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慧,侍守佩,,王治斌,尕尔让尼玛,黄海涛
(1.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四川 绵阳 621000;2.四川省红原县科技知识产权局,四川 红原 624400)
红原县高原莴笋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唯一的农业耕作区——刷经寺镇,该地海拔3300m左右,属高原河谷气候,土壤疏松肥沃,拥有种植高原莴笋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和地域优势。该地生产的莴笋具有茎直、皮薄、质脆、水分充足和不空心等特点,品质独特,品牌口碑好。在成都等地蔬菜批发市场,刷经寺莴笋被蔬菜批发商简称为“刷货”,供不应求,深受消费者青睐。再加与内地蔬菜旺季基本错开,错季上市,经济效益高,现已成为刷经寺镇的主要支柱产业,同时也对深度贫困县红原县的脱贫奔小康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莴笋品种类型单一、连作障碍严重、肥药施用不合理、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等问题日益凸显,制约着红原高原莴笋进一步发展,亟待解决。自2016年以来,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蔬菜研究所与红原县科技知识产权局紧密合作,在刷经寺镇开展了高原莴笋产业调研,理清了当地莴笋产业的现状、问题和技术需求。在红原县刷经寺镇、邛溪镇开展了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进产业多元化、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从红原高原莴笋产业发展历史及前景、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概述。
红原县高原莴笋种植始于2001年前后,分布在刷经寺镇,种植面积不到13hm2。受益于当地得天独厚的生产条件,加上无任何水、土、气和化学农药污染,所生产的莴笋外观青翠嫩绿,口味清香浓郁,营养价值十分丰富,颇受市场欢迎,其种植规模也逐年扩增,到2012年,刷经寺镇的莴笋种植面积已超过133hm2,红原县刷经寺镇莴笋发展至今已有近20年的种植历史。近年来,刷经寺镇把种植高原露地无公害莴笋作为提高土地效益,充分发挥绿色种植业优势,确保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全镇近95%的农户以种植莴笋为主业,年销售收入达3000余万元,平均收入1万元/667m2以上,已成为该镇农户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莴笋种植成为当地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途径。
随着莴笋种植规模扩大,产业类型单一、化肥农药使用不合理、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难度大、种植户综合素质低等问题已然成为其制约因素,加上受限于耕地资源,至今其莴笋种植面积维持在133hm2以上,进一步扩大规模,需解决的瓶颈问题较多。
红原县为典型的草原县,草地面积约占县境总面积的92%,耕地面积十分有限。其耕地主要集中在刷经寺镇,当地的农业生产主要是以种植莴笋为主,由于受耕地面积的限制,刷经寺镇的莴笋发展至今天仍不到200hm2,虽然种植莴笋效益好,但如何扩大当地莴笋种植规模是一难题。
得益于当地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种植莴笋不使用化肥和农药,随着气候及环境的变化,当地种植户逐渐开始使用少量的化肥和农药。直至今天,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已远远超出了范围。一方面是对利益的追求,认为“高投入就有高收入”,为了生产出所谓“优质”莴笋,获得好的市场价;另一方面是由于交通不便,种植户不能及时接收外界新信息,极少接受相关的技术培训,使得种植户对病虫害的防治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进而也导致了农药和化肥的滥用,对当地的土壤和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再者是多年连续种植莴笋,产生了严重的连作障碍,为了获得高产,就大幅增加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刷经寺镇莴笋采用地膜覆盖、直播栽培模式,一年种植一季,播种时间从3月底至6月底,收获期最早于7月底开始,最晚至10月初结束。由于传统种植习惯和对经济效益的盲目追求,又加上偏施化肥等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有机质含量低,连作性病害发生日益增多,产量和品质逐渐下降,进而造成生产成本不断升高。据不完全统计,每季投入的生产成本由原来的2000元/667m2左右增加到现在约4000元/667m2,翻了一番。此外,人工成本上升到2000元左右,效益空间不断被压缩。
由于刷经寺莴笋的走俏和种植户对效益的一味追求,使得当地种植户坚持以莴笋种植为主,虽曾种植过甘蓝、大白菜和萝卜等其他类型的蔬菜,但因种植面积小,销售渠道不畅,经济效益远不如莴笋,导致多数种植户偏向于种植莴笋,最终形成了以莴笋为主的单一种植结构。时至今日,当地仍以莴笋种植为主,也使得刷经寺莴笋名声越来越大。种植结构的失衡不仅不能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还时常受市场行情影响导致价格波动幅度大,“菜价伤农”现象时有发生。
当地种植户有多年的莴笋种植经验积累,种植水平均较高,但综合素质较低。虽然种植莴笋精耕细作,但对先进的科技水平难以接受,仍以人工劳作为主,劳动力成本较高。由于红原县属高原地区,由于人力、财力及路途遥远等诸多方面的因素,科研与推广投入不足,技术服务人才短缺,相关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不足,加上种植户文化素质不高,机械化程度底,标准化生产水平低,“信息不灵、渠道不通”,生产规模的增减具有盲目性等,这些都制约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不利于莴笋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红原县高原莴笋经过多年的发展,成绩喜人。新时代、新形势下如何在保护高原生态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宝贵的农耕资源,这就要与时俱进地提高思想认识,同时转变发展方式。既要从过去的单一品种生产转变为多品种、多层次立体发展,又要从过去的“广种薄收”转变为“精准种植、高效生产”,又要从过去的小农生产转变为适度规模化种植,又要从过去的单一环节生产转变为全产业链发展,不断增强莴笋产业活力和生命力,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绿色优质的产品,逐步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带和产业集群,打造独具特色的高原莴笋品牌。
随着刷经寺莴笋的走俏,阿坝州类似气候区也在扩大莴笋种植面积,使得刷经寺莴笋的竞争力逐步增大。在以食品安全为主的农业产业的发展的大气候下,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发展的一席之地,刷经寺莴笋种植户就要转变思想观念,要从过去的数量型发展转变为绿色安全质量型可持续发展,对化肥农药的使用要减施,科学合理的使用化肥和农药,推广“统防统治”,推广精准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灌溉等实用技术,实现蔬菜生产的标准化,提高生产水平,促进产业上档升级、提质增效,带领高原莴笋产业走可持续、健康的发展方向。
通过优化种植模式和种植制度,避免连作障碍,注重用地与养地结合,可根据需求,加强种植模式和茬口调整等试验研究与示范,探索多品种多元化的种植模式,或力推广不同科蔬菜轮作套种模式,良种良法配套,推广应用先进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统防统治的绿色防控技术。尝试轻简高效的农机农艺融合技术、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以达到产品提质增效的目的。通过这些措施,一方面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另一方面既能有效降低连作障碍的为害,又能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是目前解决当地高投入的有效途径之一。
对蔬菜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对莴笋产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协同布局,必须遵循“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兼顾的原则,着力发展环保型无公害的高原蔬菜。一是要立足区域生产条件实际,着眼于市场需求,进一步研发高山蔬菜种类、品种、茬口多样化技术,加强高山特色蔬菜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既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又能有效降低连作障碍的为害,同时增加农民收入。如平坝地区夏季蔬菜以瓜果类、豆类居多,叶菜类蔬菜较少,当地可适度种植菠菜、油麦菜、芹菜、茼蒿和豌豆尖等叶菜类蔬菜,以增加销售类型,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也能缓解高原莴笋集中上市造成的市场压力。二是要强化政策和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既能有效避免种植户的盲目性,又能切实保障本地莴笋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是大力开展蔬菜相关的实用技术培训,依托一些培训项目,采用理论讲解、现场指导、实践操作等多形式开展现代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养和实用技术运用能力。二是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主要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种和推广应用上,重视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筛选适合红原县刷经寺镇种植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优良蔬菜新品种和实用性强的新技术,为品种的更新换代和技术提升提供科学依据。三是积极引入“适宜对路”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人才,为莴笋产业升级发展夯实科技产品和技术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