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末语气词连用语义特征研究

2018-03-19 16:43金熙媛
北方文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语义

金熙媛

摘要:语气词是现代汉语虚词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语气词都有各自特定的语义和句法功能,当两个语气词连用时,其整体意义则会发生一些变化。本文以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句末语气词为研究对象,归纳语气词连用的组合层次,分析语气词连用的语义特征。

关键词:语气词;连用;语义

目前学者们对现代汉语中语气词连用现象已进行了一些研究,如丁恒顺的《语气词的连用》,于秀娟、周坤的《句尾语气词连用的发生因素》等。而目前对语气词连用的研究在分类和语义侧重方面的分析还不够明确,仍存有一定的研究空间。

据此,本文以现代汉语中常用句末语气词“的、了、吗、呢、吧、啊”作为研究对象,以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为语料来源,对句末语气词的连用现象进行分析。

一、句末语气词连用的组合顺序

(一)句末语气词连用的分组

句末语气词在连用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排列规律,然而目前学者们对这个具体的顺序还没有达成一个一致的共识。本文将所研究的句末语气词分为四组:

(二)句末语气词连用的排序

当这四组语气词在句末连用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排列顺序,表示陈述性的语气词排在前面,表示疑问、推测、感叹的语气词排在后面,即A

句末语气词在连用时是一个整体形式,但其内部的组合顺序影响着其与整个句子间的关系。通常情况下,排列在前的语气词先与句子结合,然后再由其整体与排列在后的语气词结合。以A、B组连用为例,与句子的关系可以看作(S+A)+B。

二、句末语气词连用的语气意义

(一)A+B/C/D

(1)的了:表示一种对已经发生或必然发生的事情的肯定、确认。

(2)的呢:用于非疑问句句末时,表示一种对所说事情的肯定或感叹。

(3)的吗:用于疑问句,表示对事情的进一步确认。

(4)的吧:表示主观上对某事的推测或估量。表达一种较为委婉或感叹的语气。

(5)的啊:常用于抒发感叹的情感,语气比较舒缓。

(二)B+A/C/D

(1)了的:表示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说明和确定。

(2)了呢:有两种结构形式,“了+呢1”和“了+呢2”。前者表示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或预设将发生的事情的疑问;后者表示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或预设将发生的事情的进一步肯定,带有舒缓的意味,此外也可以表示轻佻的语气。

(3)了吗:表示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或预设将发生的事情的疑问。

(4)了吧:表示一种揣测或商量的含义。

(5)了啊:用于陈述句时表示对陈述内容的确定,有延长、舒缓语气的作用;感叹句末时表示对已发事件的感慨;用于疑问句末时表示对已发事件的疑问或不满情绪。

(三)C+D

(1)呢吗:多用于口语中,表示对发生的某种状态或事件的反问,语气较为强硬。

(2)呢吧:表示对动作进行的某种状态的推测、怀疑。

(3)呢啊:表示用舒缓和不容置疑的语气陈述某件事情。

三、句末语气词连用的语义侧重

语气词连用时的整体语义并非随意认定,两个组成部分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因此,语气词连用时是有其语义侧重点的。

一般来说,当语气词连用的整体意义等于两个组成部分相加时,用删除法既可确定语义侧重点。一个连用的语气词在去掉前一层语气词而保留后层语气词时,其更加接近两者连用时的语气,但意义稍有不同;去掉后层语气词而保留前一层语气词时,句子的意义基本不变,但语气和连用的整体语气可能会发生变化。由此看来,两个语气词连用时,虽然都保留了两者原来的语气意义,可是前一层语气词的语气决定连用后的语义,而后层语气词来决定整个句子的语气。但是,在语气词连用后的整体意义完全不等同于内部两个语气词相加的情况下,则不能按照此种方式确定语义侧重点。如“我不是说我一会儿就回来了吗?”句中的“了吗”就不能拆分成“了”表示完成意义,“吗”表示疑问语气的形式。因为此句中的“了吗”整体表示对已发生事件的强调和肯定,且具有不满、质问的语气,而并非是单纯的疑问或反问。此时的语义侧重点仍在前一层语气词上,但整体语气并不等同于后一层语气词的语气。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两个句末语气词连用时,连用后的整体意义有些完全是两个语气词相加而成,有些则并不等同于两个语气词意义的单纯相加。连用的两个语气词其各自的意义和表达的语气都对连用后的整体意义和语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在更明确、清晰地表达说话人的复杂语气时,语气词连用是十分便捷、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丁恒顺.语气词的连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3).

[3]于秀娟,周坤.句尾语气词连用的发生因素[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1).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

猜你喜欢
语义
语言与语义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基于产品语义的调味瓶设计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V+X+算+X”构式的语义功能及语义网络——兼及与“V+X+是+X”构式的转换
“熊孩子”语义新探
语义交换对象在交换模型中的使用
“深+N季”组配的认知语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