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旅游社区恢复力知识图谱分析

2018-03-19 15:02邢丽红余伶莲王琳琳
关键词:恢复力领域文献

邢丽红, 卢 松, 余伶莲, 王琳琳

(1.安徽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2.上海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上海 200234)

一、引言

社区恢复力是指社区在经受外界环境扰动时仍然能够保持正常的运作机能,不断吸引资源集聚,应对挑战和变化的能力[1]。当前,旅游作为一种重大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旅游业摆在了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早在2009年,我国在《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就已明确提出将旅游业打造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并且对于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的社区,旅游开发是提升社区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社区对旅游产生的依赖性日益增大[2]。然而旅游业属于一种敏感性产业,其发展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得一些资源丰富的旅游地面临着许多发展困难,即旅游目的地的发展随时可能会受到一系列危机事件或自然灾害的影响[3]。旅游业发展和社区管理需要新的策略与方法来应对纷繁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在这一情形下,社区恢复力成为旅游地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和适应变化的新理念[4]。2016年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IGU)的主题为“构建我们的和谐世界”,希望能够带动更多的学术领域关注建设和谐世界,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恢复力作为研究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指标,被理解为社会生态系统具有美好未来的可能性[5]437。

目前,旅游社区恢复力研究已经引起了相关学者的重视和关注[6-8]。由于传统的文献搜索与阅读效率较低,同时很难精确搜索相关热点文献,有必要利用现代文献分析软件,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某一学科的研究动态与研究热点,利用知识图谱进行相关领域研究综述正成为掌握和追踪研究热点的有效手段[9-12]。本研究拟借助CiteSpace软件,梳理总结该领域的相关文献,探讨旅游社区恢复力研究发展的现状、趋势与特点。

二、文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文献来源

本文分析的文献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收录的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包含SCI-EXPANDED、SSCI、A & HCI三大引文数据库,时间范围是1993年至今),基本可以涵盖本研究文献发表的主流学术期刊。本文国内外文献分析的下载时间是2017年4月20日,其中以“社区恢复力(community resilience)”和“旅游(tourism)”两个字段在Web of Science 进行主题搜索,且关键词的翻译已在相关文献得到验证,文献类别定为“article”,时间为“All Year”,共搜索出文献112篇,时间跨度为2001— 2017年。这些文献共引用了6 068 篇参考文献,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另外,中文文献的获取以“恢复力”并含“旅游”为字段在中国知网进行全文不限年份搜索,共出现文献40篇,选择与旅游地理类相关期刊下载文献6篇,时间跨度为2011—2016年,其中共引文献为23篇。CiteSpace是通过对参考文献进行数据分析,以此获得该领域的知识图谱,尽管直接文献数量有限,但参考文献的数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支撑本研究。

(二)研究方法

知识图谱是指通过搜集数据、分析信息、科学计量和绘制图形等一系列方法来可视化地展示某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知识导航的作用[13]。本研究采用美国德雷克塞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陈超美教授于2004年开发的科学文献分析工具CiteSpace,对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文献的共被引知识图谱、引文聚类、文献地理分布、引文期刊、引文作者,以及对引文热点关键词进行分析,识别近年来本研究的发展趋势。其中共被引分析是指当某一篇文章被两篇文献共同引用时,则这两篇文献形成共被引关系[14]。CiteSpace中年轮环的颜色代表相应的引文时间,存在紫色外圈的年轮环节点往往与其他节点之间存在广泛联系[15],年轮环厚度则是代表着在相应的时间段内该文献的引用频次。并且年轮环之间存在共被引关系用连线表示,连线的粗细表示年轮环节点之间关系的强弱[10]。本文主要包括发展历程分析、共引文献知识图谱聚类分析、文献来源的热点期刊分析、文献高被引用作者分析、文献来源地的地理分布知识图谱分析和热点关键词知识图谱分析。

三、研究过程及主要内容

(一)社区恢复力研究历程分析

通过CiteSpace对参考文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20世纪70年代之前并没有形成较大的引文年轮环,尚处于发展的萌芽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引文年轮环出现的频次逐渐增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尤以1973年Holling的论文《生态系统的恢复力与稳定性》为代表,将恢复力理论引入社会生态系统研究中,并且认为恢复力与稳定性两种观点会对生态系统的资源管理产生很大的不同[16],对后期的研究有一定的影响力。1992年6月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后,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度不断上升。与此相差一年,Hands于1993年提出在加勒比海沿岸卡维塔礁,由于人类活动导致抑制了珊瑚的生长,需要介入管理的手段来恢复珊瑚的生长环境。但此阶段对社区恢复力的研究处在探索发展期,并没有形成持续较大的引文半径[17]。

进入21世纪初期,专家学者对该领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引文年轮环的数量愈加增多,其间的关联度随着加深,引文年轮环主要集中在2005年左右,此阶段为旅游社区恢复力研究的热点发展阶段。Adger于2000年在《社会与生态恢复力:两者的关系》一文中将恢复力的概念正式引入社会科学领域内,并且开始着重于对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尤其是社区恢复力方面的研究[18]。Gallopin于2006年在《脆弱性、恢复力和适应能力的关系》一文中提出,用系统论的观点来阐述脆弱性、恢复力和适应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建议将社会生态系统的一般运用理论发展成为全球变化的重要议题[19]。此后,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20-24],引文年轮环的半径在此期间达到较大值。虽然专家学者们对旅游社区恢复力在不断的研究中,但近5年并没有形成较大的引文年轮环,仅以Ruiz-Ballesteros对社会生态恢复力的研究[25]、Biggs 和 Hall等对旅游社区灾害恢复力的研究[26-27]、Schwarz对所罗门群岛脆弱性的恢复研究等为代表[28]。

(二)社区恢复力研究内容分析

通过CiteSpace自动聚类功能,将共同引用的文献进行聚类,形成对某一研究对象的共现现象[29]。基于旅游社区恢复力的参考文献可划分为三类(根据文献的梳理发现,聚类1与聚类4的内容相当,聚类3与聚类5的内容相当),其中各个聚类之间的节点起到了连接不同学科的作用。

1.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相关研究

聚类1 与聚类4处于边缘位置,虽不是核心位置,但包含了较多高被引的热点文献。通过聚类分析,这类研究多为对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相关文献,如Folke在2005年提出对社会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在2006年《恢复力:社会生态系统感知分析的兴起》一文中提到恢复力已经被越来越多地用作理解社会生态系统动态特征的方法,他认为恢复力方法强调非线性动力学、阈值、不确定性和突变,在快速发展的社会,恢复力适应研究社会生态系统的时空变化[30-31]。Walker根据对湖泊以及湿地的研究,发现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恢复有着异曲同工之处[32]。

2.旅游社区灾害恢复力相关研究

聚类2 的热点文献分布较散,与其他文献的连接度较低,通过聚类分析,这一类主要研究旅游社区灾害以及灾害恢复。Adger和Hughes等对海岸灾害研究发现,不断从灾害中学习、总结经验,保持社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可以有效恢复灾害带来的损失[33]1039。Calgaro研究泰国Khao Lak(拉克山)旅游社区的灾害恢复时发现,社会治理和环境是影响恢复力的重要因素,但同时政府的支持是关键性因素[34]。另外,Hall在2010年对旅游风险包括自然灾害以及流行性传染疾病等进行研究,认为危机事件的增多会加剧旅游业的脆弱性,从而对旅游社区带来消极的影响[27]。

3.旅游社区恢复力测度相关研究

聚类3和聚类5有融合之处,即热点文献之间的联系较密切,通过聚类分析,这一类主要研究旅游社区恢复力的治理。Strickland-Munro等用恢复力的视角探讨了旅游对当地社区的影响,并指出传统评估旅游社区恢复力的方法往往选择的指标不精确,会导致评估结果不准确。根据这一情况,他们提出了新的研究框架,即先识别旅游系统的影响因素,再分析旅游系统中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及其所含属性,最后判断系统的发展状态和潜在阈值[35]。Walker和Salt则是选择恢复力指数作为研究因变量,而将生态多样性、经济多样性和社会资本作为自变量进行测度[36]。Holladay明确指出恢复力包括社会恢复力、治理恢复力、经济恢复力和生态恢复力等四个因子[37]。

(三)文献来源的热点期刊分析

本文采用间接期刊文献分析,最早收录该领域的期刊为Science,该期刊是美国科学促进会出版的一份学术期刊,为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据统计,发表的论文中60%是有关生命科学,且对于社区恢复力研究较多集中在自然生态领域。作为引用频次最高的期刊EcologyandSociety与GlobalEnvironmentChange-humanandPoliceDimensions,其研究领域多为生物科学与生态学,这与前期专家学者们对于社区恢复力的研究集中领域较一致。从引用频次看,排名前十的期刊为:EcologyandSociety、GlobalEnvironmentChange-humanandPoliceDimensions、TourismManagement、Science、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AnnalsofTourismResearch、Nature、EnvironmentalManagement、Ambio。

(四)文献高被引用作者分析

一个领域的不断发展与其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不断致力研究分不开。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旅游社区恢复力相关研究者进行共被引分析,其中Adger、Folke、Walker、Holling以及Berkes的被引用频次不分伯仲,被视为这个领域中的主力军,并且相互之间存在合作发文的情况。2002年,Folke与Holling、Walker合作写作《恢复力和可持续发展:在转型世界中建立适应能力》,认为恢复力是一种能够应对且能够缓冲外界变化或是冲击对它带来的影响,并且可以在这种变化中学习知识和求得发展的能力,Folke等人将恢复力视作一种在纷纭复杂、急速变化的世界中能否真正懂得如何维持和提高适应能力的参照标准来使用[5]439。2005年Adger与Folke合作发文《沿海地区自然灾害的恢复力研究》,认为应对自然灾害需要多层次的治理体系,通过增加社区内不同类型的抵御力来提高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和恢复的能力[33]1037-1038。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恢复力的共同发文探讨不断推动着该领域的发展。

(五)文献来源地的地理分布

在旅游社区恢复力研究领域,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研究实力不尽相同。澳大利亚相关研究机构发文总量位居首位,为30篇,占旅游社区恢复力研究领域全部文献的26.8%;美国以25篇发文总量紧随其后,占比22.3%;英国排名第三,发文量为12篇。我国在此研究领域涉猎较少,排名第九,发文量仅有3篇。这可能是由于我国旅游业开发的时间较国外晚,对该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38]87。

研究发现,澳大利亚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节点之间的连线较多,即表示与外界交流较深,这与澳大利亚早期就已把旅游产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从而对旅游方面的研究更为注重,其充实的旅游社区恢复力研究经费有很大关系[39]。值得一提的是在亚洲地区,日本对于旅游社区恢复力的研究交流比其他国家和地区更为频繁,其节点之间的连线较为密集,可能在于日本早期在第二届世界减灾大会后实行了《兵库行动框架》,即建立有效的灾害管理与恢复机制。而我国对于该领域的研究交流较少,究其原因可能在于中国旅游业发展时间相对较迟,对此领域的研究涉猎不深。

(六)旅游社区恢复力热点关键词分析

1.国外热点关键词图谱分析

关键词是文献作者对其内容主旨的精炼,汇聚了整篇文章的核心。通过相关阈值的设定,识别每一年份的热点关键词,以此代表分析该年度研究的方向。在所研究的18个年份中(2000—2017年),CiteSpace关键词共现图谱中出现379个关键词,出现个数最多的年份是2002年。在379个热点关键词中,排序相对靠前的关键词有resilience(恢复力)、tourism(旅游)、management(管理)、vulnerability(脆弱性)、conservation(保护)、sustainability(可持续)、 community(社区)、social-ecological systems(社会生态系统)、climate-change(气候变化)、impacts(影响)、framework(框架)等词。

对热点关键词的分析,可以发现国外对旅游社区恢复力的研究存在以下特点和趋势:第一,对恢复力、旅游、管理的关注,表明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业的发展在带来强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存在着较为消极的影响;第二,对可持续、组织、结构等的关注,表明人们对该领域的研究在组织和结构上不断深入,同时政府的行政力量在逐渐渗入,保护地区可持续发展;第三,对社会—生态系统、社区、脆弱性的关注,表明人们对社区恢复力的研究视角从生态恢复转向了社会领域;第四,对保护区的关注,表明研究领域更加集中传统的资源区,这是未来领域社区恢复力的研究热点。

2.国内热点关键词图谱分析

国内对于社区恢复力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38]86,我国在旅游社区恢复力领域的研究热点与方向排序靠前的关键词有恢复力、自然灾害、脆弱性、社会生态系统等。国内学者对于社区恢复力的研究视角基本与国际接轨,且于2006年后对恢复力研究较多,但研究方向多集中于自然生态领域[40-45],对人文社区领域涉及较少。

陈娅玲和杨新军等对秦岭山区研究时提出,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系统所拥有的诸如基础设施、接待能力、潜在游客、景点数量等“状态空间”即可直观地理解为系统的恢复力,并且强调系统在遭受干扰后恢复到维持其基本功能和结构的能力是可持续性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46]。郭永锐等人也表示随着人与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矛盾的日益加深,恢复力逐渐成为一种新理念和新范式,不断推动着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且通过分析提炼旅游社区恢复力的影响因素,建立了恢复力的研究框架,以此作为揭示各因素的综合作用机理,来研究不同区域间的恢复力差异特点和时间演化特征,且于2015年分别就社区恢复力与旅游社区恢复力进行了文献综述,梳理了该领域的研究概况[3,47]。 王群以千岛湖自然风景区为例,通过研究其社会生态系统的恢复力测度,辨别分析了影响恢复力的主要因子,认为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和系统抗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共同组成系统恢复力的测度因子,其中系统可以通过内外部的演替与干扰所引发的脆弱性因子来衡量系统的不稳定性,对于系统抗性的衡量则主要是通过系统应对以及适应能力因子,而测度因子的正(负)向、线(非线)性、快(慢)速等之分,直接干扰并影响着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的功能产生,并且通过集对分析,对这一复杂系统的恢复力进行历时定量测度,最终揭示了恢复力的影响因素和机理[48]。

四、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20世纪90年代,尤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后,人们开始不断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恢复力作为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视角也备受关注,其研究内容不断深入,涌现了大量的相关文献。本研究利用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从该领域的研究历程与内容、高被引用期刊与作者、文献来源地以及热点关键词等绘制了旅游社区恢复力知识图谱。综上所述,旅游社区恢复力的基本发展情况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对于旅游社区恢复力的研究按照发文时间大致可以划分为萌芽阶段、起步探索阶段与发展阶段,且研究时间节点比较靠后。大多数研究成果出现于2000年后,尤以Adger 的《社会与生态恢复力:两者的关系》一文最为重要,它将恢复力的研究从生态领域转向了社会科学领域,开始着重于对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尤其是社区恢复力方面的研究。

第二,学者们对于旅游社区恢复力的关注较多集中于自然生态领域,尤其近年来对自然灾害社区的关注度较高,研究方向与实际的结合度较高,研究灾害恢复力的文献随之增多。而对于人文型社区的关注度和研究相对较少,表明在未来研究中可以就该类型社区展开相应的恢复力分析。

第三,在旅游社区恢复力的研究上,高频引用期刊EcologyandSociety与GlobalEnvironmentChange-humanandPoliceDimensions汇集了较多该领域的研究,诸如Adger、Folke、Walker、Holling等在此方面研究较多的专家学者都曾在类似的期刊发表相关文章。

第四,国外对旅游社区恢复力的研究较深入。因其旅游开发较我国早,且对于旅游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研究也较早,特别是澳大利亚和美国位居前列,而我国对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深度不足,文献数量相对缺乏,但是国内学者对旅游社区恢复力的研究视角与方向基本能够保持与国际接轨。

(二)讨论

旅游社区恢复力作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国外对此方面的研究已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但对于各种理论的局限性以及针对性未能明确指出,即对于旅游地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对应的恢复力数据的采集、研究方法与测度是否存在不同之处,以及采用何种方法最能反映各个阶段下旅游社区的恢复力,对此方面的研究还应加强。对于旅游地而言,社区是景区旅游发展影响的主要依托和承担者,且目前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大多将研究角度聚焦于自然型社区,就区别自然型社区与人文型社区恢复力上,其分析思路可能会不同,这将是今后的研究重点。对于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文化程度是否会影响旅游社区的恢复力,即影响社区恢复力的因素是否会在不同的情境而有所不同,这一点未深入分析,且研究成果大多基于对社区恢复力影响因素的探讨以及分析框架的建立,较少有学者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同时,本研究由于数据库的有限,资料获取不尽全面,搜集的文献资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对数据库中的热点文献未能逐一分析。

参考文献:

[1] PATON D,JOHNSTON D.Disasters and communities:vulnerability,resilience and preparedness[J].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2001,10(4):270-277.

[2] 卢松.历史文化村镇旅游发展中的社区关注[J].小城镇建设,2010(10):80-87.

[3] 郭永锐,张捷,张玉玲.旅游社区恢复力研究:源起、现状与展望[J].旅游学刊,2015(5):85-96.

[4] LUTHE T,WYSS R.Assessing and planning resilience in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14,44(13):161-163.

[5] FOLKE C,CARPENTER S,ELMQVIST T,et al.Resilie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uilding adaptive capacity in a world of transformation[J].Ambio,2002,31(5):437-440.

[6] ALANl A L,何景明,高彬.尺度、变化和恢复力:社区旅游规划的视角[J].资源科学,2016(9):1635-1642.

[7] 王群,陆林,杨兴柱.国外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进展与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2014(5):894-908.

[8] 杨新军,石育中,王子侨.道路建设对秦岭山区社会-生态系统的影响:一个社区恢复力的视角[J].地理学报,2015(8):1313-1326.

[9] 张业臣,卢松,杨仲元,等.基于Web of Science 的旅游移民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181-188.

[10] 廉同辉,余菜花,宗乾进,等.基于CSSCI的2000-2010年旅游学科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旅游学刊,2013(3):114-119.

[11] 洪学婷,张宏梅.国外环境责任行为研究进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地理科学进展,2016(12):1459-1471.

[12] 毕学成,苏勤.生态经济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基于CiteSpaceⅢ的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4-81.

[13] SHIFFRIN R M,BRNER K.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 [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2004,101(1):5183-5185.

[14] SMALL H.Co-citation in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a new measu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document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73,24(4):265-269.

[15] 辛伟,雷二庆,常晓,等.知识图谱在军事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基于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Citespace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4(2):334-347.

[16] HOLLING C S.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J].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1973,7(4):1-23.

[17] HANDS M R,FRENCE J R,ONEILL A.Reef stress at cahuita point,costa-rica-anthropogenically enhanced sediment influx or natural geomorphic change[J].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1993,9(1):11-25.

[18] ADGER W N.Social and ecological resilience:are they related?[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2000,24(3):347-364.

[19] GALLOPIN G C.Linkages between vulnerability,resilience,and adaptive capacity[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6(16):293-303.

[20] RITCHIE B W.Chaos, crises and disasters: a strategic approach to crisis management in the tourism industry[J].Tourism management,2004,25(6):669-683.

[21] MEHEUX K,PARKER E.Tourist sector perceptions of natural hazards in Vanuatu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a 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J].Tourism management,2006,27(1):69-85.

[22] BENNETT N,LEMELIN R H,KOSTER S,et al.A capital assets framework for appraising and building capacity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in aboriginal protected area gateway communities[J].Tourism management,2012,33(4):752-766.

[23] HAMZAH A,HAMPTON M P.Resilience and non-linear change in island tourism[J].Tourism geographies,2013,15(1):43-67.

[24] SMIT B,WANDEL J.Adaptation,adaptive capacity and vulnerability[J].Global environment change-human and police dimensions,2006,16(3):282-292.

[25] RUIZ-BALLESTEROS E.Social-ecological resilience and community-based tourism an approach from Agua Blanca, Ecuador[J].Tourism management,2011,32(3):655-666.

[26] BIGGS D,HALL C M,STOECJL N.The resilience of formal and informal tourism enterprises to disasters:reef tourism in Phuket,Thailand[J].Journal of sustain tourism,2012,20(5):645-665.

[27] HALL C M.Crisis events in tourism: subjects of crisis in tourism[J].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2010,13(5):401-417.

[28] SCHWARZ A M,BENE C,BENNETT G,et al.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 of remote rural communities to shocks and global changes:empirical analysis from Solomon Islands[J].Global environment change-human and police dimensions,2011,12(3):1128-1140.

[29] 陈超美,陈悦,侯建华.CiteSpaceII:科学文献中新趋势与新动态的识别与可视化[J].情报学报,2009(3):401-421.

[30] FOLKE C,HAHN T,OLSSON P,et al.Adaptive governance of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J].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2005,30:441-473.

[31] FOLKE C.Resilience:the emergence of a perspective for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analyses[J].Global environment change-human and police dimensions,2006,16(3):253-267.

[32] WALKER B,HOLLING C S,CARPENTER S R,et al.Resilience, adaptability and transformability in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J].Ecology and society,2004,9(2):3438-3447.

[33] ADGER W N,HUGHUS T P,Folke C,et al.Social-ecological resilience to coastal disasters[J].Science,2005,305(5737):1036-1039.

[34] CALGARO E,LIOYD K.Sun,sea,sand and tsunami:examining disaster vulnerability in the tourism community of Khao Lak,Thailand[J].Singapore journal of tropical geography,2008,29(3):288-306.

[35] STRICKLAND-MUNRO J K,ALLISON H E,MOOR S A.Using resilience concept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s of protected area tourism on communiti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10,37(2):499-519.

[36] WALKER B,SALT D.Resilience thinking:sustaining ecosystems and people in a changing word[M].London:Island Press,2006.

[37] HOLLADAY P.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assessing the resilience and sustainability of community base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Commonwealth of Dominica[D].Clemson:Clemson University,2011.

[38] 沈苏彦.国外弹性思维下旅游研究领域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旅游论坛,2013(2):84-87.

[39] 李成,赵军.基于Web of Science的旅游管理研究信息可视化分析[J].旅游学刊,2014(4):104-113.

[40] 战金艳,闫海明,邓祥征,等.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以江西省莲花县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2(8):1304-1315.

[41] 王俊,张向龙,杨新军,等.半干旱区社会-生态系统未来情景分析:以甘肃省榆中县北部山区为例[J].生态学杂志,2009(6):1143-1148.

[42] 陈娅玲,杨新军.旅游社会:生态系统及其恢复力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11):205-211.

[43] 张向龙,杨新军,王俊,等.基于恢复力定量测度的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循环研究:以榆中县北部山区为例[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952-956.

[44] 王群,陆林,杨兴柱.旅游地社会-生态子系统恢复力比较分析:以浙江省淳安县为例 [J].旅游学刊,2016(2):116-126.

[45] 王小伟.基于定量分析的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102-108.

[46] 陈娅玲,杨新军.陕西秦岭地区旅游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及适应性管理对策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3.

[47] 郭永锐,张捷.社区恢复力研究进展及其地理学研究议题[J].地理科学进展,2015(1):100-109.

[48] 王群,陆林,杨兴柱.千岛湖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测度与影响机理[J].地理学报,2015(5):779-795.

猜你喜欢
恢复力领域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2020 IT领域大事记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领域·对峙
生态系统恢复力研究进展及其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前景*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碳纤维布加固燕尾榫柱架恢复力特性研究
基于二重切比雪夫多项式的多自由度系统SMA非线性恢复力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