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阳
摘要:随着文化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的书法艺术逐渐走向了世界,并被众多国际书法爱好者争相追捧,人们对于书法艺术中维度空间的研究更加深入。基于此,本文在介绍书法艺术中维度空间的基础上,分析了书法艺术中维度空间的理论价值、创作价值、教学价值三方面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书法艺术;维度空间;四维时空
写意是中国诸多艺术形式所秉承的基本精神。在书法艺术中,其主要通过线条、结构和笔法得以体现。在书法艺术创作中,写意并非粗野草率或狂放不羁,而是在自由率意的审美意识中展现出精神气质与精神维度,这种写意精神始终以突出的个性风貌得以延续。在诸多书法作品中,写意精神往往借助维度空间的构造得以展现。
一、书法艺术中维度空间的概述
“维度空间”来源于物理学中的概念:几何点属于零维、直线属于一维、面属于二维、立体空间属于三维、时空属于四维等等。每个维度都存在着内在联系,比如,随着时间的变化,点的运动会连成线,线的运动会连成面,面的运动会形成三维立体空间,三维立体空间加上一维时间就构成了四维空间,我们生活的环境恰恰就是四维空间。书法中引用维度空间的概念与其在物理领域中概念不尽相同,在书法中,维度空间特指的是不可以进行度量的心理空间。书法的各种形式比如甲骨文、金文、篆刻文字等属于三维状态,然而这与书法艺术中的心理空间不同,只有形成心理空间,书法中的维度空间才能与物理学中的维度空间相对应。古往今来,国内外的书法艺术家都对书法艺术中维度空间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二、书法艺术中维度空间的应用价值
(一)理论价值
“展览机制”是现代艺术的主要交流和表现形式,由“展览机制”衍生出了大眾公共化的书法创作语言,这确实为书法艺术的繁荣和文化传播创造了新的契机。然而,过度的展览又极易造成书法家缺乏个性化发展的现象,导致“千人一面”的尴尬局面。因此,为了改变这种局势,促进书法艺术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书法理论的存在就显得十分重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指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样需要回归于实践应用。对于书法艺术而言,人们不断从传统思想、学派、西方思想等众多思想角度进行探索。维度空间的引入蕴含着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思想,可以重新开辟出一条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
从我国古代的书法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出古代书法家都十分注重书法的品格、性情以及品质等丰富的内在精神品质,但是极少有对书法维度的研究。其实我国古代的书法理论与实践中是存在多维空间观的,只是没有被系统的进行梳理。我们生活在四维时空,因此,书法艺术的笔法、章法、线条以及结构等等都不能与时间和空间割裂开来[1]。
(二)创作价值
艺术家也是天生的实验者,在书法艺术的创造过程中,分为意在笔先和意在笔后两种形式。意在笔先往往适用于静态的书体创作,意在笔后多适用于动态的书体创作。然而,不论哪一种书体,结合三维立体以及四维时空都是书者的最终追求。创作是艺术家精神的动态延伸,其追求及表现动机都体现了不确定性,书者通过不断变化的艺术手法构造和谐统一的书法多维空间,从而表达作者内在的精神状态。
欧阳明钰的广西荔浦县志书法作品就是将维度空间理论应用于书法创作的创作实践之一。在“高山何事号”这五个字中,欧阳明钰注重于空间的造型,“长生空”几个字又忽而转向了时间秩序,“翠鲜”二字又转向了空间的造型,形成了时间和空间的循环。前两行文字比较实,第三行则较虚,形成了虚实相间的空间秩序。“高山何事号”用重墨集中于右上角,整合全篇,形成整体拱向的感觉。此外,“高山何事号长生空翠鲜”的笔墨由深到浅,形成阶梯变化之势,这种艺术手法被日本称作“墨继”。这种连续和间断交替的艺术节奏感突出体现了时间的律动性[2]。
(三)教学价值
我国古代从商朝开始就已经把“贞人”从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教育文化工作,其中就包括书法的教育内容。到西周,已经存在国会和乡学两种类似于现在学校性质的大型教育机构,主要负责“六艺”的教授,书法位列于六艺之一,由此可见,古代文人对于书法的重视程度。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规定小篆为官方字体。汉袭秦制,书法得到广泛的推广,使得中国古代书法艺术迎来了第一个高峰。随后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达到了空前繁荣和成熟的境况,人们对于书法艺术的热爱已经从实用转变成精神享受。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经典的传世佳作,被后来的众多书者争相模仿,成为了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典范之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维度空间在书法艺术中应用的理论价值在于促进书法的多元化发展,维度空间在书法艺术中应用的创作价值在于充分表现作者的精神状态,维度空间在书法艺术中应用的教学价值使我国书法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未来我国书法艺术会取得更大的辉煌。
参考文献:
[1]高祥恒.书写、图形与精神——邱振中自身语言谱系的生成与建构[J].东方艺术,2016(08):38-47.
[2]高祥恒,岳中生.书写、图形与精神——邱振中自身语言谱系的生成与建构[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5(06):54-62.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