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区域化课程管理下的实践与思考

2018-03-19 17:00陈苇宜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区域化时事形势

陈苇宜

一、 中职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展的困境

自2011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文《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意见》始,形势与政策教育成为中职德育课的一门选修课,以《时事报告》(职教版)作为指定辅助教材,且要求每学期教学时间不得少于8学时。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选修课,在绝大多数中职学校中实施起来非常困难。

(一) 从教师层面来看,无大纲、不专业、无课时

形势与政策课是根据社会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而实施教学的一门课程,所以国家只给了教学目标的指导意见,而没有具体的大纲。教师要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编写。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师一般由德育课教师或班主任担任,没有专职人员。这些教师有自己的德育、教学任务,而形势与政策课程要求的专业知识广且深,如讲“贫富差距”内容,要讲到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马太效应等经济学概念,讲到“海洋安全”会涉及到与周边国家的历史知识、海洋资源的地理知识、我国军事力量等。这些内容涉猎广泛又专业,需要深入地收集资料、重新学习。兼职教师在繁重的工作中是无暇顾及的。

每一学期的每门课都有自己的教学计划,没有多余的课时。如果说占用每周2节的德育课,就有一个月不上课,进度完全赶不上;占用班会课,要达到8学时,那更是无法达到。因此,课时难以保证。

(二) 从内容层面来看,动态变化,需不断更新

形势与政策讲的就是国家的政策与社会的形势发展,必然是不断在更新变化的。如讲“台海局势”必定随当前的台湾政局变化而变化,讲“就业”就要以国家的新政策为指引,并不断更新统计数据。虽然国家指定《时事报告》(职教版)作为辅助教材,但每学期一本,时政新闻滞后半年,一些新近发生的内容需教师进行跟进,自行补充。

(三) 从学生层面来看,难以进行学习评价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对国内外发生各种事件的分析,引导学生全面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把人生目标和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并促进学生养成关心时事的学习习惯。但作为一门课程,形势与政策课只有8个学时,只能完成认知目标,碎片化的知识,难以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习惯,而且不用考试,学生学了多少,学得怎样完全无从知晓。

二、在区域化课程管理下的实践

为解决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困境,由中山市教研室牵头,对该课程进行区域化课程管理,即打破各中职学校间的界限,整合各中职学校师资资源、课程资源,制定区域化的课程计划、课程表、补充教材内容、编写教案,为各中职学校提供菜单式的选课表,对师生进行课程评价等课程区域化的管理。

在区域化课程管理下,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打开了新局面。

(一) 引进来:菜单式选课,请课入校

市教研室集中了全中山市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骨干及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有热情的教师共16名,组成形势与政策课程讲师团。各位讲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确定专题,最后这些专题分归为三个组别:双边(多边)关系专题组、国内民生问题组、社会热点组。课程每学期以讲座形式呈现,排列成菜单供各中职学校选课。每次讲座时间为90分钟,计2学时。有专职的讲师负责一至两门专题,能够集中精力将专题钻研透彻。他们在备课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而且随时关注该专题最新的相关形势与政策变化,及时更新,保证了专题的专业性和新鲜度。这解决了学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难题,让课程开展成为可能。

我校连续两年每学期引进两位外校的讲师来校讲座,加上本校的两位讲师的讲座,保证了国家每学期形式与政策教育8学时的要求。每次讲座分年级分專业组织学生前往听讲,累计至今已近2000人次接受教育,对于1600在校生的我校来说,覆盖率超过100%。已经选取的专题有与学生未来职业息息相关的“就业与维权”“个人收入与国家分配”“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也有生活的热点“抵制网络谣言”“对家暴说不”,还有国际视角“中俄关系”“中日关系”“国际反恐”……内容丰富多彩又专业。这种菜单选课的方式解决了我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难题、课时难题,深受学校的欢迎。

(二) 走出去:针对性备课,送课交流

区域化课程管理为各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创造了交流的机会,让本校教师也可以到外校授课,接触外校学生,了解其他学校的教育特色。但同时也是一个挑战,因为这不同于平时课堂的授课。首先从形式上说,它是面对多个班级的讲座,讲授多,互动少;再次从内容上看,时政性强,趣味性少;最后从时间上来说,讲座用时90分钟,时间长,没有下课休息时间,要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有难度。因此,每位讲师们都非常重视备课,深入研究专题,收集资料,更新资料,撰写教案、制作课件,并每年集中进行集体备课,对内容反复推敲,将课程精雕细琢,力求表现得更准确,更具吸引力。

下面以笔者所负责的“个人收入与国家分配”专题为例,介绍几点做法。

1.交替采用多种方式,吸引学生。

一场讲座的时间长,要如何吸引学生坐下来听进去是重点。多种多样的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要发挥老师的个人魅力,如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其次,讲座的课件中文字少,新闻图片多,漫画多,在当今的读图时代更有助于学生的接受;再次,创造和学生互动的环节,如邀请学生上台做游戏、现场采访学生,变换教学形式,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2.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

讲座是以讲授为主的宣讲形式,如果都在讲大而空的话必让人反感,所以大量的事实列举、数据的展示是理论讲解的基础。讲座介绍了我国近十年的基尼系数、各省基尼系数、全球基尼系数等数据,还有很多的新闻时事如全国经济普查、十三五规划、山西黑砖窑事件等。这些资料的展示让理论更有说服力。

3.把握理论难度,深入浅出。

讲理论是比较枯燥的,如讲座中涉及到的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市场经济等经济学概念,对中职生来讲难度较大,需要老师将理论再深入浅出一些,多用比喻,多做分析,以淡化课堂的沉闷度。从讲座对象的要求来讲,高中二年级的同学更适合参加本次讲座,因为通过《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必修课,他们具有一定的基础,更容易理解。

中职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区域化课程管理下的实践与思考

(三)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讲座的开展是形势与政策课的主渠道,但时间很短,而且是一种被动接受的方式,要培养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的兴趣,养成关心时事的学习习惯,还可以借助各种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主动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中职生时事竞赛

我市每年固定开展的市中职学生时事竞赛,到如今已经是第六届。学生参与时事竞赛可以促进他们主动地去了解新闻时事,从而产生兴趣,不管竞赛的成绩如何,在备赛的过程中,学生看新闻的习惯已经悄然养成。

2.中职生时政漫画比赛及展出

去年,我市组织了第一届时政漫画比赛,各中职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将时事新闻用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既体现了学生对时事的关注度,又形式活泼,具有观赏性又有教育意义。最后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在十所中职学校巡回展出,让同学们一起围观,扩大了影响,起到非常好的宣传作用。

3.课前时事开讲

每节德育必修课课前,安排一到两位学生轮流上台讲这两天他们所关注的新闻,可以拿着报纸朗读,也可以自由讲解,结束时教师做小总结,耗时五分钟,名曰时事开讲。此举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督促学生关心了解新闻大事。用时不长,但日积月累,知识量颇丰。

4.广播新闻

学校广播站是学校宣传主阵地之一。每周三是我校“时事新闻”栏目时间,一周的国际国内大事都可以通過小喇叭在班级里收听。这种广泛的宣传营造出了轻松又浓厚的学习氛围。

三、反思

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研究大多在高校进行,而在中职的研究不多,能整合资源进行区域化管理的更少。该实践对中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育模式进行了探索,走出了一条新路,激发了学生学习时事的热情,带动了任课教师对形势与政策的研究,解决了各中职学校贯彻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难题,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但要让形势与政策教育在中职学校生根,发芽,还需坚持和努力。首先,需要构建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自上而下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确保形势与政策教育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其次,专题的更新与开发。形势与政策动态变化的特点要求教育者不断更新,紧跟形势的发展,并且继续开拓,开发出新的专题丰富教学的资源,为学校、师生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本文为中山市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基于中职形势与政策课程特点实施区域化课程管理的探究”(C14113)阶段性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朱守锂

猜你喜欢
区域化时事形势
时事绘
云南省水利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区域化研究
人民币区域化背景下的人民币可兑换策略研究
网约车(双语加油站●时事新语)
武昌
“新”时事类作文素材 点给你看
时事出版社等提供884种可供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