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技工艺视角的炉钧烧造非遗技艺研究

2018-03-19 16:06常爽
大观 2018年2期

摘 要:晚清民国时期,炉钧是钧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唐宋以来的“官钧”科技工艺特性被其深度继承,它在中国钧瓷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神垕卢氏家族是神垕炉钧的成就者和开创者。

关键词:神垕炉钧;传统钧瓷;现代钧瓷

一、炉钧的发展背景

古代陶瓷界的主流认为,原发自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钧窑,在唐代中晚期时开始创烧,“钧官窑”的出现是钧瓷技艺达到巅峰的标志。宋代一直到南迁后的金元时期,钧窑在全国各地的窑口开始被仿烧。清朝末年以来,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战乱不断,阻碍了钧瓷的发展。禹州民间时期,卢天增、卢天恩以及卢天福等众多艺人因受到仿古风的影响,不断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玉润绝伦的仿宋钧“雨过天青器”。精选出来的“雨过天青器”孔雀绿与碧蓝相间,色泽鲜亮、晶莹剔透,在一定程度上与宋钧的水平不相上下。

1955年,北京召开了全国陶瓷工作会议,代表参加此会议的有神垕主要陶瓷厂。在古陶瓷专家的以及中央领导的悉心慰问与关怀下,神垕地区的公私合营豫西瓷厂、禹县国营瓷厂和神垕陶瓷一社开始逐渐恢复对钧瓷的研究和生产。

1956年年底,首先烧制出第一窑钧瓷的是神垕陶瓷一社,但是在釉色效果上与传世的钧瓷大相径庭。1957年,陶瓷工程技术人员在陶瓷专家沈明阳的带领下,成功试烧“炉钧”。

1958年,由于中央一直都重视陶瓷的烧制,所以国营钧瓷厂等被投资建立。在炉钧工艺的基础上想进一步的突破,所以还组建了攻关小组。烧制出的炉钧精品引起了人们很大的轰动,茄皮紫、鱼肚白以及朱砂红的问世使得数十年来炉钧烧制变形、炸底、起泡的问题得以解决,得到了中央、省政府、许昌政府和禹县政府的赞扬。

1950年代以来,由于在晚清民国时期神垕炉钧工艺的创烧使得钧瓷得以恢复研制并逐步发展壮大。当代钧瓷得以发展繁荣很大程度上都是源自于神垕炉钧。

2012年的秋天,河南禹州市建立了一家星航钧瓷有限公司,生产出了一种新型的钧瓷窑炉,烧制出具有独特风格,并且窑变也十分特别的“炉钧”作品,9月下旬便制出了效果很好、功能實在的烧制制度。

二、炉钧工艺基础

与清朝流传下来的景德镇炉钧工艺相比,民国时期烧制的神垕炉钧与之大相径庭。与传统的钧瓷工艺也存在很大的差别。

根据地方文献记载,卢氏家族是神垕炉钧工艺的主要发明者,然而,一直到1970年代的末期,文献上并没有关于炉钧工艺的相关记载。

晋佩章(1926-2008),祖籍是河南,他经过对钧瓷的不断烧造和仿古最后整理了炉钧技术文献,一生著作有《钧瓷志》《中国钧窑釉彩》《话说钧窑》等多部钧窑著作。数年不断努力以及经验的积累,在1988年时,他创办了“刘山窑艺实验室”,一心一意搞研究北方名窑以及有名瓷器的仿制。

在晋佩章总结的文献里,氧化铜、玻璃粉、本药、草蓝以及柴灰是早期的神垕炉钧的配置材料。草蓝是一种熔块,它是由玻璃粉、本药、氧化钴和石英四种原料制成的。这种釉在窑内经过氧化焰的不断烧制最终变成粉蓝;在小窑里稍微加入一些焦炭捂住火,天蓝挂紫红伴的、天青色仿官钧等的烧制也不在话下;只要将氧化锡加入釉料中还可以烧制出茄皮紫釉色;釉色的烧制并不限于此,例如:鸡血红釉色、朱砂红等。

从晋佩章的表述来看,钧瓷烧制分为大窑货和小窑货两种,大窑即“窑钧”,小窑即“炉钧”,但是早在北宋末年时,炉钧就已经失传。明清时期,中原原产地以及南方的仿钧它的釉料里几乎都加入了氧化钴,并在粗磁馒头窑内不断搭烧,最后烧制成仿宋钧的“雨过天晴”器和孔雀绿,与钧瓷相比较,差别十分大。

(一)炉钧釉料结构研究

在炉钧老艺人的回忆下,晋佩章再结合自己积累的经验,最终整理了炉钧烧制过程中釉料的使用情况。

1999年,晋佩章、苗锡锦出版的《钧瓷志》与2003年晋佩章出版的《中国钧瓷艺术》在关于炉钧配方的化学组成上有一定的差异。

2000年6月苗锡锦在《钧瓷志》第二版的后面附缀了一篇文章《〈钧瓷志〉编篡出版始末》,他在其内说到当时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杨根教授的研究生何向东起草了《钧瓷志》中的炉钧烧造工艺的“钧瓷工艺”部分。根据笔者的调查得出,任向东曾经到神垕钧瓷界去研究钧瓷工艺。

1980年以来,晋佩章一直潜心研究钧瓷的烧造,其中主要为炉钧的烧造,经过不断试验总结,得出炉钧釉方的关键之处并不是氧化锡含量的存在与否。

(二)炉钧工艺流程

在原始炉钧配方的基础上,晋佩章对其进行整理并试烧总结得到以下流程:

第一步:炉钧釉方的调试

以前的炉钧大都是用水釉原料分配兑换出来的,其方法十分保密,但是因为后来卢光东无私奉献,将烧制秘方献给了公办瓷厂。1950年代,即神垕钧瓷重新恢复研制的前期,基本上是沿用以下这个配方来烧造炉钧:草木灰4碗,本药6碗,玻璃1碗,外加草蓝微量,铜灰微量。但是经过陶瓷工匠师以及科技工作者的验证,将配方改进为:草木灰2斤4两,本药2斤,玻璃1斤,铜灰6钱,草蓝2两。需要说明的是干物质的质量仍然以16两等于一斤为计量单位。但是就大批量生产而言,此配方仍然不方便,后来经过核实,又将原配方改为:本药36.82%,草木灰41.43%,玻璃粉18.41%,铜灰1.04%,草蓝2.3%。经过大窑的烧制变成粉蓝,再在小窑内还原烧制,最终得到天蓝挂紫红斑、天青的仿官钧精美制品。

为了将晚清民国时期发明的这一名贵釉色传承下去,晋佩章等人进行了多次烧制,发现釉色成效与“官钧”釉色已经很相近了。釉面颜色也十分漂亮,呈现出晴天红霞的效果。

第二步:胎釉料的加工和调制

首先准备釉料,之后严格按照配方比例配制材料,并装入球磨中将其磨碎,一般需要40~48小时。筛余0.3%留着后续还要用到。然后就是加工胎料,取神垕本地的火石坡土45%,南坡匣泥15%,罗王土40%,或者火石坡土100%。需要注入浆的产品水的含量为28~30%,解胶剂0.3%到0.5%;机轮泥料含水量为18%,拉坯泥料含水量以20%为宜。胎坯要在1000~1100摄氏度的温度下素烧,然后经过仔细检验,筛选完整无缺的留着备用。

第三步:施釉方法

1000摄氏度左右时,对炉钧胎体素烧,再用水浸,之后使用浸釉法。两次釉浆浸泡,烘干后用毛笔涂釉,然后再将其烘干存放,等待入窑烧制。

第四步:烧成工艺

炉钧窑炉的炉膛直径约为400mm,深度大约为500mm,窑膛的上方是一个活动的窑顶,它具有烘炉式的升焰或升烟式直烟窑结构。“兰炭”是其所用的燃料,燃烧时火力十分大,燃料的添加是一次性的,耐力也强。这种方法简单容易。

钧瓷器物装入匣钵之前必须要在底部垫一支泥饼。为了防止匣子底部塌陷,窑内要依次垫上柴草、兰炭、支架。匣钵需要放在中心位置并加固,在匣钵的四周扑满兰炭。然后在灰坑里面生火,然后鼓风。当兰炭被点燃之后,去掉匣钵盖子,吹掉灰尘。继续观察窑内的浓烟,当出现青烟且匣钵的颜色变为赤色时,第二次吹扫干净器物上的灰尘。在匣钵盖中间留有一圆孔的情况下盖上匣钵盖,直到匣钵烧红,煤烟消失,再小火烧制约1小时左右,此时坯体的湿气就几乎完全释放了。这时火的温度最少要达到750摄氏度。当匣钵完全变红时,在窑顶的周围封上泥土,在中火烧制的情况下强行通风约1~1.5个小时,当火焰颜色变成光亮橙色的时候,在窑顶的喷口盖上匣钵片进行捂火还原工作,再次鼓风约半小时。当看到回流的水银珠以及变绿的火焰时,此时窑内的器物已经完成了呈色工作。

将喷火口盖片移开一半,15~20分钟后停火并移开窑顶。当焦炭发黑时取出匣钵令其冷却。由于炉钧窑炉是密闭的,所以温度的控制由肉眼观察决定,这种烧制方法比较快速,成品的曲线也因烧窑人的经验不同而有所差异。

晋佩章认为,炉钧小窑炉在烧制过程中上下温差大约为50摄氏度,因以兰炭為燃料,并且是一次性加炭,鼓风强,耐力时间长,炭尽窑成,易于保温,釉料化学反应充分,成品釉色丰富多样,窑炉太大会难以控制,所以一次一般只能烧制一至两件器物。

在晋佩章以及民间陶瓷学者的实验性烧造和记述下,2005年后,炉钧胎釉配方传到了一些专业性的钧瓷窑口。在众多的炉钧窑口和艺人中,从燃料和窑炉来看,一类是传统煤烧和炭烧为主,成品率也不高;一类是液化气和天然气窑炉烧制,成品光芒刺目,成品率也相对较高。以窑炉结构来分,一类是传统麻斗窑,其窑遵循“一窑一器”的特点;一类为倒焰大窑,5~6立方米居多,以王合金及其“天合坊”为主要代表。

三、炉钧与传统钧瓷、现代钧瓷的异同

钧瓷釉色分为色彩类型丰富的铜系红釉和具有月白、天蓝等釉色的铁系青蓝釉。所以从晋佩章等人研究整理的炉钧配方来看,炉钧基本上延续了传统钧瓷的路线。

根据文献记载,清朝晚期,炉钧烧制的时候,主要用的燃料是柴草,兰炭。仿宋瓷钧的问世是由于在使用小型窑炉的过程中结合使用并发挥了手拉风箱的功能。早年间,炉钧烧制时,它的着色剂为氧化钴,烧制出的钧瓷是碧蓝和孔雀蓝相间的,之后再用铬锡红色料烧制出飞红加彩等新型工艺;最后一步就是铜成分的加入,并用还原火对其进行烧制,得到仿宋钧瓷。炉钧工艺是钧瓷恢复研制的过程中的工艺基础,所以钧瓷工艺与炉钧工艺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的关联。

在陶瓷的呈色还原火中,氧化铜为红色系,氧化钴为青蓝色。可以看出,清朝晚期以来,仍然继续沿用了传统钧瓷的铜红釉和青兰系,只是仅钴呈色为青兰系而不是传统钧瓷的铁橙色。现代青兰系的正统的钧瓷已经回归为铁橙色。在铜系红釉中,炉钧铜成分含量与现代钧瓷釉方基本相同,差别也十分微小,只是在0.01~0.12%之间波动。

炉钧铜系红釉釉方中铜成分的含量比古典钧瓷要高。宋朝、金、元朝时期,钧瓷铜红釉的广泛烧制标志着“官钧”的问世,其釉色为里蓝外红——铁系蓝釉为底,铜系红釉为面。其色彩上就有很大差异。相比之下,它的釉色与工艺近乎一种新的钧瓷技术,也像是传统钧瓷技术的脱节表现。但是从1955年后神垕原产地当代钧瓷逐渐复兴来说,钧瓷文明得以延续,它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之前的景德镇炉钧,无论是烧制制度,还是釉料的使用上都与神垕炉钧有很大差异,与传统的钧瓷也大相径庭。

四、结语

新型的钧瓷窑炉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的炉窑烧制瓷器时难度大,窑内空间利用率低,温度难以控制,成品率低的不利之处,更重要的是保留了它的烧制时间不长,作品格调独特,方便简洁的特性。多件作品的烧制也很方便,为陶瓷艺术家提供了很好的烧成条件。

参考文献:

[1]苗锡锦,苗长强.中国钧窑考[M].郑州:中国古籍出版社,2012.

[2]晋佩章.中国钧瓷艺术[M].郑州:中国古籍出版社,2003.

[3]苗锡锦.钧瓷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4]苗锡锦.钧瓷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5]禹州市地方史志编篡委员会.中国钧窑志[M].郑州:中国古籍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常爽,许昌学院美术学院,中级工艺美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