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可书
一、古文运动的影响
唐代的古文运动对华丽无实的文风可谓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它将文字解放出来,不但影响了骈体文与散文的发展,对诗歌也有很大影响。古文运动既反对骈体文奢靡的文风,同时也否认“前七子”与“后七子”崇尚“文必秦汉”的观点。“它的根本目的,是革正文体/革新文风,创作内容充实/技巧上达的散文,以使文章和文学更好地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唐代古文运动通论》孙昌武,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4.1)
古文运动的“复古”所提倡的言之有物和反对奢靡文风,都使得文学表达在语言上精简准确,不拖沓反复,所表达的内容扎实深刻,这些都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也正因如此,才会出现一批杰出的语言大师和我们今天所见的伟大作品。古文运动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它的意义是与众不同的,它影响必然是深远而广泛的。
二、古文运动中的韩愈欧阳修
古文运动的兴起离不开先锋与领路人,在这些人中,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运动的影响又间接影响到了苏轼的文学创作风格。
韩愈成为古文运动的领袖与他的政治背景无法分离,他身处时代矛盾的风口浪尖,斗争形势非常激烈,使得他的变革之心,改造现实的理想更加突显。但是韩愈的改革更多的是倾向于文字改革。他严格遵守儒家之道,认定“文以载道”,写文章必然是要弘扬道。他的《原道》里,“仁义”被称为“定名”,“道德”被称为“虚位”,在他看来,道跟德是一大而广的理论范畴,而真正落实的可以决定“圣人之道”的只有“仁义”。这个观点明显继承了孔孟儒家的“仁义”学说。
韩愈极致的推崇儒学的同时非常的反对佛教,这也是他“文以载道”的一个极端体现,这个“道”他只认可儒家的“道”。当时的寺院众多,建设寺院花费庞大,他认为这成为了社会的负担,于是,他把反佛斗争与文学改革相结合,认为这是一种政治社会的改革。而政治上,他却没有像革新派一样剔除旧疾,也正是如此,他的改革呈现了矛盾状态。“韩愈在‘永贞革新中的表现,突出地表现了他政治上/思想上的保守方面。他不但写了许多攻击改革派的诗文,而且那种保守的政治观点更影响到他的整个创作,限制了他的诗文的思想性和现实性。”(《唐代古文运动通论》孙昌武,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4.1)
欧阳修与韩愈的关系一直都有“以欧继韩”之说,而这一观点主要是道统观立论。“然李翱尝书此文以赠陆傪曰:“韩愈非兹世之文,古之文也。其詞与意适,则孟轲既没,亦不见其有过于斯者。”(《四库全书五百家注昌黎文集》,韩愈撰,魏仲举编,线装书局,2014.7)。赵德:“所履之道,则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孟轲扬雄所授,受服行之实也固已不杂。”(《全唐文昌黎文录序》,董诰,中华书局,1983)苏撤:“自孔子至今,千数百年,文章废而复兴,惟得二人焉。”(《欒城後集卷二十三欧阳文忠公神道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0.1)
由此可见,韩愈对欧阳修的影响很深。而在北宋太学体兴起之时,作为知贡举的欧阳修将以此种文体参加应试的学生全部逐落,也因此,太学体开始失势。欧阳修利用自己的身份打压有抬头之势的太学体,对古文的流行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欧阳修同样承认,在自己年轻时因为应试而选择创作西昆派文体。“欧阳修在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已经能够理解韩愈古文的长处,可仍然顺从科举考试的潮流,学习使用当时流行的时文(骈文)。”(《复古与创新——欧阳修散文与古文复兴》东英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8,1)这也是他在日后极力想延续推崇古文运动的一个原因。
三、韩愈欧阳修对苏轼的影响
由于韩愈在政治上的保守和文学上的改革,他将自己处于一个非常不利的地位,政治上他倾向于保守派,被改革派所打击排挤,但是在文学改革上他又得罪了保守派。这个立场与苏轼后来的处境非常相像。
苏轼同样在保守派和改革派中两难,他在政治上也同样是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倾向于保守派,但在古文运动前期的影响下,他坚持贯彻老师欧阳修的思想文化风格。不得不说这种政治立场带来的曲折经历的惊人相似必然是有原因的。
苏轼是欧阳修的学生,在文风的见解方面与老师一致,他承袭了欧阳修的“我所为文,必与道俱”的主张,而欧阳修道统的承袭又来自韩愈。苏轼虽然兼容儒家/道家/佛家的理论,但他仍以儒家思想为主。“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儒/释/道兼而有之,而以儒家思想为主。儒家的仁政爱民理想和《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观点,是他积极用世,提出一些改革主张的思想动力;而儒家‘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的中庸观点,则是他对王安石变法持保守消极态度的重要理论根源。”(《唐宋八大家》吴小林,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7,1)可以看出,苏轼与韩愈因受儒学中“中庸”的影响,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而在政治立场中表现的保守,而苏轼也同样受韩愈与欧阳修“道统”的影响,在文风上有一定承袭。
四、总结
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欧阳修都给苏轼带来了一定影响,但苏轼并没有像韩愈那样极端崇尚儒家思想,在苏轼文学创作的后期,他的佛道思想更加浓重。
苏轼在乌台诗案后,几乎终止了政治生涯最辉煌的时候,后被起用也心境不同。尽管苏轼前期的文学风格多有儒家思想,但古文运动中柳宗元将“文”与“道”分开的思想无疑给了苏轼一定启发。“柳宗元同韩愈一样,主张‘文以明道,他把‘为文与‘行道相对立地看待,他强调‘行道则要‘辅时及物。 ‘辅时就是辅助时政,‘及物就是惠及生物。柳宗元的‘文以明道有不同新的解释,他在文学上更忠实于现实。”(《唐代古文运动通论》孙昌武,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4.1)北宋时期,文以载道对“道”的要求不再那样苛刻,这样的转变,柳宗元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而苏轼非常推崇柳宗元的文章,他同样也认同柳宗元对文和道的理解。也正因如此,面对仕途上的不顺,苏轼的佛道思想越来越浓重,从而在文风上有了明显体现。
苏轼受到革新主张的影响,但已与革新运动前期一般的倡导文风复古有所不同。苏轼重道而不轻文,强调文章的社会功能,而不忽视它的文艺特性;他既推重杜甫、白居易式的有为而作、有补于世的现实主义传统,又倾心于陶潜、李白式的凭诗遣兴、任情挥洒的浪漫主义风格。古文运动发展的同时,新乐府运动也同时进行。“中唐的‘新乐府运动与‘古文运动在大致方向是一致的,前者看重感情时抒事,褒贬讽喻,后者从总的倾向更看重文与道的统一。”(《唐代古文运动通论》孙昌武,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4.1)正由于此,他摒弃了某些道学家和政治家排斥文学性的狭隘实用观,而把文艺当作独立的事业,多方面地探讨了它的特点规律和技巧,就文艺的功能论、风格论和创作论,提出了不少可贵的见解。苏轼的文艺思想既融合了古文运动文论诗论,又概括了自己的创作经验,它成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深入发展的成果,是值得我们珍视的。
参考文献:
[1]孙昌武.唐代古文运动通论[M].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4,1.
[2]孙昌武.唐代古文运动通论[M].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4,1.
[3]韩愈撰,魏仲举编.四库全书五百家注昌黎文集[M].线装书局,2014,7.
[4]东英寿.复古与创新——欧阳修散文与古文复兴[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8,1.
[5]吴小林.唐宋八大家[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7,1.
[6]孙昌武.唐代古文运动通论[M].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4,1.
[7]孙昌武唐代古文运动通论.[M].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4,1.
(作者单位:香港教育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