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合普拜木?阿卜杜热合曼
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维吾尔族作家群体中涌现出了一批女性作家,女性文学随之发展起来。她们努力进取,凭借自己的努力为维吾尔文学开拓了新篇章,也为女性获得了更高的话语权利。严格意义上,维吾尔族女性文学小说强调的是少数民族独特存在,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特色。文章以民族特色为主体,分析了维吾尔族女性文学小说的创作特点。
关键词:维吾尔族民族特色;女性文学小说;创作特点
在新疆维吾尔族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观念较为深厚,女性一直作为男性的附属物存在,女性需要温婉贤良、忠于家庭、任劳任怨,为家庭,为丈夫,为孩子付出一切,然而,女性本身卻很难因其付出而受到尊重[1]。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女性作家经历百味人生,她们的作品往往是人生写照,女性的自由、解放,爱情、婚姻、家庭,是维吾尔族女性文学小说创作的主题特色。
一、维吾尔族女性文学小说创作的队伍分类
新时期下,维吾尔族女性小说创作队伍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小说作家群体主要分布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之间,从事文学创作的女性群体多为中年女性,小说风格成熟、审美魅力较强,在新疆维吾尔族女性作家群体中起到了带头作用。代表人物如:阿依夏木·艾合买提、迪丽达尔·艾则孜等,文学内容主要反映了党群关系、家庭婚姻等社会现实问题,赢得了广大群众喜爱。第二类群体主要分布在九十年代之后,从事文学创作的群体多为青年作家,年轻、富有正义感,他们的作品多是以改革开放为背景,对现实的反映,代表作家有热孜宛古丽·玉素甫、阿勒同古丽·热介甫等[2]。但是,无论是哪类群体,女性的解放、自由、平等都是女性文学小说的主要创作特点。
二、分析维吾尔族女性文学小说创作特点
(一)阿依夏木·艾合买提作家创作特点
阿依夏木·艾合买提是维吾尔族第一批女性文学作家的代表人物,纵观其一生的创作作品,可以看出,阿依夏木是一位多面手作家,短、中、长篇小说都有涉及,并在1、2、4、5届获得了汉腾格里文学奖。在阿依夏木的小说文学作品中,由最初对哈密的民俗文化、山水风情逐渐到阿萨尔罕、布哈拉到哈萨克、俄罗斯等地的民俗风情,题材广泛,韵味浓厚。以《官儿的意愿》为例,该篇小说是阿依夏木短篇文学作品中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作者成功塑造了一位权利至上、傲气十足、官僚主义的“官儿”形象,大胆揭露了改革初期新疆的一些弊端,揭示了改革时期领导干部与群众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文章中反映了“只有干部群众之间团结一致,才能有效提高双方利益”这一主题,侧面展现了作者对民族团结的深切期
望[3]。在《28年》中,阿依夏木生动描写了盲目跟随别人到国外、最后经过一段痛苦的流浪生活后归乡的形象,形象的展现了一位离开故土,痛苦、悲伤的形象,在文章中,作者通过“热孜娅”离开祖国之后,孤苦无依、痛苦不堪的形象,为群众揭示了祖国分裂后新疆地区人民最终面临的局面,展现了作者对祖国一统的维护。
(二)新时期维吾尔族女性文学小说创作主要特点
在新时期下,新疆维吾尔族众多女性作家文学作品中总是离不开对民俗特色、现实生活的描述,引发当地群众的思考。现实主义特色,是维吾尔族女性文学小说创作的主要特色。新疆女性文学作者群体中,现实主义精神是维吾尔族女性文学作品的主要创作特色,其中,大多数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了现实问题,从而启发人们去思考社会发展中的种种不足。如:在迪丽努尔作品《两封信》中,反映了改革开放时期的成功与挫折,展现了作者对国家政策的认可与支持;在艾里拜的《这不是为了爱情》中,表现了飞速发展的时代对群众的新要求,展现了青年改变命运的探索精神,并通过青年对国家的爱戴反映了作者自身对国家的热爱;在巴哈古丽的中篇小说《代价》中,通过对真实生活的反映,揭示了维吾尔族妇女们爱情、婚姻中的欢乐与痛苦,女性作家对社会提出了解放女性,尊重女性,正视女性的期望,在作者书写该篇文学作品时,我国多数地区女性地位已经得到一定极大提高,作者书写《代价》这篇小说,其中内容必然是自身所经历或所见到的,展现了作者对女性地位提高的殷切期盼,展现了作者对祖国统一的维护。
三、总结
在新疆,平等有爱、热情好客、礼节周到是维吾尔族延续至今的民族特色,然而,当地却并未给予女性平等地位与尊重,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女性文学的迅速发展成为必然。在该种环境下成长的女性文学作家,无论女性作家的作品展现的是对社会现实的抨击,对家庭、婚姻等的体现,或者是对祖国统一的维护,在众多文学作品中,都能够隐含有女性作家对女性地位提高的期盼。
参考文献:
[1]古丽巴哈尔·买买赛地.维吾尔族女性文学小说创作的主题特色[J].小说评论,2017(5):149-152.
[2]徐梅,张海燕.当代新疆维吾尔族女性文学的女性话语透视——以小说为中心[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汉文版),2016,37(5):72-76.
[3]李艳云.女性写作中主体认同经验分析——以现代文学史中女性小说写作为研究对象[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版,2014,14(3):71-74.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喀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