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最后的武士》所蕴含的武士精神

2018-03-19 15:37张雪
大观 2018年2期

张雪

摘 要:《最后的武士》这部电影,是一部以西方人的目光和审美眼光,向我们传达武士道中所蕴含的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的电影。片中描绘了日本在近代转型过程中,现代技术的进步和传统武士精神之间的对立碰撞,这代表着传统文化在时代进步下的没落。并借由主角在武士乡村生活的经历,向人们传达了传统思想的价值和生命力,并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该篇通过上尉摩根,实现以上帝视角观察日本传统武士精神的目的,从而为人们展现了真实的武士文化。

关键词:《最后的武士》;武士精神;武士的没落

于2003年上映的《最后的武士》,是由美日合拍的。这是一部向世人传达在明治维新时期,以武士精神为传统思想代表与新时期现代化思想对抗的电影。借由上尉摩根,向世人描述代表了日本传统民族文化的日本武士道精神,从而为人们了解武士道提供一扇学习的窗口。

一、忠诚与名节

胜本在本片中,一直坚持着皇权至上,为了辅助天皇恢复地位,曾率领军队对抗幕府。然而在天皇恢复皇位之后,由于国家的动荡迫使天皇必须启用思想先进的大臣进行改革。在此过程中,胜本所代表的传统武士精神和大村所代表的新时代精神出现了矛盾很大的摩擦。影片中,虽说胜本一直在和天皇所启用的国家改革大臣大村做着斗争,但是却一直表示,自己从未背叛过天皇,直到最后以死谏主。或许,不了解武士道精神的人们,往往会觉得胜本他自己便是一个矛盾体,既然没有背叛过天皇,为何不回归天皇的手下,遵从天皇的政治改革呢。其实,这都是武士道精神中的忠诚与名节使然[1]。

所谓忠诚,便是下级对上级无条件地服从与恭敬。在日本武士道的训练教条中,忠诚是武士精神的关键,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天皇作为日本精神的代表,因此遵从天皇也就是忠诚的象征。

胜本出身于武士世家,是武士精神的传承者。胜本的祖先有许多都为了天皇征战沙场,直至战死。对于武士来说,死亡并不可怕,失去人生信仰才是最可怕的。因而电影中,在胜本前往去见天皇的时候,胜本才会说出这么一句话:“我的刀是效忠于天皇的,只有天皇才能够命令我除下它[2]。”虽然在该片中,天皇一直作为新时代精神发展的傀儡,默认着许多日本改革所需要进行的压制武士活动。然而胜本对天皇依旧是无限地服从和尊敬。在天皇的质问下,胜本说道自己并不是天皇的敌人,自己只不过是在反对天皇的敌人,他要坚决维护天皇的崇高地位。在胜本的眼中,大村这些有着西式思想的改革派,都是为了谋取个人利益的蛀虫。这对于武士道精神来说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大村曾经也是一名武士,这对于胜本来说就更加的重要了。为了匡扶皇权,纠正日本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武士们以死进谏表示衷心,希望以此能够唤醒天皇的良心和明智。本片中胜本就是通过以死进谏这一极端行为来表达自己忠君爱国的情怀[3]。

名节在本片中有着许多的体现。武士阶层非常看重自己的忠诚与名节,因为这是武士阶层自古以来传承下来的精神。同时这也是武士阶层受到普通民众尊重的根本前提。即便是面临死亡的情况下,武士们也会毫无畏惧地进行抵抗。在奥根指挥日本新军和胜本武士军相抗争的时候,奥根顽强的抵抗精神被胜本敬重。然而当奥根被俘获时,却未进行自我了断,于是立刻被其他武士唾弃。在武士的信条中,战斗至死才是最高的荣誉,而成为俘虏则是非常可耻的。在必要的情况下,为了维护名誉,武士应当以最体面的方式进行自裁。这不仅象征着武士果敢的精神,同样象征着生死看淡的勇气。在其他武士的眼中,虽然奥根并不是一名真正的武士,但是作为军人,他同样应当为了自己的名誉战斗到最后,或是自裁。

对于从小受到武士道精神熏陶的武士们来说,奥根的行为是可耻的,是异端,是异类。而在本片结束后,之所以胜本能够得到新军的尊敬而脱帽,正是因为在日本传统文化精神中,自裁是最高尚最具荣誉感的死法。它是武士用来抵罪、悔过、免耻或自证的方法。

二、义气与勇敢

在武士道中的核心精神便是忠诚与侠义。义是武士道精神要义的关键,同时也是武士处世为人的先理条件,是必须遵从的。著名武士小林子平曾对义做出了这样的定义:义不同于勇,义即决心,道理既晓,付诸行动,顽强不屈,当死之时,必敢于死,当征讨时,必敢于征讨。

在影片中,主角之一的胜本原本是天皇最尊重的老师,最信赖的权臣。对比于其他权臣,他在日本国家制度的变革中,坚决拥护天皇统治。这是因为胜本自幼便是一名武士,武士道的精神贯穿了他的一生。拥护天皇统治,源于他对武士精神中道义的坚守。但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必然需要淘汰旧的事物,才能出现新的事物。因而在大村对日本军队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大村认为日本应当筹备新式西方军队。这就使得传统日本武士阶层,失去了本来的价值与意义。

新式军队的建立,为日本明治维新打开了全新的篇章。旧时代的逝去,意味着政客与经济学家时代的到来,传统武士必然将会随着旧时代的逝去,一同消亡。

作为片中的“反派”,大村一直致力于国家的新时期改革。而胜本作为传统思想的代表与传承者,则更加看重传统武士精神的统一和保存。在两者的精神矛盾出现白热化时,胜本决心捍卫武士的精神与地位。因而率领其余的武士,一同走进山村,和大村所率领的新时期军队进行了多年的抗战,直至最后全军覆没。在此过程中,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片中,有这样一段非常有趣的片段,那就是大村曾经指派手下的忍者前去暗杀胜本与手下。这无异于是本片中的一点小小的点缀。因而在传统武士精神中,义是核心,而与之对抗的则是不义。大村指派忍者进行暗杀,虽说是为了肃清明治维新的障碍,但也体现出了他不义的举动,和武士精神之间存在着多么大的区别。

勇是义的孪生兄弟。水户的义公德川光国对勇做出如下诠释:战死沙场并不难为,甚至鄙夫也能做到,该活的时候活,该死的时候慷慨而死,才可成为真的勇士。不论是生还是死,对于生活在近代历史变革中的人们来说,都需要莫大的勇气。在武士的精神中,我们能够清楚地感悟到,武士所倡导的便是活着的时候好好活着,需要面临死亡的時候也绝不退步。作为武士阶层的领袖,及武士道精神的代表,胜本在领悟与参透这一切之后,扛起了反抗大村,维护天皇地位的大旗。最终是决然自裁,毫不留恋人世繁华。

三、仁义与礼节

武士道的源头,可以说是佛教和神道教的混合。同时在细品武士道精神下,我们也可以发现,在武士道精神中也蕴含了一定的儒家中知行合一的思想。因而虽说日本民族文化中,崇尚勇武和蛮横好斗是其精神价值的体现之一,但是在武士的思想中,也存有讲究仁义遵从礼节的一面。武士阶层的人,通常都是施加于弱者,值得同情或尊敬的人,例如战败的人或是贫苦的人民。在本片开头,之所以新军失败,奥根却未被杀死,只是作为俘虏被带回武士村,一方面是由于武士的首领胜本需要借助奥根,了解西方的世界与外面的情况;同时也是因为在新军失败后,只有奥根一人战斗至最后,直到没有还手的能力。仁能够使人猛烈的心境得以舒缓,思想得以暂时离开杀戮,获得内心的平静。仁是权者对于弱者的同情,也是文明的象征元素之一。

胜本的武士村落,便是这么一个浓缩了日本传统武士文化的小型乡村。在这里,人们见面会互相鞠躬,时常微笑,遵从传统礼仪。然而对于外人来看,这里的人似乎有些过于表演化,形式化,给人以一种看似亲近却实则生疏的感情。乡村之美,风俗之美,人情之美,都宣扬着一种以仁礼为核心的人生态度和体悟生命的方式。奥根初到武士村落的时候,与这里的一切都格格不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开始被这些有趣的人与文化所吸引。从最初的与其他武士之间存有极大的芥蒂,到后来与村落中的每一个人都像是一家人一般的生活,这正是武士文化给奥根所带来的最大改变。奥根在恬静的武士乡村中,逐渐找到了生命的真谛,获得了精神的重生。并在与胜本的一次次交流中,领悟了胜本武士道精神的意义。甚至到最后与胜本一同征战的时候,披上了当初奥根杀死武士(胜本妹妹的丈夫)的铠甲,与胜本一同对抗大村率领的新军,皈依了武士道。

四、武士阶层的没落

武士是日本独有的阶级特权。在电影中,武士作为传统思想文化的代表,和新时期西式思想文化的传输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在传统文化下,武士所接受的教育和西式思想出现了驳论,这是武士阶层反抗新军的导火索之一。在传统文化中,武士阶层生来就有着崇高的地位,享受着其他普通民众永远无法理解的文化教育。经过系统的训练武士们将义、勇、忠、名节、仁、礼等武士道精神植根于心中。坚定不移地捍卫着武士道精神的价值。这些品质帮助了武士阶层在封建时代建功立业,屡获奇功。然而在步入近代的过程中,当统治阶级掀起了全面西化的热潮时,全国都在进行着具备资本性质的西化与改革。传统的武士文化和精神便严重地阻碍了国家改革发展的进程。因而武士精神也被革新派视为眼中钉,决心消灭。从这一点来看,《最后的武士》恰如一曲表示武士穷途末路的挽歌。

因而在影片的后期,由胜本所率领的武士军团,主动出击对抗数量庞大的日本新式军队。即便是人数天差地别,也没有任何一名武士退后。影片中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在新军排放火绳枪的时候,武士军团在没有指挥下令的情况下,毫不畏惧生死。只有当指挥者下令冲击,或是假意撤退从而埋伏新军的时候,武士们才会行动。这无处不在体现着武士阶层不惧生死,以团队利益至上的武士精神。

影片的最后,在面临巨大的人数差距时,胜本率领武士骑兵队,发出了最后的呐喊和冲锋。而影片中穿插的樱花树,也在此刻,随着武士们的逝去被风吹得四散飘零。这预示着武士阶层在西式思想和文化的冲击下,必然会与历史一同逝去。在武士阶层退出历史舞台后,一种混合了军国思想、神道思想和武士道思想的全新理论在日本某些思想家的炮制下出炉。这就是后来的皇军武士道。脱离与违背了武士精神的皇军武士道被后来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利用,成为了日本侵略邻国的利器。

随着曲终人散,武士的精神也与滚滚流动的历史长河一同消失而终。

虽说本片是由真实的历史故事改编,但也进行了一定的美化和改写。影片的意义在于教育我们不应该在追求物质生活水平进步的同时,抛弃我们文明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在批评和继承优秀的思想文化同时,加快新时期文化技术的融合,才是最佳的文明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陈巍.传统和现代的决战——电影《最后的武士》的跨文化心理学分析[J].名作欣赏,2015,(03):159-160.

[2]章林.日本战记物语中的武士道德——兼与近代武士道精神比较[J].军事歷史,2015,(01):29-33.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