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鬃山的月亮

2018-03-19 04:17李仪
延安文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斯文喇嘛戈壁

李仪,本名李智勇,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天津文学》《西北军事文学》《延安文学》等刊。散文《黄河绝唱》获第二届“延安文学·散文奖”。出版有散文自选集《在西北行走》。

白白的月亮从东边的戈壁上空升起来了,像一张还未上妆的女人的脸,静静地挂在马鬃山的上方。与月亮相对,西边戈壁上的同等高度,太阳还挂在那里,发出橘红色的光芒。在夕阳的照射下,西边的色彩显得丰富而生动,戈壁、远山、白云,旷野、剪影、晚霞,层次鲜明又相交融合,使大地显得更加壮丽、辽阔而苍茫。

若是在白天,骄阳似火,这里的色彩远没有这么绚丽,看到的只是一片黑褐色戈壁砾石和一道如烈马扬鬃的黑色山体,在阳光的照射下,这望不到边的砾石和山体不时跳跃着白光,刺得人眼晕眩。当然,如果远远的有一道烟柱旋来,所谓“大漠孤烟直”,这时候太阳就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磨砂玻璃,稍顷飞沙走石,打得人脸生疼,直到大风过后,一切才又恢复了原样。这就是黑戈壁和黑戈壁上的马鬃山。

算起来,黑戈壁的形成已有6000万年了吧,那时青藏高原隆起,强烈地改变了大气环流,致使中国的西北地区从此西风肆虐,降雨减少而蒸发量上升,地质地貌发生变化,生物生存条件逐步丧失。这里的黄土覆盖层被西风裹挟带到陕甘形成黄土高原,而留在此地的基岩砾石在长期的太阳灸烤、风沙磨砺过程中,其中的易溶矿物质流至石头表面并残留下来,天长日久,形成了一层厚约一毫米左右的乌黑发亮的深褐色铁锰化合物层,人们称为戈壁漆或荒漠岩漆。地表因此呈现一片黑褐色,于是就有了黑戈壁的称谓。

但是,就是这一片自然生态如此残酷、人类难以居住的地方,在古代却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直至近代,也是行旅入疆的主要通道,并留下许多扑朔迷离的故事和传说。二十世纪初,西部历史上充满传奇色彩的黑喇嘛的故事,就发生在这片无人区内,至今仍搅动着人们的心。此刻,马鬃山的月亮就静静地看着夕阳划过碉堡山的残墟,不动声色地述说着黑喇嘛的故事。

1919年,在河西走廊一带,出现一股盘据马鬃山的强盗队伍,他们来去如风,设卡收税,抢劫商旅,搅得当时的中国与蒙古接壤处鸡犬不宁,致使新疆、内蒙、青海、甘肅一带的老百姓谈虎色变。带领这支队伍的,就是号称刀枪不入的黑喇嘛。

黑喇嘛本名丹宾坚赞,这里的“坚赞”只是一种宗教的敬称,他出生在俄国西蒙古的杜尔伯特部,属卡尔梅克蒙古人。早年,黑喇嘛曾被沙皇关进监狱,成功逃脱后,他远远躲到西藏研习密宗教义,自称获得高超法力。那个年代,亚洲内陆地缘政治发生剧烈动荡,为黑喇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1912年,他利用满清倾覆的时机,充当外蒙古独立的急先锋,以西蒙古军队最高统帅的身份,率众攻占原属大清的科布多城,将城中的非蒙古居民赶尽杀绝。后来随着蒙古局势日益复杂,他又与流亡到外蒙古的白俄军队合作,对抗当时的蒙古“红色政权”,失败后逃往中国境内,最终在黑戈壁落脚。

黑喇嘛入境后,面对这股人数近千的盗匪,当时相邻4省都不遗余力抵御防范,均收效甚微。政府也曾派出军队剿灭,结果连踪迹都没有找到。但是到了1924年,这个对当时亚洲地缘政治一度产生重大影响的国际大盗黑喇嘛突然神秘消失,其下落和死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多年以后,尽管二十世纪初在中国西部考察的西方探险家,都曾在著作中辟出专门的章节叙述与黑喇嘛丹宾的遭遇,也尽管当地的蒙古族牧民坚信四条命的黑喇嘛仍会在祭天时出现,但由于始终没有找到实物线索,以至人们对历史上到底有没有黑喇嘛这个人都存在争议,直到世纪之交才有了新的发现。

事实上,黑喇嘛的存在不仅给中国西北4省带来灾难,也搅动着前苏联和外蒙古的神经。1999年,蒙古戈壁阿尔泰省的《露珠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丹宾坚赞是何许人》的文章,文章披露说,丹宾及其部下是被前苏联特工和蒙古国“苏维埃”红色政权派出的600多精兵所剿灭,至今丹宾的头颅在圣彼得堡一座建筑物内仍被完好地编号保存。

鉴于黑喇嘛在丝绸古道历史上的影响,2003年10月,曾沿着黑喇嘛逃亡路线在黑戈壁探险30多年的中科院研究员杨镰,率一支由专家和记者组成的探险考察团,在马鬃山偶然发现了面积达4平方公里的碉堡山,并最终确认这就是当年黑喇嘛要塞的遗址,由此为人们认识西部的历史打开了又一扇门。

在浩瀚的黑戈壁上好像有一块神奇的看不见的跷跷板,当西边的夕阳在远方地平线上做最后的跃动时,马鬃山的月亮也斜斜地升起在左边的半空,并且随着夕阳跌入远山,开始发出柔柔的淡蓝色的月光。

也许只有这时,马鬃山的月亮才想起需要重新打量眼前的一切,于是她把目光从碉堡山投向更远的地方,从东面的弱水到西面的天山,从北边的界山到南面的祁连山坡地,这可是方圆近20万平方公里的黑戈壁坳在这当中,她的目光也有停留,在一座座矿区,在新修建的高速路口,在飞驰的火车,在马鬃山怀抱里那座安谧秀美的小镇和镇中心的三只羊塑像,当然,还有明水,她看见那座比碉堡山城堡还要坚固的军事要塞,那是当年新疆官方为防御黑喇嘛专门修建的设施,一东一西,相距80公里,所谓官匪两要塞。

其实马鬃山的月亮是见过世面的,她见过嫘祖养蚕、舜耕历山的农耕之初,也见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文治武功,而在西部,她还见证了黑戈壁的沧桑变化,还能历数砾石下掩藏的宝藏,甚至还嗔怪在黑城、三危山和玉石沟曾经出现过的杀伐和贪婪。当然,她也记得二十世纪初那些从西方来到黑戈壁的探险家和文化学者,在她的心目中,她把这些人分成了两类,一类是斯坦因、伯希和之流的卑鄙掠夺者,一类是以斯文·赫定为代表的正直探险家、考古学家和地理学家。于是,在她的絮叨中,我们知道了1927年开始的那次中外学者联合考察,那是中国学者以平等的身份第一次参与的对西北的考察,而在此之前,中国科学界自己的考察几乎为零。这次考察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就是瑞典学者斯文·赫定。

斯文·赫定生于1865年,死于1952年,是瑞典学院和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双重院士。年轻时,他受当时欧洲地理大发现热潮的影响,立下做一个探险家的志向,并把中亚——这片亚洲地图上最后的未知区域作为选择目标。在考察中,他取得许多新发现,填补了大量地理空白,但对楼兰古城的发现,确立了他作为一个探险家的世界性声望,推动了近百年来对丝绸之路的研究。

当然,不可否认,在最初的考古历险中,斯文·赫定也和其他西方考古者一样,将大量宝贵文物运回自己的国家,造成中国科学和文化上的惨重损失。但是当他和中国学者接触后,为他们的学术主权意识所震撼,认识到自己的偏见,并最终就组建“中瑞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与中国学术机构达成协议。这个协议对于中国学术界具有破天荒的意义,因为双方的团长具有平等地位,所挖掘和发现的文物也全部属于中国。经过八年的科学考察,中国学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的考古学也以此为契机成为专门的学科。

在这之后,斯文·赫定还应中国政府之邀,继续与中国学者合作,就修建横贯中国大陆交通动脉的可行性进行考察。为此,斯文·赫定把着眼点放在加强内地与新疆的联系上,提出修建内地连结新疆的公路干线、铺设贯通亚洲腹地的铁路的建议,这是自辛亥革命以来具有远见卓识忧国忧民的中国政治家和学者一再强调的共识。正是出于这个宏观的、符合中国根本利益的意愿,斯文·赫定才义无反顾地向处在动乱之中的新疆进发,继续他心中的事业。

在长期的合作中,斯文·赫定对探险和考察事业无怨无悔与顽强的精神博得人们的尊重,也让人们看到他的探险活动不负有其他使命,也绝不是以“寻宝”为目的,从而将他与敦煌大盗斯坦因区分开来。事实上,当年他路过敦煌,看到被劫掠得千疮百孔的千佛洞时,就曾明确无误地表示了极大的义愤。

这一切,马鬃山的月亮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此刻她的目光就停留在标号为496界碑旁的一口已经废弃的井上,那是黑戈壁最漂亮的建筑——国门旁的一口井。这口井有一个中国最长的名字,叫“那然色布斯台音布拉格”,井的命名就与斯文·赫定有关。

在长期的探险生涯中,斯文·赫定曾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那一次,西北科考团穿过巴丹吉林沙漠行至黑戈壁腹地时,赫定患了严重的胆囊炎,无法继续行走,只好由团员轮流抬着行进。当来到这个叫“谢别斯廷”的地方时,为了不拖垮团队,他决定大队由中方团长徐炳昶带领继续前行,他和几位团员在此留守,等待大队到达哈密后再来救援。就这样,在戈壁最寒冷的季节,他们苦苦撑了一个多月,就在弹尽粮绝之际,终于盼来了救兵。当时,赫定在绘制地图时特地把这口井标记出来,并按惯例在地名的前面加上了他的助手经纬度测定者那林的名字,而“布拉格”就是井或泉水之意,现在地图上标注的是一种异译。1962年中蒙划界,这一片区域就是根据《斯文·赫定中亚考察地图》划定的,如今这口井作为文物已经被保护起来。

马鬃山的月亮知道,当初杨镰作为北京知青来到新疆时,就是被斯文·赫定的事迹以及他的著作《亚洲腹地探险八年》所吸引,从而一生痴迷西部的。即使多年以后,杨镰依然对这部书有着浓厚的兴趣并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认为赫定提出了认识中国西部、开发中国西部的宏大构想,并在写作中以此总领全书,而这正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

马鬃山的月亮记得,就在前几年,当杨镰发现国门旁这口井时,显得异乎寻常的激动,就如同他发现了碉堡山和明水的废墟。他在附近寻找,在300米外找到了当年赫定因病滞留的营地,那是一个大沙包,红柳、梭梭在风中不停地抖动。

作为赫定在中国的精神传人,这当然不是杨镰仅有的发现。2001年,他带领中科院科考队深入罗布泊荒漠,重新找到了楼兰王室的墓地——小河墓地,被誉为当年考古学界的重大发现。小河墓地启动发掘后,其成果在全球学术界引起轰动。

是的,杨镰说过,他和自己有一个约定,就是走遍斯文·赫定在西部走过的所有地方。他在纸上列出一个又一个心仪的地点,楼兰、库车、和田,当然还有这片黑戈壁……这些考察目标,竟达60个。就这样,从1983年开始,杨镰一直在北京和西部之间,兑现着他的一个个约定。然而,2016年3月末的那一场车祸,无情地中断了长达34年的约定,这对学界来说,不能不是一个遗憾。

然而,杨镰自己心中还有一个遗憾,那就是他一直认为对他引为骄傲的斯文·赫定,由于多种原因,人们仍然缺乏一个公允客观的评价。他说,赫定是属于那种为数不多的盖棺而未能论定的杰出人物之一。

对此,马鬃山的月亮不语。

当月上中天的时候,也是整个黑戈壁最静谧的时候,这时只有边境线上哨所里的战士,和马鬃山的月亮一样,睁着明亮的眼睛。在这个夏天的夜晚,马鬃山的月亮陪伴着年轻的战士,在黑戈壁上逡巡,在边境线上逡巡。

也许只有马鬃山的月亮知道战士的心境,因为马鬃山的月亮刚从远方城市的上空走来,那里万家灯火,一片璀璨;因为马鬃山的月亮当年看见过强盗将掠夺的宝物从这里运到境外;因为马鬃山的月亮知道这一片黑戈壁的底下藏着无数的珍宝。

其实,即使是现在,马鬃山的月亮也不愿相信人们那些善良的愿望,因为她看到就在境外的某个地方,有人在编造一些名义,招兵买马,策划着当年黑喇嘛之流所做的事情。所以,当马鬃山的月亮瞥过哨位时,她读懂了战士那一双明亮的眼睛,她看到那后面写着“责任”两个字。

是的,有谁能理解常年在黑戈壁上巡逻的战士,问秋天呼啸的风,问冬天零下40多度的严寒,问春天飞扬的沙尘,问夏天能把石头烤裂的酷日,可是它们无语,只是依旧年复一年地履行着大自然无情的法则。而马鬃山的月亮知道,从这里开始设岗放哨的那一天她就知道,战士们要战胜怎样的困难,度过这里的每一个白天和黑夜

是的,黑戈壁没水,当年陪伴斯文·赫定的那口井早已干涸,要解决战士们吃水的问题只有到一百多公里外的公婆泉去拉水,水比油贵啊!于是,有一段时间,每到傍晚,马鬃山的月亮都会看到战士们寻找水源归来时那疲惫的身影,看到战士们舔着干裂的嘴唇顽强打井的不屈身姿。当水井出水的时候,战士们争相品尝,尽管有些苦涩,但还是兴奋地喊出一个名字——“东风泉”。于是,在黑戈壁的命名系列中,有了“东风泉”这个响亮的地名。

是的,人们用“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来形容黑戈壁,可是战士们渴望绿色,因为绿色就是生命的象征。今天,就在今天的傍晚,马鬃山的月亮看到,在狼娃山的营房前,在营房前一棵30年的榆树下,在榆树下刻着“戍边榆”三个仿宋字的铜质铭牌旁,一个老战士默默地站在这里,久久没有说话。当年,营长董智林探亲从内地买来20棵小榆树,像护着心尖尖一样带领战士们淘沙换土,把树种在戈壁滩上,就好像种下了神圣的信仰。树种下后,战士们洗脸洗衣都舍不得用肥皂,刷牙也在树跟前,就是为了省下水来浇树,盼小树快快长大。可是,黑戈壁的气候和风沙无情,最终只活下这一棵。如今,这里的用水情况已经好转,植树的传统也继承下来,当昔日的老营长站在这里,望着这棵他亲手种下的戍边榆,望着不远处一排排的沙枣树,有谁能知道他心里想著什么?是啊,只有马鬃山的月亮知道。

马鬃山的月亮还知道,这些年轻的战士们想家,想到什么程度呢?如果你有那个耐心,她会告诉你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可是她觉得,这话用不着多说,她只说其中的一件事,就足以让你震撼。那时没有手机,没有网络,除了靠后方送来的信件,没有任何联系的办法。那是在更为边远的明水,有一个战士四个多月没有收到家里亲人的任何音讯,他憋闷,着急,急得像拳击运动员一样赤手向墙上捣去,一拳,两拳,三拳,就这样,战士的手捣烂了,可是他没有感到疼痛,包扎后照常执行任务。

说到这里,马鬃山的月亮轻轻地抖动一下,就好像她心里也在疼痛一样,但此时她又好像在笑。马鬃山的月亮知道,这些战士正处于青春期,他们长期生活在枯燥的黑戈壁,连女孩子的身影也看不到,聚在一起,有时会禁不住胡侃些小段子,比如马鬃山的老母猪赛貂蝉,而且还是双眼皮,比如看谁能找出母蚊子啊,诸如此类,不荤不素,让人忍俊不禁。要不就是熄灯后躺在床上,互相询问家里的对象情况,问人家跟女孩子拉手的感觉,直到班长呵斥了才不再说话。

是的,马鬃山的月亮有着一颗女人的心,可以说心柔似水,也可以说心细如发。她有时就免不了朝哨所里窥探,她想看看这些孩子们怎么样了,她关心哨位上执勤战士的冷暖,还担心战士们换哨回来睡得实不实。其实呢,她心里还想着那个带哨的、长相英俊的小排长。她不知道怎么称呼这个战士,叫他兵伢子,叫他兵侄子,似乎都有道理,因为排长的父亲就是从这个哨所里走出去的战士。

而此刻,这个排长就站在哨位上,对于他来说,这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就像熟悉他从小长大的家乡一样。那个时候,他就憧憬在边境线上当兵的父亲,没想到军校毕业后他竟然真的来到这里,来到他父亲当年站岗放哨的地方,而且还是同一个哨所——东风泉哨所。

此时,小排长回过身来,和马鬃山的月亮对视了一下,刹那间,他的心柔软了,多美的月亮啊,多圆的月亮啊,和家乡的月亮一模一样。他想起来了,今天是阴历十五,是望日,月圆之日,圆月之下,家乡的亲人在做什么呢,突然间,他脸红了起来,而马鬃山的月亮却格格地笑了起来。

是的,这就是祖国的西部,西部的黑戈壁,地下有着金、玉、煤、铁等宝藏的黑戈壁,地上分布有象征着沧桑巨变的无数恐龙化石和岩画的黑戈壁。

是的,此刻,有马鬃山的月亮相伴,还有满天的星星相伴,我们的战士就站在边境线上,站在属于战士的哨位上,用警惕的眼睛,在边境线上逡巡,逡巡,直到东边有太阳升起。

还记得老营长种下的“戍边榆”吗?是啊,那种下的岂止是一棵榆树,那种下的是信仰,于是才有了黑戈壁上一茬茬的沙枣树。

种下了信仰就种下了太阳,种下了信仰就种下了月亮!马鬃山的月亮喲!

猜你喜欢
斯文喇嘛戈壁
戈壁里的水波
月夜戈壁
《拉喇嘛益西沃广传》译注(三)
斯文细胞
中东铁路与三喇嘛借款
“斯文”即“斯德”:《论语》“斯文”新诠
更正
戈壁深处“战味浓”
喇嘛洞
喇嘛“斗法”考——兼论忽必烈及元皇室独尊藏传佛教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