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颖平
摘要:人类历史的年轮造就了古村落的形成,并使它们各具浓郁的特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下,特别是有些政府采用不科学的改造方案,近年来我国古村落正遭到严重的破坏并逐渐消失,部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消失殆尽。本文是通过对浙中地区部分古民居考察和历史性文献的收集、挖掘、整理,深入了解其历史形成、社会背景、风俗民情,对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和地方文化特色进行考察后,系统地研究在开发利用古民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形成的文化特色和亮点,为今后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经验。
关键词:浙中地区;古村落;生态协同
数千年农耕文化的中国是世界文明史最灿烂的一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为我们留下来许多形态与风格各异的文化遗产-古村落。这些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地方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建筑与艺术,是人类历史发展脉络的延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很多古村落的传统特色都在慢慢的消失,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不知不觉中慢慢的流失,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目前的形式让我们从事文化领域工作者和政府都感到形式的严峻,促使我们要充分调研并分析古村落、古民居保护的难点,根据实际的需要寻找合理的、可行性强的对策,用文化强国的理念对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浙中地区还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古村落群,笔者及研究团队曾对其中的一些做过多次调查。本文就这两年来课题组研究的结论对古村落生态协同以及古村落保护相关建议与能够采取的措施等问题进行粗浅的论述,希望能够为从事古村落保护的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提供一些参考,同时也是对我的研究课题做一个总结。
一、古村落保护的价值意义与政策背景
古村落是人类历史、人文信息的重要载体,对它们的保护工作已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在当代其中不乏有许多文人巨匠和政府官员参与这个领域的工作,代表人物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冯先生对古村落作了如下定义:“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的、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个遗存包括物质的与非物质的)、现今还基本保留着原来的村庄体系、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村庄,均可称之为古村落”。从冯先生对古村落所下的定义中,大家能一目了然地理解古村落的价值所在,其对于传统文化及现代社会关系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其对古村落定义中提到的物质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存可以理解成为物质、精神元素两个层面。所谓物质元素就是古村落的建筑形式、构建及其建筑大环境等实实在在能够为现代人所看见的文化遗存,其包含地形、山脉、水系、水口、植物等大环境,也包括民居、桥梁、牌坊、祠堂、庙宇、巷子、街道等建筑单体形式的遗存;重要的是,古村落承载精神元素更具有研究价值。古村落的建筑结构和建筑形式的形成不但与当地居民长期以来生存的气候条件、自然资源有关,也与当地居民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密不可分。古村落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建筑形式,其最重要的是其形成的过程承载了太多人文历史的变迁与发展。古宅生命力是其它物质遗产有无可替代的社会意义,它承载乡土的文化、家族的荣耀与延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一个个古村落文明的叠加。
由于古村落独有的社会与历史价值,世界许多国家与地区对其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都积极地进行探索,在不断地探索与完善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模式,有许多模式在当地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有很多尝试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甚至朝着事物相反的方向发展的例子也时常出现。在我国目前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相对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乌镇、婺源、丽江及上海新天地。分别可以归纳为:景量式、景观式、分区式、杂揉式等模式。
二、浙中地区建筑文化历史及现状
浙中地区古属越国地,秦入会稽郡。自三国吴元宝鼎元年(266)始设东阳郡建置以来,具有1800多年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古婺州就是今天的浙中地区,其范围包括今天的金华区辖2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3个县以及丽水东北部、衢州东部、杭州南部、绍兴西南部等地。婺州自古书院林立、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有“小邹鲁”之称。现存婺州民居受徽派建筑的的影响深远,造就婺州传统民居外观统一、平面结构严谨、结构巧妙、注重装饰等营造特征。无论是带有独特的“马头山墙”的建筑形式还是“粉墙黛瓦”的建筑色彩,就连“天人合一”的建筑哲学思想都与徽派建筑一脉相传。2009年“婺州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成为“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这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的子项目。
浙中地区自古以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其深厚的文化催生了大量的古村落,到今天浙中地区能统计的古村落有104个(其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7个,中国传统村落24个)。但近年来,当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大量城市人员来到体验农村休闲时光。新农村建设也在此期间如火如荼地进行,在此过程中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农村面貌日益更新,农村盖起了洋楼,铺上了宽阔的水泥道路。同时也给古村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甚至是毁灭性的摧毁,很多地方古村落的面貌已是面目全非。现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只有兰溪“诸葛八卦村”、武义“俞源村”、武义“郭洞村”、汤溪“寺平村”等为数不多的古村落。
三、基于文化视觉下的古村落保护的借鉴与思考
古村落的破坏在今天来说绝不仅仅体现在建筑形式本身那么简单,与其骨肉相连的“历史沉淀物”,如传统民俗、文化等精髓若消失殆尽,古村落历史地位及文化价值就很难呈现出来,剩下的一些表面的附加成分也就显得可有可无了。如果村民对古村落人文价值的认同消失,其对古村落就在主观上失去了保护的意愿,古村落的历史及人文价值对其的旅游开发也很重要。在这个方面,日本的古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多少年以来,日本国内旅游一直把各种历史遗迹作为其非常重要的卖点。到日本旅游,人们除了能够参观其著名神殿、寺庙,近年来他们开发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也大放光彩,这些项目中他们把许多已经废弃的建筑物,经过整体设计,重新整体规划,在不破坏原有建筑主体的前提下,把这些村庄打造成“老建筑公园”或“生态博物馆”这些做法与欧洲的有些案例有些类似。同时为吸引游客,他们将当地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与恢复,将文创产业与传统手工艺植入到旅游项目当中来,成为当地旅游的新亮点。位于金泽县的新建的“温泉乡森林公园”,其建筑形式是重修过的芭茅顶民居,建筑单体形成组合,形成一个村落。每座民居内都举办一种传统手工艺展示活动,诸如陶器制作、漆艺手工艺、古法造纸等,让参观者不仅能体验到优美的环境,又能够体验到传统手工艺带来的知识与乐趣。类似的做法,笔者在前几年去台湾云林县考察的时候也见识过,其有一个“天空的院子”民宿延伸项目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日本人的做法加以延伸思考,若对地方标志性文化、经典历史人物等的挖掘与开发。如果游客来当地参观的不仅仅是景点、建筑等遗存物,还有古村落自身的精神品位或文化内涵。村民对古村落的认同感会因游客的关注而被强化,村落与村民乃至游客形成“生态协同”。古村落保护一定会像村民所希望的那样,最好在开发中保护。“若鼓励保护区的开发者对其地方特色保持敏感的话,土著和外来者的生活质量都将得到改善”。玛丽·赫福德的这一观点将得到实现。
四、结束语
古村落、古民居的保護与开发利用是一个一对矛盾的共同话题,也是当今和今后很长时间摆在我们政府和文化工作者面前而不可逾越的课题。保护好传统建筑就是保护好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利用好古建筑的资源会对当今和后人的物质及精神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当今有很多模式和做法,其中各有利弊,只有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适合当地现实的可行性尝试才能做到百花齐放,让我们先辈遗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发挥光芒,荫及子孙后代。
浙中地区现存的一些完整的历史文化村落除了要对其建筑形式加以保护之外,笔者认为在自身的精神品位或文化内涵等方面加以挖掘与恢复,让古村落成为一项文化名片,让其文化在创造中发挥优势,经久不衰,同时也能让村民增强古村落的自豪感,真正体现古村落的“生态协同”。
参考文献:
[1]李枝秀.古村落保护模式研究——以江西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2(01).
[2]罗杨.中国古村落保护的四种模式[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2(04).
[3]韩雷,杜昕谕.居住空间认同与古村落保护——以温州永嘉苍坡村为例[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05).
[4]胡波.婺州传统民居营造特征解读[J].品牌(下半月),2014-10-09.
(作者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