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坤
摘要:尧母文化开创了中华文化的先河,以母教观念、孝悌观念、济世思想为核心的尧母文化历史影响深远。本文主要旨在对现今社会尧母文化现象进行研究,挖掘其当代价值。
关键词:尧母文化;观念;当代价值
河北保定望都县是尧母庆都故里,《汉书·地理志》“望都”下注:“张晏曰: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登尧山见都山,故以为名。”。尧母庆都被誉为“中华第一母亲”,其“母教观念”“孝悌观念”“济世思想”为核心的尧母文化内涵历史影响尤为深远,这从其祭祀上可见一斑。从东汉光武帝开始拨专款在成阳修建规模宏大的尧母陵开始。从此尧母陵作为正规的陵墓和专门的祭祀建筑,享受了后世千年的香火。另望都县当地的民风民俗、建筑文化、企业文化无处不体现尧母文化的遗存,彰显其当代价值。
一、民俗中的尧母文化
望都一带流传着许多和尧母文化相关的谚语和民间风俗。这些谚语和民俗对于当地百姓的生活生产都是非常好的指导。
“娶亲看丈母,嫁女看婆婆”“什么娘什么女儿” “当面训子,背地教妻” 这些谚语体现了母亲(长辈)人品对子女(后辈)的教导,体现了尧母文化中母教文化的影响
“勤借勤还,再借不难”“远亲不如近邻” “为人为到底,送人送到家”,这些都是当地很好的德育教育。
“和气买卖赚人钱”“赶哪儿的集,服哪儿的斗”“十里不同俗,五里改规矩” “常吃山药眼是称”,这些都是对后人做生意要诚信经营,待人和气、遵守规定的教育。
“粪大水勤,不用问人”“好眼赶不上慢线”“刀子药再好不如不拉着”“宁省囤尖不省囤底”,这些都是世代传承的对于生产、生活的经验,告诫老百姓要勤俭持家。
二、地名、建筑中的尧母文化
在望都县当地,许多的地名和建筑,与尧母文化,间或尧母故里的历史渊源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在望都县地名中,中韩庄乡的南王疃、北王疃,村名来源相传是东汉时期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其被王莽军队追赶到此,得尧母神灵庇佑得救,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把村子命名为王赶,唐时改为王疃,后随着人口增多划分为南王疃、北王疃两个村子;另望都县城的街道命名也和尧母有关:“庆都街”位于望都县城内,东西走向,1993年被命名,因其路北有尧母陵庙而得名。
在城区建筑中,位于107国道城区南部环岛的望都县地标性建筑——尧母文化园,整个建筑以尧母陵古迹为本,以“青铜文化”“龙文化”为载体,全面展示了尧母文化教育的深厚底蕴。整个园区分为三部分:园区正中是尧母塑像,设计主题取材于尧母相关的——尧母与赤龙的神话传说,整座圣象高为18米,青铜锻造的圣象高3.9米。圣象共3尊,分别朝向北、东南、西南三个方向。尧母圣象将尧母和龙造型于一体。三条巨龙盘旋飞舞于尧母的身体和四肢,尧母面部慈祥中带有威严,给人以庄重、高尚之感。圣象基座上“尧母故里”四个大字,出于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之手。下方还有一篇颂文——尧母故里颂,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罗哲文撰写,尧母文化园于2002年10月建成。之后全国各地尧母的崇拜者到此拜谒举行纪念活动。
三、企业文化中的尧母文化
在望都县境内,企业名称诸多赋予尧母文化因素,如庆都商厦、龙河面业、尧韵大酒店、尧城酒厂等,这些名称都和尧母关系密切,或取自其名、或神话传说,让人望文知义,既展现了尧母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是企业提高自身知名度的重要手段。同时龙河面业依托尧母品牌,打出“吃尧母面,做孝悌人”口号,彰显了尧母孝悌文化的现实体现,体现了尧母文化的当代价值,这样既提升了企业形象,又增强了品牌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同感。
旺府酒店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在内部装潢上把尧母文化的物质遗存作为装点主题。以老照片的形式展示了尧母陵、铜铁柏、鸡鸣井、复原古县城等景观。酒店的整体建筑风格古朴粗犷,色彩以黑白相搭,建筑风格配以内部装潢的和尧母文化相关的图片、字画作品,提升了企业文化内涵。
进入新时期,望都县县委县政府为了传承和弘扬尧母文化,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对历史上尤其是清代光绪三十年、民国二十三年的《望都县志》进行抢救性的影印,使珍贵典籍继续发挥其价值;出版多部著作:《爱我望都》、《尧帝与尧母》《辣都风情》等;成立专门研究机构“旺府民俗文化研究会”,“望都县尧母文化学会”,它们分别是第一个在民政部门注册的学术性研究机构和第一个民间开展尧母文化研究的团体,
习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着重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第二,践行核心价值观,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尧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当代价值的挖掘是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于兰茹.尧母庆都[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13.
[2]周長富.尧母庆都考[J].保定学院学报,2011.
[3]刘杏立.望都民间故事精选[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保定学院历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