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说《1408》改编电影《1408幻影凶间》的结构重组

2018-03-19 16:49曹清清赵博
北方文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特曼小说文本

曹清清+赵博

摘要:电影与小说两者的艺术魅力不同,本文将电影《1408幻影凶间》与小说《1408》进行对比,并以洛特曼学者的信息、语言、结构理论为依据分析电影改编对小说结构的重组,从而看到小说与电影的各自的优势。

关键词:《1408》;《1408幻影凶间》;结构重组;洛特曼

斯蒂芬·金有美国恐怖小说之王的称谓,他的诸多小说都被改编为电影,《1408幻影凶间》这部电影正是经典之一。电影对原小说的结构进行了重组,这使得电影所传达出的信息和小说有所不同,电影从某种程度上简化了小说所传达的主题,但也成就了这部经典。

一、洛特曼及文艺符号学理论

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出现了以符号学为理论基础的“塔尔图学派”,其中以尤里·米哈伊洛维奇·洛特曼为其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观点是以结构主义为起点,向文化符号学的方向进行拓展,尝试用一种特殊的符号结构来解读所有的艺术文本或艺术品。在洛特曼的体系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符号”、“语言”这两个重要的概念,“洛特曼的重点在于后者(语言)。他的全部研究重心都集中在作为符号系统的语言与作为艺术文本的语言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并把它们当做充满生命的有机体组织来看待。”[1]

二、小说《1408》与电影《1408幻影凶间》对比

(一)整体内容

小说《1408》的故事内容主要分了四个部分来写,其中50%的篇幅作为整个故事的铺垫。在旅馆经理与主人公迈克之间的对话中推进故事情节,整个短篇小说采取了顺叙兼插叙的叙述,在以零聚焦叙述视角进行故事讲述时,又穿插了内聚焦和外聚焦的叙述视角。其故事主要讲述了不信鬼的恐怖小说家迈克执意要住进恐怖的1408房间,最终在 1408 房间经历了可怕的 70 分钟后自焚被路过的房客所揪,最终就此封笔的故事。

改编电影《1408幻影凶间》,保留了故事内容的大致框架,对故事叙述顺序以及结尾都做了很大改动,其中以结尾的改动最为明显,并且电影中还加入了很多商业元素,西岸海滨、糟糕的夫妻关系、生离死别的女儿等情节,将主人公形象塑造得更为饱满、丰富。

(二)信息与意义

洛特曼的文艺理论思想很明确的提出了一条核心准则,即:“美就是信息”[2]。洛特曼认为,人们从出生以来,就是在创造、接收并阐释着无穷无尽的信息,这是我们生命最基本的活动,也是我们用来理解世界的方式:“人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可以看做对信息的接受和译解,他的一生,必然投入这种紧张的过程:被频频卷入来自各方的信息之中,尤其是来自各种生命的信息...人需要一种特殊的机制,它能够创作越来越多的新‘语言并作为必需知识的传导媒介而活动着。”[2]“在创造与知觉艺术作品时,人们传输、接受和保留信息的特殊艺术形式,这种信息不能脱离艺术文本的结构特征,更甚于生命不能脱离大脑的物质结构。”[2]因此,洛特曼认为,艺术品——尤其是文学作品的审美意义就存在于艺术语言所表达的信息之中。如果信息量越多,意义也就越丰富,其审美价值也会变得越大;反之则越小。艺术语言中所储存的信息量的多少、信息复杂程度的高低,与审美价值成正比。

小说与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方式,其所承载的信息量与承载信息的方式也是十分不同的。短篇小说是文字艺术,电影尽管改编自小说但却是镜头与表演的艺术,这两者有本质区别。《1408》虽然是短篇小说,但作者提供给读者的信息较为全面,比如暗示了主人公迈克的心态,旅店经理奥林说他是为钱这样做时,迈克心虚;同时当奥林送他到电梯口后,迈克突然袭上心头的紧张,以及对未知的恐惧等。电影则为了突出其悔恨的主题,将人物的塑造重点放在了他的家庭生活上,通过主人公在1408的经历让主人公回忆起曾经的诸多过往,进而认识到自己过去的错误。由于导演主题表达的需要,电影所承载的信息量也多,但几乎都是为了这一悔恨主题来做准备的,所以相比较小说来看,两者各有所长。

三、改编的结构重组

“如果仅仅限于语言交流的层次来理解艺术文本的内容,那就等于忽略由艺术文本自身的机构所形成的极为复杂的意义系统。”[2]很明显,洛特曼所认为的信息系统中,除了艺术语言之外,结构也是承载信息的一个重要载体。他认为艺术的内容与形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就如同信息本身与信息载体一样。艺术语言必然是非常复杂的结构,如果艺术语言和日常语言一样的话,那么艺术审美也就不可能实现了。

(一)语言的真实与信息的真实

洛特曼所谓的艺术语言必然要带来几个问题:首先即“语言真实”和“信息真实”之间的区别,人们所接触的信息日新月异,但是语言却并没有这样迅捷的更替速度,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语言文字和一千年前人们所使用的文字差别并不大;其次面对形式各异的艺术所运用的不同语言,自然不能把其表达的所有信息全部等同;最终,艺术语言的结构必定会影响到整个艺术品的审美效果,不同结构会表达出不一样的意义,承载不同的信息,并最终引起不同的阐释。

电影的镜头语言是直观呈现出来的,这种真实感的确立则是需要观影者在镜头中去寻找细枝末节,进而来确定导演的意图,找到电影的主题。比如电影一开始主角登场的背景是夜里,开着小车,车灯下的路牌,以及背景音中带有宗教暗示的旁白等。真实的故事是在导演的镜头信息中,读者慢慢搜索最终拼凑出来的,所以镜头语言的真实性是可以得到确认的。

小说则不然,叙述者是可以撒谎的,不可靠的叙述者。通过语言的组织与结构传达出故事的真实性,但是仍然有很多细节值得细思,比如迈克被烧伤,但是他在1408的经历却全都忘记了,那么到底是真还是假呢?他是否真的经历了什么呢?还有1408房间到底都经历了什么事件?

不同的艺术方式使得电影和小说呈现出不一样但又相似的两个故事,语言的真实与否与信息的真实与否,关系并不再紧密。不过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它们都异曲同工地引导观赏者走向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这是否是真实的,这是否真的是主人公所经历的?

(二)语言结构的有序與无序

洛特曼认为在艺术文本中,信息的载体除了语言外,还有结构。电影对小说语言的结构进行了非常明显的改编。小说语言是一种艺术化的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颠覆,更多倾向于一种无序性,文学的语言主要引导读者的想象,将读者加入到文学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创作中。因此,小说《1408》中用到了多种叙述顺序和叙述视角,这样故事就不再是单一叙事,有磁带的讲述,主人公的讲述,叙述者的讲述穿插在一起,叙述结构也就有了新意。

电影则不同,电影的语言是最为直观的,它也是非常贴近生活的,为了达到更真实刺激的恐怖效果,电影的语言必须是有序并且有逻辑的,最好是能让观众有极强的代入感,因此电影中,将主人公早期探寻各种鬼屋胜记的经历放在了影片一开始,这样就能让读者犹如主人公一样,进入叙述中,担任起主人公的角色,体验恐怖的快感,从而具有强烈的商业效果,再搭配上普世情怀,家庭生活,忏悔等元素,就更具商业价值,从而吸引大众。

四、结论

洛特曼认为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无法进行区分,因为这是对于艺术性质的误解,因为艺术文本结构的复杂性与信息的复杂性恰好成正比——所以小说的超信息要远胜电影——内容和形式是一个整体,不存在没有形式的内容,也不存在没有内容的形式,所以无论小说电影,一切元素都充满意义/信息。电影的改编在深化小说的主题的同时也简化了小说的主题,其原因正在于结构重组导致的信息变更。这些变更使得小说和电影两种艺术都以各自的方式绽放异彩,所以判定影视改编的好坏不应该只以是否照搬原著为标准,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知道,语言与结构都是用来传递信息的,如何运用好各自语言的结构来传达信息,才是电影与小说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第二版(下卷)[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66.

[2]洛特曼著,王坤译.艺术文本的结构[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144,5,8,48.

(作者单位:四川民族学院)

猜你喜欢
特曼小说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非叙述到叙述的更迭——论查特曼小说与电影的叙事理论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