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会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国与国之间的主要区别。不同文化的国家有不同的语言和风俗习惯,有些类似的语言或者行为在不同国家之间的意思表示也会出现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情况。正因为这种差异的存在,使得各国在交流与沟通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尴尬的场景,也会出现语用失误的现象。本文将对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各国在沟通和交流过程出現的问题进行论述,进而对解决此类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对策
一、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形成的原因
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造成语用失误的原因是非常多的,包括民族习惯的不同、国家文化的不同、语法的使用和构造上的不同等等,很多原因综合在一起就会出现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上的错误理解。首先,对其形成失误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每个人都会有一个主导文化“左右”着自己,这就取决于在“牙牙学语”阶段是哪种文化先占了先机。因此,大部分人是对主导文化是比较了解和熟知的,而对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虽然是在不断学习和了解,但没有整体的语用环境,也会存在着对其了解不够深入的弊端,加之对其他民族文化学习的不全面,知识点上存在着“漏洞”,从而就会在不同程度上的形成语用的失误。
第二,语言习惯和风俗习惯上的不同,也会形成跨文化交际中语用上的失误。每个国家、民族都是有着自身的语言习惯的,在不了解其他国家习惯的基础上,用自身自认为正确的方式与他人沟通,有可能就会出现一些尴尬的现象。每个人作为一个个体生活在社会上,都会在整体的文化环境下形成自身独立的文化理解,一旦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又会作为本国的形象出现在世界中,顾全大局的、从整体角度思考问题的人会将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达给世界,但一些偏激的、局限自身的文化理解则会造成在文化语用上的失误。
二、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存在常见语用失误现象
在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语言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是人与人交流的基础。但由于各国语言文化的差异,语用习惯的不同,使得在沟通中会发生了一些误会。通过下面的举例说明了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文化在交流中常见的失误。
第一,学习阶段,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英语,英语作为世界上较通用的语言,是不同国籍的人们在交流过程中使用最多的语言。汉语与英语在应用中会存在很多的不一致。首先在称谓的语用中会让我们感受到语言之间的不同,中国人习惯在人的姓氏后面加一个“老”字,作为相互之间的尊称,比如说“徐老”、“黄老”等,但如果将其翻译成英语,则会变成“Old Xu”、“Old Huang”,没有了汉语中的尊称的意味,并且在西方人的眼里,“老”字是一个不礼貌的语用。这也是文化交流之间最常见的在称谓语用上的失误。在英语与汉语的交流过程中也会出现在问候语上的失误,比如说中国人与中国人之间见面,第一句话一般是“你吃饭了吗?”、“最近怎么样”“在忙什么呢”等与日常生活行为有关的话语,这些作为日常的语言,在生活中被人们利用的概率还是相当大的。而在用英语的国家里,人们见面会常说“Hi”或者“hello”,如果在一天中的某个时间相遇,人们也会说“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或者是“Good evening”等问候语。如果对一个西方人在问候的时候说“Have you eaten or not”等会让西方人感受到不舒服,会认为对方是怕自己没有饭吃等之类错误的理解,也会引起一定程度的误会。这里只是概括了英语与汉语交流过程中会出现的两点不同,还有很多在语用习惯上不一样的地方,随着各国之间交流的频繁,也应该多了解西方文化,避免在沟通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第二,中国与韩国是邻国,抛开政治问题,单从交际语用中分析,两国之间的文化虽然同属亚洲体系,但还会有很多不同之处的。比如说中国与韩国对于官位上的称呼都是比较重视的,但表达上会展现各自的不同。例在中国对于担任副职职务的官员,在没有特殊情况下,称呼上不会过多的强调“副”的字眼,会直接用名字加上官位名称,比如说王副局长,就会直接称呼王局长,而很少在称呼中出现“副”字。而在韩国语用的习惯中,他们也是重视对官位称呼的,但他们会将职位区分的比较清楚,对于正副两个职位,在叫法上会进行区分,比如说他们就会把王副局长的名称全部都会说出来。还有叫明显的称谓上的区别就是在职业上,中国对于较正式的企业员工,比如说“李行长、徐律师”等会在姓氏后面加上职务,而对于一些从事个体类的商业活动的人员,例如“厨师、服务员”等就会很少有这样的称呼。而在韩语中对于这一类是很少注意区分的,都会以姓氏加所从事行业的名称而进行称呼。
三、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对策
从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语用失误的现象中,我们应该在总结经验,从自身出发,不断学习和掌握文化之间的差异,了解更多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优点和与本民族文化之间的不同,更好的实现不同文化的群体之间的交流,避免出现交际中语用失误的现象的出现。
第一,首先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要多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并做到更深入探索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内涵,特别是在交际过程中的礼貌语用方面。对国家与国家语用习惯上要有所了解,尤其是与我国文化不同之处,要进行特别的记忆,避免在沟通中出现尴尬的现象。在有机会的情况下,要尽量多与其他国家的人员进行交流,以便实践中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改变以往对文化学习的“偏见”,大部分人对学习他国文化只是局限在技能学习的层面上,而往往忽略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这也是对学习他国文化的误解。要解决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语用失误,需要我们要重新摆正观念,用正确的态度和方式学习他国文化。对他国文化的了解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比如说可以通过看电影、看小说等方式,提高自身的兴趣,以便了解更多的他国文化。
第二,在了解其他国家文化的基础上,还要学习和了解其他国家的语言,并尽可能多与其他外国人进行交谈,为自身创造有利的语言环境。同时可以参加语言的培训班,通过系统的学习,了解他国语言的精髓。在课堂中教师也应该与学生多进行他国语言形式的交流,通过举行比赛或者活动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他国的语言特点。从国家的角度看,国家也应该适当的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发挥学生的分散思维,改变原来以笔试成绩占主要的局面,多鼓励学生在口语方面的练习,将一些文化中有所差异的内容融入到课堂的实践中,为培养更多的优秀的人才而努力。在中国汉语中有“被子”、“杯子”、“焙子”的读法,作为中国人我们都知道每个词语的含义,可是对于西方人来说,由于发音上的相似,他们就会误认为是一个词语,会有很多外国人认为中国盖得“被子”,喝水用“杯子”,吃的是“焙子”,他们会产生很大的疑惑,这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类推到我们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也是一样要对其进行深入挖掘。
各国之间的文化是丰富的,各国的语言也是不同的,要使在交流中变得更顺畅,不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麻烦,需要我们在平常的学习和工作中要善于积累文化和语言知识,这样也会尽可能多的了解到他国的文化,打破已有文化思维的限制,更好的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做到更加的“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于逢.从英汉礼貌语用的对比中看中西文化的差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04:24-26.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祝东江,熊潇.汉英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5]何牧春.跨文化语境下非语言行为语用失误的成因及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 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科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