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晶光
摘要:双渐苏卿故事是中国戏曲史上一颗不可多见的璀璨明珠,传唱几近千年。经历了北宋庆历后从真人真事向传奇故事演变的发端期;南宋至元是传播最为广泛,演变最为激荡的兴盛期;明至清初被谱写为传奇,演变基本完成,且日渐衰落的式微期三个发展阶段。
关键词:双渐;苏卿;戏曲
双渐苏卿故事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個经典主题故事,甚至是一个典型范式,任中敏先生将其与“普救西厢”、“天宝马嵬”并成为“三大情史”①,从北宋以至上世纪中叶,双渐苏卿故事传唱几近千年,是中国戏曲史上一颗不可多见的璀璨明珠。考察梳理双渐苏卿故事的演变脉络,分析其演变原因,庶几能让我们重温经典,领略个中兴衰。
根据我们现在梳理的资料,约略可将双渐苏卿故事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其一大约是北宋庆历后,是从真人真事向传奇故事演变阶段,我们称之为发端期;其二为南宋至元,是双渐苏卿故事传播最为广泛,演变最为激荡的时期,我们称之为兴盛期;其三为明至清初,是双渐苏卿故事被谱写为传奇,演变基本完成,且日渐衰落,我们称之为式微期。
一、双渐苏卿故事的发端期
这一时期的最大的特点是基本确定双渐在历史上实有其人,这为双渐苏卿故事的发端提供了本事依据。王季思发现《送双渐之汉阳》一诗,李殿魁找到《双君夫人邢氏墓志铭》,谭正璧在《明道杂志》,武润婷在《无为州志》中都发现了双渐资料。据此,我们勾勒出双渐的大致情况:
双渐,北宋无为人,妻陈氏,庆历二年与包拯同登杨寘榜进士,性格幽默风趣,为人旷达不拘细行,官屯汉阳县令、职方郎中等,为官能体恤百姓,关心民瘼,深得百姓爱戴。
据此,我们知道双渐的妻子是陈氏,并非苏卿。“可是宋人游宦在外,常有侍姬宠妾,视为常事”②。双渐苏卿故事,很可能就是双渐游宦在外时,与某位女子的一段佳话,被广为传播,后经好事文人添缀修改而成。
据《永乐大典》过录《醉翁谈录》中的《苏小卿》一文,双渐青年时期家中并不宽裕,故文中双渐为“厅吏”。苏卿也并非妓女,而是一位县府千金。她容貌美丽,仪态优雅,爱慕双渐才华,不以双渐贫困为阻挡,毅然主动与双渐私定终身,即使沦为妓女,见到双渐之后也能大胆追求爱情。苏卿的丈夫“薛官人”,年老貌丑,很可能是后来南宋到元的戏曲创作中冯魁一类的原型,情节中也没有较为重要的“金山题诗”。整个故事就是歌颂才子佳人,没有后世所谓的苏卿、双渐变心情节。戏剧的矛盾冲突也较单薄,虽有“薛官人”的存在,也仅是一笔带过。文中有大量的诗词,充满了浪漫色彩,着重表现的是才子佳人的美丽爱情及才学,对于人物及现实世界的反映和讽刺不够,似乎为文人创作,还没有过于通俗化。
二、双渐苏卿故事的兴盛期
南宋至元是双渐苏卿故事的兴盛期,从内容上来说,双渐苏卿故事已经发生较大变化,并呈现出多元化改编现象,甚至已成为才子佳人范式的代表;从有关作品样式和数量来看,诸宫调、杂剧、散套、小令等戏曲艺术形式都传唱这一故事,且数量众多。
南宋至元的故事情节,与第一阶段相比,也有着显著变化。一是主人公身份的变化:这时双渐,已经演变为一个风流文士,几近狎客,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以科举为要务的读书士子。苏卿虽然依旧美丽、通文墨,但已是妓女;二是情节上多出茶商冯魁、鸨母苏妈妈一节,将传统的才子佳人两元结构,转化为“三角恋爱剧”,郑振铎先生总结为:“一、士子和妓女的相逢;二、商人的突如场中;三嫁作商人妇或设法逃脱;四、士子的衣锦归来,团圆”。虽仍然是以士子为中心,但表达的重点似乎转移到了士子与商人的冲突上。三是多了“金山题诗”这一情节,故事内容更具传奇性;四是故事的思想内容从歌颂男女之间的爱情,转化为狎客与妓女之间故事,似乎消减了故事的思想性。
出现这样的演变,一是完整描写双渐苏卿故事的南戏、杂剧目前仍没有发现,只有大量的残曲散套,对于情节勾画往往也是一鳞半爪,难以窥见全貌;二是南宋及元人在创作化用这一故事时,往往根据自己的人生体味加以改编,故而出现不同见解,甚至出现完全相反的情况,如双渐苏卿到底谁“负心”的问题;三是元代文人丧失了科举的进身之阶,大批文人墨客流寓青楼,风尘女子不再是低人一等,而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寄托,故而更愿意以“妓女”作为创作的主人公;四是落魄文人在现实当中难以抵挡豪商巨贾入侵,故而出现冯魁“村”、鸨母逼迫的情节,来揭示现实社会,用笔墨的胜利做一场幻梦;五是“金山题诗”一节,应是以新颖的内容、离奇的情节来适应曲艺这种综合性表现艺术形式,更多招徕观众。
三、双渐苏卿故事的式微期
这一时期,双渐苏卿的故事虽小有改动,但基本承袭了第二阶段的故事梗概;二是从有关双渐苏卿故事的作品来看,已经大量减少,远远不能和第二阶段相提并论,且大都已经亡佚。现在发现完整记录此故事的文献,只有梅鼎祚的《青泥莲花记》、《曲海总目提要》中的《千里舟》提要,明代无名氏辑的《新编太平时赛驻云飞》之《双渐赶苏卿》民歌十二首。
《青泥莲花记》中记录故事情节类似第二阶段,多出了“金山题诗”的具体内容,结局虽是二人偕老,却是“经官论之”。《千里舟》概要则叙述更为详尽,情节也较为曲折,但是增加了神仙之力、科举团圆等一系列封建礼教劝人之类,已经落入明清传奇俗套。
这一阶段的变化与当时朝代更迭造成的文献缺失相关,加之距离原有故事年代也已经久远,双渐苏卿故事本身已少人关注,专门敷衍此故事的作品也大多散佚,双渐苏卿已化作才子佳人的一个符号,在创作中加以引用。明清当局对思想控制较严,戏曲作品反映现实的情况大为减少,转为从神鬼之道、官府裁决劝人为善,教化民众,思想性已经大为削弱。
注释:
①任中敏《散曲丛刊》第四册,台湾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64页。
②李殿魁 《双渐苏卿故事考》,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版,第25页。
(作者单位: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