国际海事组织对船舶环保要求日益严格。为满足节能减排相关国际公约、规范的要求,船舶主机系统将陆续加装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废气再循环系统(EGR)、 船用脱硫脱硝等环保处理设备,为相关船舶配套企业带来较大的市场机会,并催生部分整船的更新改造。低油耗、低排放和环保性能优良的船型已作为主要研发方向,各类船舶节能减排技术得到了全面发展。日益严苛的环保要求带来节能装备和新船需求,智能船也将成为未来船舶发展的主要形态。

3.4.2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内部因素

国家供给侧制度改革增强了产业竞争力,提高了对国际船舶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引领性。目前我国船舶产业供给侧改革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此举将有力提升船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通过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激发企业内部生活力和发展动力,提升船舶央企的市场竞争力。

4 中国海工制造市场发展状况

4.1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现状

截止2017年12月中旬,我国海洋产业共承接订单近40亿美元、29座(艘),与去年同期相比呈上升趋势,但升幅与全球大环境底部回升的趋势相违背。成交装备主要是生产装备和LNG相关装备,大多是风电安装平台和起重船。海洋电力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海上风电项目加快推进,但价值量较低。在生产装备领域分别接获了1座FSRU和2座FPSO订单(数据未包括2017年底招商重工接获的半潜式起重平台、重吊船以及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接获的FPSO船体项目)。2009年—2017年中国海洋工程装备订单新接数量及金额见图2。

图2 2009年—2017年中国海洋工程装备订单新接数量及金额

我国手持订单数量仍然高居不下,与2016年相比仅下降了10%,与近十年的最高点2014年相比下降了31%。由于我国在2015 年—2017年总接单金额也仅为111亿,如此高的手持订单金额也反映出我国当前订单难交付的问题。2009年—2017年中国海洋工程装备手持订单数量及金额见图3。

图3 2009年—2017年中国海洋工程装备手持订单数量及金额

2017 年我国共交付83座(艘)装备,交付金额54亿美元。原计划交付133亿美元,交付率仅为41%,远低于全球68%的平均水平。预计我国在 2018年、2019 年将分别交付120亿、149亿美元装备。2009年—2017年中国海洋工程装备订单交付数量及金额见图4。

4.2 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洋工程装备技术

4.2.1勘探开发装备技术

在勘探开发装备技术方面,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牵头进行第七代超深水钻井平台(船)的开发、中船重工七〇二所为主研制的4 500 m载人作业潜器“深海勇士”号正式交付;中国为阿联酋船东建造的世界首艘深海采矿船,将于2018年底完工交付;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正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建造,预计将于2019年正式“服役”。

图4 2009年—2017年中国海洋工程装备订单交付数量及金额

4.2.2油气生产储运装备技术

在油气生产储运装备技术方面,中国海油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水下油气开采“神经系统”完成了系统集成测试,为海油工程水下控制系统的国产化打下了基础;中国石油大学研发了大数据环境下海洋石油工程作业安全高效决策系统;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设计建造我国首个功能最完善的海上移动式试采平台“海洋石油162”;广东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设计建造了全球首型深海原油中转船等。

4.2.3海洋工程支援船

在海洋工程支援船建造技术方面,中国重工武船集团建造了DP3动力定位水下机器人支持船;5 882 kW破冰型三用工作船“海洋石油 649”成功交付;深水物探采集作业支持船“海洋石油771”等一批高端海工船相继投入运营。

4.2.4海洋工程其他领域

在海洋工程其他领域方面,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CSIC)、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CNOOC)等多家单位联合开发的国内第一座海上浮动核电站建造技术日趋成熟;中国首个海上漂浮式风电示范项目计划将在2019年开工;中船重工武船集团为Salmar集团建造世界首座全自动深海半潜式“智能渔场”顺利交付。

4.3 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海工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占用。海工平台首付款低,平台无法交付,贷款不能按期偿还,已经完工的海工装备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维修保护;产品结构不均衡,大型高端海工装备仍然不具备设计建造能力;海工装备核心配套设备和关键技术存在缺失;油价一直在低位徘徊,整体油气行业开发投资下降,再加上行业低迷,投机订单几乎寥寥,企业接单困难。

5 中国海工制造市场需求展望

5.1 向深海扩张开采是未来趋势

近年来,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引发资源紧缺,世界各国纷纷将获取石油、天然气资源的焦点转移到海上,尤其是许多未知的深海海域,良好的海洋深海开采技术是保护海洋环境和海洋能源可持续开采的保障与前提。从装备技术发展的现状来看,应把焦点放在海洋深海钻井开采平台的技术进步和建设速度上,把资源焦点放在需要高科技支撑的半潜式平台的研究和开发上。

5.2 系统智能化的专业海工装备技术是大势所趋

从未来深海钻采、海上生产装备的发展趋势来看,数字化的钻机方案、信息化的服务系统、水下生产集成测试系统等智能化作业方式正在逐渐成为海洋勘探开发领域的重要部分。而在新型船舶的发展来看,新型无人船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5.3 非传统海工领域将获得进一步发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洋可利用资源范围越来越广泛,我国深海采矿、海洋能源利用和深海农牧渔业等海洋资源、能源开发项目逐步增加。其中,可燃冰勘探开发设备、深海采矿船、大型MW级海上风力发电机、海上浮式风电场的并网发电、深远海网箱养殖等项目的研发,对我国整个海洋高新技术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目前我国海洋工程技术呈现出多层面、多领域发展的特点。2017年中国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授予领域包括基础研究类、勘探开发类、生产储运类、系统及平台类和其他领域类。其他领域类主要涉及海洋养殖、海洋能利用和可燃冰开采。这与我国当前深海养殖、风电安装、可燃冰勘探开发装备等技术的迅速发展现状不谋而合。

5.4 深水和极地探测装备研发得到重视

深海和极地船舶的研制也正在逐渐成为船舶市场一大亮点。深海科学考察和极地资源的探测考察设备研发包括:深海拖曳测绘系统(TMS)、缆控无人探测器(ROV) 、载人深潜器(HOV)、无人无缆自制深潜器(AUV)等。目前我国已开发的项目有:“发现”号ROV深海缆控潜水器、无人无缆潜水器“潜龙一号”、“深海勇士”载人深潜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深水电磁勘探系统等装备。

6 结语

展望未来,全球经济有望继续好转,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速的下滑也使得海运贸易量的增速很难超预期,在海洋工程装备技术不断提高下的未来海洋石油开发成本仍有进一步下降空间。

(1)长期来看,全球新造船市场将出现周期性和结构性行情。智能技术和能源革命的影响将带来新的船舶需求,全球环保规约的实施也会加速在航船舶的更新与改造。

(2)浮式生产装备受益于油价回升与海洋油气开发成本下降,预计后续订单成交仍维持乐观。FSRU浮式存储再气化装置由于其建造周期短、成本低、安全性高等特点,将会受到市场的青睐。

(3)从国内市场来看,我国新增海上风电相关海工建造施工装备增长势头强劲,针对拓展蓝色经济新空间、发展深远海智能化养殖装备的战略需求日益迫切。

纵观我国船舶与海洋装备制造业市场发展,下一步开发的重点工作应在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并不断提高核心设备的国产化率,以提升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猜你喜欢
海洋工程造船深海
解读《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海洋工程船舶综合电力推进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
海洋工程实践中议标采购研究
1~2月中日韩造船三大指标实现情况
SPP造船洽商10艘MR型成品油轮建造合同
不惧的船
2014年我国船舶用钢需求约13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