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技人才支撑体系 努力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2018-03-19 11:55黄跃成唐卫东
四川农业科技 2018年11期
关键词:科技人员科技人才科技

黄跃成,唐卫东

(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四川 内江 641000)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要求,具体体现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任务上。笔者根据多年在农业科研一线工作的掌握,结合调研,就市(州)以上专门的农业科研院(所)、涉农大专院校的农业科技人才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构建农业科技人才支撑体系,发挥他们在产业振兴中的作用,提出相关建议。

1 农业科技人才支撑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科技人才分布不均

目前,农业科研机构不健全,有国家级省级和市(州)级农科院(所),但仍有部分市没有农业科研机构,四川省遂宁、资阳、眉山、广安等地没有农业科研机构,而农业生产的地域约束极强,差异极大;农业大专院校的科研工作,缺少系统、规范的研究体系,研究材料的积累也是相当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普遍形成农业科技人才分布不均,严重短缺与相对过剩并存,省级以上农科院及农业大专院校人员充足,而基层却人才缺乏。

1.2 科技人才认识狭隘

首先是方向认识片面,研究方向都以选育新品种为首选,形成了只有培育出新品种,才算得上农业科研的怪现,使大量的新品种成为审定完成之时,就是寿终之日,导致大量的科研浪费;长期以来形成以增产、提质为目标搞育种,使引进、筛选、驯化、新技术集成等研究方向被忽视。其次是成果认识有误,一味追求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以及论文的影响因子,为个人名誉而研究,缺少为当地产业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而研究的成就意识。再次是市场认识欠缺,农业科研最大的问题是与市场不接轨,在科研人员心中,没有市场不认可、农民不接受就是研究失败的概念,大有只管研究、不管生产、不管市场之势。第四是重心认识缺乏,乡村振兴、精准扶贫乃国家大政方针,不少农业科技人员认为,这些中心工作与自己科研关系不大,安排去当贫困村驻村农技员是非常的不愿意,缺乏围绕政府中心工作抓科研的意识。

1.3 科技人才能力偏废

研究能力强,融合能力差。不少专业技术人员,从自身研究领域来说,达到分子甚至基因研究水平,如何把研究内容、研究成果与其他产业融合却没有好的办法,如与二产加工的融合,与三产旅游的融合;专业能力强,推广能力差。表现出重专业研究、埋头研究,对把专业技术、专业成果快速推广,既缺少主动性,又缺少相应的办法和能力;动口能力强,动手能力差。不少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讲课没有一点问题,而在实际操作上却表现出低能。如研究果树的却嫁接不活果树,研究水产的却养不好鱼;编写能力强,落地能力差。不少专业技术人员,写论文、编规划,洋洋洒洒,宏篇巨著,在生产实际中却无法运用,落地就死,这是近年来“学院派”现象导致农旅等项目,烧钱快、赚钱难的根源之所在。

1.4 科技人才阵地单一

普遍的现象是,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多数研究人员,把时间、精力放在自己“一亩二分”实验地上,不下农村基层,不到农民田边,了解不到生产问题,掌握不到农民需求。而实际中,我们大量农村基层、大量家庭农场、大量生产业主,在生产过程中、在运输销售中、在加工生产中,存在着无数的问题需要解决,存在着无数难题需要攻克。

1.5 科技人才激励不够

研究机构缺乏动力。受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影响,研究机构往往注重新品种的研发,一但审定通过新品种则可直接转化成收入,并申报研究成果,而新技术和新材料运用、技术配套集成、标准化体系建设、生产问题解决等方面的研究,对单位来说费钱、费力,且难以产生直接效益;科技人员缺乏动力。农业科研单位科技人员待遇靠职称,职称靠论资排辈,积极性难以调动。

1.6 科技人才资金不足

一是认识滞后。由于农业科技投入时间长、见效慢的特点,导致各级政府、各部门在增加投入上有偏见,不愿意投入,更不愿意多投入。二是总量滞后。与近年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相比,与新农村建设投入相比,与粮食直补项目投入相比,从中央到地方,农业科技投入总量严重不足,使农业科技投入成为“三农”投入的短板。三是待遇滞后。因待遇过低,近5年我们农科院流失研究生多达20余人,一线科研人员,平均5年享受不到一次系统的能力提升培训。四是投入结构不优。农业科技投入以省级以上财政专项投入占大头,市本级财政重点用在保农业科技人员的饭碗上。五是投入分配不优。现在农业项目一味突出项目到县、到企业、到法人,形成投入分配过于分散的局面,而农业科技开发前提是必须有设备、资源、人才的积淀,分散给新办企业、小型企业的作法,达不到最佳效果;与此同时,特别是市一级农业科技研发部门却没有与之相应的农业科技经费投入。

2 加快构建农业科技人才支撑体系的策略

2.1 构建联动机制,补齐人才分布短板

一要建立国家院与省院、市院垂直联动,形成国家院、省院基础研究优势向市院延伸,市院应用研究优势向上级研究院传递的良性打循环。二要建立大专院校与各级研究院横向联动,让学校研究与地方研究接轨,使地方研究与学校研究互补,形成院校强强联合。三要建立院地、校地联动,让人才与地方相联,让前沿科技为地方造福,让一线问题催生课题。

2.2 构建开放机制,形成大格局认识观

在市场化浪潮中,农业研究成为最可有可无的行业,农业成果成为最不能创造直接价值的发明,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而我们的科技人员,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在温柔陷阱中自我陶醉,我们必须全力唤醒,在乡村振兴大格局时代,不开放就会被淘汰出局。一是重树研究方向观。必须打破样样作物、样样产业都只搞育种研究的局面,明确引进、筛选、驯化、推广也是研究,明确新材料新技术运用也是研究,明确农机农艺融合也是研究,明确配套集成、一二三产业融合也是研究。二是重树成果价值观。在我们实际生产中,有一种令科技人员脸红的现象,却没有被我们科技人员认识,就是不少作物新品种引进、试种到最后形成产业都不是我们科技人员所为,特别是经济作物上更为突出,如我们内江6700万hm2资中血橙、3300hm2柠檬、2700hm2无花果等等,最早都是农民引进,让农民承担了不应承担的引种试验风险,这就是成果价值观出现偏差所致。我们要树立让农民致富就是成果、让产业发展就是成果的价值观,放轻一点、看淡一点个人的成果得失。三是重树市场需求观。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就是我们的研究项目,一定要围绕着市场与社会需求开展研究,决不能围绕个人职称评定、个人成果争取来研究。四是重树重心导向观。每一个时期中央、省、市党委政府,对“三农”工作的安排部署,如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实际是为我们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应根据要求积极投入研究、推广转化相关成果。

2.3 构建提升机制,培育综合能力人才

要从培养提升入手。农业大专院校在培养人才时,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教学,更应注重综合能力培养,不仅考量论文写得怎样,更应考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眼高手低的“不合格产品生产”;要从学习提升入手。确保专业技术人员每年有一定学时、一定次数的综合能力提升培训,让他们从实践中带着问题,通过学习得以解决;要从交流提升入手。适当建立大专院校研究人员到科研一线顶岗,科研一线人员到大专院校顶岗深造交流机制,以抓干部履历补缺一样抓科技人员交流,同时要多安排科技人员参加专业会议,走访对口科研单位,让他们在不断的交流中成长进步;要从实践提升入手。年轻专业技术人员,必先深入科研一线,进行实践能力训练,让他们在实践中升华,让他们用实践丰富自己。

2.4 构建融合机制,推行全域阵地作战

工作中时常有科研人员为实验用地发愁,实际只要走出实验室,跳出实验地,天地就会无比宽广,我们要倡导大多数农业科技人员有自己的科研品牌、有自己的科研基地,实现全域阵地作战。让产业基地成为阵地。各地都建立了各种产业基地,我们要主动把这些产业基地,作为科研阵地,解决基地上存在的问题;让家庭农场成为阵地。去了解他们需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项目基地成为阵地。现在有不少产业项目、农旅项目,业主缺乏农业科技知识,急需专业人才给予支撑;让科技园区成为阵地。我们内江在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时,非常需要有科研院校入驻园区给予科技支撑,先后邀请了两所涉农大学,一个省级科研分院,都没有实现入驻,后来我院主动融入,以业主身份流转土地,入驻四年来,不仅搭起了高规格的研究平台,更为园区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5 构建激励机制,激活人才能动潜力

要充分发挥研究机构在农业科技创新的作用,采取政府买服务等多种方式,使研究机构不仅注重新品种的研发,更注重政府购买的综合性研究与服务,特别是在新技术和新材料运用、技术配套集成、标准化体系建设、生产问题解决等方面有新的突破;要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激发科技人员活力,打破论资排辈,切实解决基层一线科技人员评职称难的问题;要打破事业与行政编制的限制壁垒,给予科技人员更大的政治上升空间;要制定相关政策,以更加优惠的条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使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享受更大比例的分配权;要突破现有人事制度的束缚,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从事涉农范围的兼职取酬、离岗创业活动,允许农业科技人员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有偿方式,使用本单位各种平台、资源,从事科研示范、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检测等有偿服务。

2.6 构建投入机制,保障创新作用发挥

一是强化投入意识。农业不仅是基础产业,更是弱势产业,也是公益产业,特别是农业科技投入还有时间长、见效慢的特点,强化投入意识尤为重要;打破农业科技投入短板效应,发挥科技“四两搏千斤”的作用,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总量;提高农业科技从业人员待遇,缩小与同类事业人员差距。二是建立专家基地建设制。预算专项资金,让有科技含量、有水平、有能力的专家拥有自己的科研基地。三是成立农业科研人员创业基金。给予贷款优惠、利息补贴,使他们更有勇气创业创新,特别是要鼓励农业科技人员领办、创办农业企业,探索农业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科技人员科技人才科技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科技助我来看云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科技在线
北京科技人才拥有指数全国最高
深入推进科技人才组团式援藏模式
科技在线
制造业企业科技人员激励机制研究
科技在线
如何提高基层科技人员撰写田间试验报告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