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妖猫传》和长恨歌的关系

2018-03-19 16:50迟子晗
北方文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长恨歌关系

迟子晗

摘要:《长恨歌》历来被认为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但却是他诗歌风格中的异类,可以说是一次讨好粉丝的投机行为。而《妖猫传》中则有太多套路,更像是一个精心巧构。从这一角度看,《妖猫传》没有颠覆《长恨歌》,相反,它继承了《长恨歌》中的精髓:情是真的。

关键词:《妖猫传》;长恨歌;关系;超现实手法

一、白居易与《长恨歌》

《长恨歌》本身可以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杨贵妃如何获宠,“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唐玄宗如何专宠于她而不务政事,“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安史之乱爆发,玄宗带着她出逃“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最后军队逼死杨贵妃“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第二部分是失去杨贵妃之后,唐玄宗的悲痛。他想起杨贵妃,“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战乱结束后,他来到杨贵妃死亡地马嵬坡,想要找回杨贵妃的尸骨,可是居然空无一物,“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到了长安的唐玄宗,面对着物是人非,感受到彻骨的寂寞与思念,从天黑难眠到天亮,“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第三部分是全诗的高潮,也是技法上最高超的部分,白居易运用了超现实的写法,让杨贵妃再度登场。他幻想了玄宗找到道士寻找杨贵妃的灵魂。最后在蓬莱仙山找到了已经成为太真仙子的杨贵妃,面对玄宗派来的使者,她留下了最出名的爱情誓言,“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整首《长恨歌》气势恢宏,气势壮丽,缠绵悱恻。

二、电影《妖猫传》与长恨歌的关系研究

电影《妖猫传》情节紧凑,环环相扣。杨贵妃出场之后,绚丽的视觉效果将大唐盛世渲染到极点。我也体会到白居易在创作《长恨歌》时候的感情。长恨歌在大众看来是一首书写玄宗贵妃爱情的史诗。从三千宠爱,再到马嵬驿事变,玄宗无奈赐死贵妃,却无限思恋。再到贵妃含情凝睇谢君王,最后一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埋枝”,更是将两人爱情推向高潮。而电影中却将这段广为流传的爱情佳话打破。

首先,空海对白居易说:你害怕你写的长恨歌是假的。白居易所生活的唐朝已经不是盛唐时期,他表示自己不止一次幻想过生活在玄宗的年代。白居易为贵妃不平,因為他知道大唐陨落并非贵妃的错误。所以在长恨歌里,他为贵妃正名,正如三十年后,只有他一人心系贵妃。白居易没有见过贵妃,而长恨歌里所描写的爱情,或许是白居易心中两人美好的爱情。而在结尾真相大白后,白居易才明白,长恨歌是假的,玄宗对贵妃也是虚情假意。甚至如丹龙所说,玄宗一早就计划好了贵妃的死,一直和幻术大师商量如何欺骗贵妃,可见其卑鄙与绝情。而唐玄宗那句“如果我死了,就违背了我们生生世世在一起的诺言”,更让人感受到了玄宗的虚情假意。正如阿部先生那句,“皇帝才是真正的幻术大师”。而电影中高力士说过一句话,“没有人愿意背负杀死贵妃的罪名”,其实更像是在暗示观众,是皇帝不愿背负杀死贵妃的罪名。可这样的结局就与白居易在诗中贯穿全局的爱相冲突。细品长恨歌,你会发现贵妃之死是禁不起推敲的。所以白居易在诗中努力淡化贵妃之死,几笔带过。在电影结尾,白居易才说长恨歌是假的,才说自己的诗该烧了。

李白也有三首写杨贵妃的诗,那便是《清平调词三首》。李白的《清平调》写的并非是杨贵妃,而是盛唐,“云想衣裳花想容”是对天地造化都羡慕的人类文明的一个比喻,而“春风拂槛露华浓”写的则是一个万世不可一遇的巅峰时代的极致与短暂,浓则浓矣,终是风和露。“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更是两个难遂之约,皆非现实中能够把握的幸福。这首诗意象饱满雍容,也不忌讳细腻的感官挑逗,这正是盛唐气象的宽容。但《妖猫传》把在白居易写《长恨歌》前写就的这首诗定为“假诗”,导演借妖猫口进行强调:李白写完《清平调词》才见到了杨贵妃。白居易甚至还说我写不出“云想衣裳花想容”,但你也不能说我的《长恨歌》是假的。片中白居易对诗发表见解流于意气,倒显得导演不好意思说出真假了。

影片的高潮,就是杨贵妃的死因真相大白的一刻。幻灭感疯狂扑来。大唐盛世、极乐之乐、所有的深情,都是一场幻梦。但电影的好处在于,它暗含了一种真真假假的哲学。一开始空海就是一个看破幻术的大师,而他查案的经过,也像极了一个求真的过程。到杨贵妃之死揭秘,唐玄宗与杨贵妃是爱情绝唱是假。真相大白,影片所有求真的过程落幕。真实的唐玄宗可能薄情寡恩,虚伪自恋,盛唐时代的这首爱情悲歌可能是假的。但是白居易放在《长恨歌》里的深情却无比真挚。

参考文献:

[1]晏家春.长恨绵绵,为情所困——论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J].中华文化论坛,2009(01).

[2]张中宇.“一篇长恨有风情”考辨——兼及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2).

[3]吴增辉.盛唐情结与《长恨歌》主题由讽谕到爱情的转向[J].社会科学,2009(08).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实验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长恨歌关系
《长恨歌》中王琦瑶的物化爱情——用马克思“交换—消费”系统解读
长恨歌
——笔画设计
长恨歌
兰峪水,长恨歌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理性思考 深切同情——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之法探究《长恨歌》的主题
不同历史想象中的女性形象——论《长恨歌》与《白鹿原》叙事中的两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