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非 邓自发
摘 要:导论课程对于高校大学生加深对专业的了解、提升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海洋药物导论”为例,通过分析该课程开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师资配置、教学模式、授课内容、考核方式四个方面探讨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以期为优化高校导论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导论课程;高校;海洋药物导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2-0033-02
高校导论课程是在开展具体专业课程教学前,介绍专业发展历史与趋势、体系组成与结构、研究方法与手段、社会功能与意义等的引导性课程[1]。初入大学的学生往往对所学专业感到困惑和迷茫,甚至存在误解。设置导论课程的意义在于通过适宜的“引”和“导”,帮助学生系统了解所在专业的培养目标、内容、方法;通过由浅入深的课程设置帮助学生寻找专业兴趣点,进而建立专业认同感。此外,经过导论课程的“热身”学习,学生将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与教学特征产生初步认知,从而以积极自信的心态迎接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鉴于导论课程在加深学生专业认知度以及提升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该类课程已受到各大高校的广泛重视。不过,目前我国高校导论课程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如何更好地推动导论课程建设还须要借助大量的教學改革实践加以探讨。
一、“海洋药物导论”课程教学现状
作为南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海洋技术专业的导论课程(必修),“海洋药物导论”设置在第三学期,是学生接触的首门专业课程,为“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学”、“药物分析”、“海洋药物化学”等课程的先导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教材选用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张文主编的《海洋药物导论》(第二版)。课程主要介绍海洋药物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海洋药用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开发、海洋药物研究方法与技术以及九类海洋生物活性成分等。教学目标除增进学生专业认知和专业兴趣外,还旨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然而,由于此前仅安排一位青年教师独自担任该课程教学,并且教学方法以传统讲授式教学为主,没能较好实现预期教学目标。比如,在开展海洋药物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教学时,由于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青年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存在一定难度,导致学生易于对讲授内容产生厌倦情绪。在开展海洋药物研究方法与技术教学时,由于缺乏配套的实验和实践教学,导致学生缺少对相关研究手段的直观认知和深度理解。在开展海洋生物活性成分教学时,未能激励学生充分运用已讲授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导致学生无法消化吸收重要知识点。此外,该课程考核形式较单一,以终结性考核为主,考核内容偏重考查单一知识点,且多为死记硬背的题型,导致考核很难真实反映教学效果。鉴于上述问题,对该课程进行深入而全方位的教学探索和改革非常必要。
二、“海洋药物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为解决上述问题,达到“海洋药物导论”课程预期教学目标,我们从师资配置、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四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初步的教学改革实践。
(一)优化师资配置
导论课程具有内容涉及面广、知识点分散、理论性较强等特点,需要教师对课程内容有全面而系统的理解和把握。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本课程依据教研室教师专长,采取多人轮流授课的方式。如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和海洋药物研究方法与技术两部分内容分别由具有相关研究背景,担任后续“海洋药用生物资源学”与“药物分析”课程教学的任课教师承担。此外,海洋药物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是本课程的关键部分,其教学质量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该课程后续内容的学习意愿,该部分内容采取邀请国内权威专家,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系统梳理海洋药物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与最新研究动态。为避免多位教师轮流上课引起的章节衔接不畅问题,我们定期组织教研室教学讨论活动,商讨如何从课程全局开展课程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构建海洋药物知识体系。相比于此前仅安排一位教师授课,多位教师轮流授课有利于各取所长,充分利用教师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专业知识。
(二)拓展课程内容
海洋药物研究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必须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主动接触海洋药物相关研究热点与最新进展。例如,在课程导入部分,针对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一热点话题,播放20分钟青蒿素研究的专题视频资料,同时设置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关键、如何开发利用药用生物资源与新药研发所经历的过程等讨论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集中注意力看视频。视频播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弥补实践环节短缺的问题,让学生对药物研发过程中涉及的关键方法或技术产生直观认识。在讲授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章节前,要求学生以“海洋放线菌”和“活性成分”为关键词检索专业文献数据库,重点阅读当年发表的最新文章,并撰写阅读心得,用于课堂讨论海洋微生物的分布、主要代谢产物、活性以及成为研究热点的原因。通过课外文献阅读,让学生了解国内外著名研究学者与机构在海洋药物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拓展专业知识面。
(三)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传统的“传授—接受”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无法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也不利于教师获取学生反馈的教学效果信息,难以充分实现教学目标[2]。有必要创新教学模式,采用互动式和研究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协作性和探索性学习。
对分课堂[3]和问题导向教学[4]是互动式和研究型教学方法的典型代表。通过两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尝试对本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根据教材中的章节内容安排,将教材分成三大部分进行讲授,第一部分包括绪论、海洋药物研究的一般方法与关键技术、海洋生物资源;第二部分涉及九类海洋生物活性成分,包括烃类、甾体、萜类、大环内酯类、生物碱、聚醚、皂苷、肽类、多糖;第三部分为海洋药物研究实例。第一部分内容专业性较强,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第二部分主要是第一部分知识点在海洋药物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本部分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法,每类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先由教师讲授重点,然后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教材、查资料,并自选重点准备10—15分钟PPT材料进行课堂呈现,采取教师讲授与学生课堂呈现相结合的方式。第三部分借鉴问题导向教学法,通过设置多个海洋药物热点研究课题,如江苏低值贝类多糖提取、滩涂盐生植物黄酮提取等,让学生从中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资料,整理成报告并制作PPT材料,综合运用已学基础知识阐述所选课题的研究思路,采取学生课堂呈现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第二、三部分均以小组为单位,由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并轮流在课堂上进行课堂呈现。通过上述教学模式创新,使得多数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思考、资料查阅、课堂讨论与课堂呈现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
(四)变革考核方式
为杜绝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而忽略平时課程学习的现象,该课程引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弹性评价机制。提高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占比,并采取包括课堂考勤、课后作业、读书笔记完成情况、课堂讨论参与情况以及课堂呈现汇报质量在内的多元化考核方式进行平时成绩考查。期末考核采取闭卷考试方式,试卷客观题以单项选择题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对分散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主观题以开放式问答题与应用题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对重要海洋药物研究方法与手段的理解与运用。客观题全部发布在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题库(比例为1:5),便于学生平时练习,加强对分散知识点的掌握。在试卷分值设定上,适当提高客观题分值比例。考核方式变革激发了学生平时的学习热情,不再仅仅关注终结性考试。
三、学生反馈意见与建议
为了解学生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意见与建议,我们在课程结束后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8份,回收有效问卷占比95.6%。在65份有效问卷中,对于文献阅读与讨论,有86.2%的学生(56人)赞同或比较赞同;对于对分课堂教学,有90.8%(59人)的学生赞同或比较赞同;对于视频播放教学,有92.3%的学生(60人)的学生赞同或比较赞同;对于问题导向教学,有95.4%(62人)的学生赞同或比较赞同;对于考核方式变革,100%(65人)的学生赞同或比较赞同。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文献阅读与讨论环节的赞同率较低,该方式在研究生教学中更为常用[5],本科生阅读专业文献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学生提出的建议包括:文献阅读存在一定难度,建议由教师挑选适宜的中文文献,以综述类文献为主;视频教学过程中,每段视频不宜过长,建议围绕一个主题,以时长10—15分钟为宜,便于讨论;小组成员课后分工合作较难,建议采取有效措施激励团队合作,提高课堂呈现质量;建议设置更多的海洋药物研发案例,或者由学生自选课题,加强问题导向教学。上述建议对于继续深化“海洋药物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范春萍.工程导论课课程建设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
究,2014,(2).
[2]张燕,张瑞瑾,蔡恒江等.海洋资源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
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34).
[3]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
旦教育论坛,2014,(5).
[4]张存,张伟,郝强等.《生物技术概论》本科教学的实践与
探索[J].生物技术通讯,2015,(2).
[5]王保文,张小桃,王为术.理工科研究生英文文献阅读实
践的设计与实施[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