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松松
(荆门市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室, 湖北 荆门 448000)
城市社区处于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环节,发挥着维护基层和谐稳定、促进民生幸福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在新形势下,必须提升好城市社区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对此,就有必要着力抓好城市社区党建工作这个“牛鼻子”,以党建工作的创新力度,发挥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助力城市社区治理的效能度。这也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街道社区……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对此,本文紧扣城市社区党建工作主题,以荆门市为分析样本,综合运用资料检索、实地调研、专题座谈、比较分析等方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据统计,截止到2017年9月,湖北省荆门市有城市社区党组织118个,其中,建立党委4个、党总支37个、党支部77个,均已建立党员服务机构。城市社区党员总数8953人,其中,45岁以下3474人,大专以上学历1931人。城市社区党务工作者776人,其中,专职715人,另有党建工作指导员214人。近年来,荆门市以城市社区为重点,以网格为基础,以积分制管理模式为突破口,着力推进城市社区党建工作。
针对以往部分城市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弱化、虚化的问题,不断从制度、机制等方面着手,完善制度,规范章程,将强化政治功能与提升服务功能结合起来,努力把每一个城市社区党组织打造成坚强的战斗堡垒。
(1)完善社区议事决策制度。城市社区作为社会资本的“根据地”,项目建设、征地拆迁等问题日益突出,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议事决策制度,才能让“大事不武断、小事断得快”。荆门市城市社区重大事项决策按照“四议两公开”(党委提议、班子商议、会议审议、集体决议,决议公开、结果公开)程序进行,不断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2)完善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政治功能是基层党组织的“魂”,服务功能是基层党组织的“根”,但群众才是“魂”和“根”的最终载体。为紧密联系群众,荆门市在城市社区设立党代表工作室,市、县党代会代表充分利用党代表工作室和微信、微博、QQ群、论坛等网络工作平台开展党建工作,创新党组织生活方式和党员活动方式。
(3)完善社区党组织的整顿提升制度。只有当社区党组织领导强有力时,才能发挥出社区党组织的坚强战斗力。市、县两级组织部门按照“达标、基本达标、不达标”三种类型,结合排查整顿软弱涣散的社区党组织,建立社区党建基本情况台账,分类指导落实。制度实施以来,荆门市结合分类定级、晋位升级工作,对社区党组织实行了分类定级、定期体检、常态整顿、动态提升,不断强化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属性和服务功能。
(4)完善流动党员“阳光驿站”制度。阳光驿站就是顺应网络党建发展探索成形的,它是荆门市做好流动党员工作的一块特色品牌,发挥着对流动党员动态教育管理监督的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基层党组织对普通党员(主要指无职党员)管理方式单一、缺乏实效性等问题逐渐暴露,社区治理难、开展工作慢、党群干群关系冷等现象比较突出,为破解此类难题,荆门市积极探索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新模式,涌现出掇刀区白石坡社区、东宝区浏河社区等一批先进典型。现将主要积分共性点总结如下:
(1)科学确定积分内容。通过广泛征集意见确定积分内容,从组织生活、两学一做、群众服务、遵规守纪等方面,用百分制项目指标对基层党员的表现进行积分量化考核。目前,全市已有15000余名党员参与积分制管理。
(2)科学划定积分类别。以社区党支部为基本单位,根据年龄和履职能力的不同,可将党员划分为流动类、普通类和骨干类三种。长期在外务工、经商、留学的党员归于流动类;在社区辖区生活工作,有相应履职能力的归于普通类;有相应创新和致富能力并且年龄不超过60岁的,可定为骨干类;而对那些年龄超过70岁,长期生病或丧失部分能力的党员,经支部讨论研究,可不将其纳入考核对象。
(3)规范积分申报流程。党员积分程序一般分为以下几步:自行申报、网格员(或党小组长等)采集初审、公示栏公示、社区干部审核、专人录入系统、填写积分通知单或者汇总进行积分公示等。
(4)强化积分结果运用。各支部积分前三名的优秀党员,由上级党组织进行表彰奖励。获得优秀表彰的党员,推荐参加各类先进评比,并作为提拔重用的有效依据;获得合格等次的,能够享受走访、慰问、补助等各项待遇;对于诫勉等次的党员,要对其进行谈话教育,要求其限期改正,诫勉期内不享受关爱待遇,也不能列入提拔重用候选人。
全市倡导党员积分活动以来,党员参与组织活动和社区工作的积极性得到较大提升。
以创建党建工作示范社区活动为抓手,推动整个社区党建工作上台阶。
(1)全面开展“驻区单位共驻共建”活动。社区党委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签订共驻共建协议,明确共建项目,落实共建责任。支持驻区单位将文体、教育等活动设施和活动场所向社区居民开放,定期组织开展法律援助、公德宣传、政策宣讲、文体娱乐等服务活动,营造社区共建、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实事共办的良好氛围。
(2)全面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建立“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驻区单位党员管理新机制。全面建立社区在职党员信息台账,做到“基本情况清、工作单位清、专业专长清、兴趣爱好清”。经调查,仅荆门市东宝、掇刀两区上年度在职党员参加进社区活动就达7300余人次,极大促进了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质量。
(3)全面开展党员先锋“四创”活动。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社区扎实开展“党员创产业、干部创事业、能人创企业、居民创家业”活动。各级党委依托产业园区、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等建立众创空间、创客咖啡、创客工作室等创新创业平台21个,为基层党员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服务。
(4)全面开展“四色文化引领”活动。全市大力倡导社区“四色文化”建设,打造红色党建文化、银色孝道文化、绿色勤俭文化、蓝色法治文化。社区通过每年评选“孝儿媳”“孝家庭”“勤家庭”“文明家庭”等,弘扬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教育居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法律、理想、道德、礼俗、情操等文化因子注入到党员和群众的头脑中,这对于形成价值、善恶、是非、审美方面的思想共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这恰恰是融合党群、干群关系的优良催化剂。
结合荆门调研情况来看,加强社区党建工作与社区治理能力建设,切实提升社区服务精细化水平,还存在四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1)服务需求“众口难调”,对社区党组织领导能力提出较大挑战。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体现在社区服务上,就是居民对家政服务、社区安保、法律援助、医疗保健、青少年教育引导等社区优质服务的需求强烈。虽然目前建有直接办、代理办、协助办的“三办”服务机制,但能在社区直接办结的不多,大多数群众还是希望所在社区能够提供事项办理“一站式”服务。此外,还存在社区提供的服务居民不乐意不愿意接受,有针对性的特色服务项目不多,服务供给与服务需求之间难以做到对等平衡。如此的实际问题,都是基层党组织应该关注和着力推动解决的。
(2)社区管理“小马大车”,对社区党员干部履职提能带来现实困境。随着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入,社区工作范围扩大,内容增多,任务加重,社区党员干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只做调解、思想工作的“居委会大妈”,而是集党务、行政、服务等工作于一身的“全能选手”。加上离退休党员和企业分流党员社区化管理后转入居住地,给所在社区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但是受制于事务性的工作,与权责利的不对等现状,当前社区“满足于应付,流之于形式”的现象日益突出,个别社区党员干部存在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干事”的思想。如果长期都是小马拉大车,那么,社区发展迟早会“松懈了精神、迟滞了步伐”,这恰恰与通过社区党建工作强化社区服务水平的初衷相背离。
(3)社区党员“各自为阵”,对社区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形成较大阻滞。虽然各地普遍建立了驻区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之间的共驻共建机制,但由于单位体制存在的“条主块辅”的社会管理方式,使得其党员往往不愿意接受社区的横向管理,外加驻区单位对社区党建的积极性不高、责任度欠缺和有效考评手段缺乏,也就导致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党组织很难形成有效合力。而部分无职党员,包括一些离退休党员,由于身体不好或者工作、经营活动较多等原因,参与党组织活动的时间无法统一,参与社区党组织活动的自觉性不高。另外,一些外来流动党员流入社区后,不能主动与社区党组织联系对接,社区党组织无法对他们进行及时有效的教育管理和服务,从而也使得其对社区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上述种种因素导致了社区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受阻,社区党建工作整体提升存在实际困难。
(4)经费保障“杯水车薪”,对社区党务居务活动的开展带来严重影响。社区在面向社区群众服务的同时,有关职能部门把大量的工作任务也“下沉”到社区,实行了重心下移、职能下延,而部门工作任务进入社区后,却没有按“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下沉”经费,造成社区经费缺、人员少、压力大。如常年开展的城市综合治理、防火安全隐患、相关工作普查、社会保险、城乡低保、居民医保等工作,占据了社区干部大量精力,虽然有的部门给予了一定工作经费,但与实际的负担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此外,社区办公经费明显不足,不少地方按照包干原则进行预算拨付,除去日常开支和支付干部报酬后已所剩无几,经济薄弱的社区如果没有辖区单位、联建单位的赞助,就难以组织开展一些党务居务活动,难以处理一些公益事项,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公信与威望。
提升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水平,就必须精准把握社区治理与党建工作的耦合点,在注重强化党组织核心地位和发挥引领作用的基础上,将党建工作有机融入到社区治理、服务和相关活动中去。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八个方面解决:
(1)注重“联动性”——优化管理模式,增强社区服务功能。社区人员多、体系杂,协调社区各类组织和人员,需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时也需要居民自治团体的积极响应和共同努力,来实现社区干部管理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通过凝聚社区“居民+党员+工作人员+商户+社团”五大主体,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聚集更多的居民骨干,积极倡导“我为社区献份力,社区变得更美好”的理念,以看得见的社区综合环境变化,来增强广大居民对社区和社区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让人民群众更有幸福感。
(2)增强“导引力”——推进“两融”探索,提升社区党组织影响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动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对此,就要做到:一方面,党组织建设融入“两新组织”。城市社区要注重在经济组织、社团组织、行业协会等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开展党建工作,通过选派党建指导员、信息员、联络员进行指导服务,确保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应建尽建。暂时不具备条件的,要将其党员和相关党务活动纳入相应社区组织帮带,实现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全覆盖,避免有党员无组织、党员党内政治生活无法开展的情况,以便增强社区党委对“两新组织”的较好介入和有效把控。另一方面,党组织建设融入居民区。城市社区党委要以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为导向,综合考虑小区整体特征差异度,将党的组织建设向居民区融入式发展。建议在封闭式物管小区,推行以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管理公司共享资源、共管事务的党组织设置方式,形成由社区党委委员、物管党员负责人、业委会党员组成的小区党支部;在混合开放式小区,推行以社区党组织为引领,社区民主协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体的党组织设置方式。
(3)搭建“宽平台”——创新服务载体,强化社区党员凝聚力。通过“互联网+党建”的创新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建QQ群、微信群,开通微信公众号,打造手机APP平台,将社区年轻党员和流动党员通过网络聚集在一起,方便他们参与社区党组织生活和日常管理;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广党员“阳光驿站”“红色e校”等网络党建管理教育平台;鼓励社区以“互联网+党建+咖啡”的形式开展支部活动,围绕“党员关注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党员需要什么,我们就服务什么”的理念,为流动党员搞好服务。例如,为流动党员提供各类招考招工信息,帮助党员就业应聘,为青年嫁娶做连线红娘,接转党组织关系,帮助党员创业,帮扶困难流动党员等等。通过多种形式,在社区与居民党员之间建立起双向交流通道,改变了以往“单向灌输”的模式,让更多的上班族年轻党员和流动党员加入社区党组织生活,便于社区管理和开展活动。
(4)善于“聚动能”——用活社会资源,优化社区党建服务环境。社区要学会转身,做到“专业事情交给专业人士办”,打造“社区+社会组织”合作新意向,以整合资源、共建共驻为途径,支持社会组织在社区开展社区就业、安全、环境卫生等相关工作,尽可能给社会组织发挥作用提供包括办公场所等在内的硬件条件。同时,通过引进和培育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与服务,搭建专业化服务平台,提高精细化服务水平,打造新时期的服务型社区。让社会组织成员真正能够扎根社区,了解居民的需求,共同推进社区治理能力的提升。
(5)练好“整合功”——借助项目运作,全力争取政策支持。城市社区要解决当前面临的工作经费短缺问题,可以探索尝试项目运作方式,全力争取上级部门各类支持。通过紧跟上级政策,着力争取政策倾斜,推动民生项目纳入市区统筹范围,解决好社区辖区水、电、气、路、安防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积极开展市、区部署的各类城市创建活动,细化项目落实,着力争取相应技术支持和经验指导,实现社区党务工作、民生事项、社会活动等规范化、系统化、信息化、智能化;通过借助市区党政部门力量,善于挖掘自身工作特色亮点,将其开发成重要品牌;争取市区相关重要活动和会议在辖区举办,提升社区工作影响力,进而为争取更多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夯实基础。
(6)挖掘“内动力”——注重居民自管,增强社区两委引导能力。由于历史等多种因素,城市“三无小区”(无物管、无主管部门、无人防物防的院落、楼栋)是社区治理绕不开的话题,如何提升工作效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威信,具体为:一是成立自管委员会,攻克难啃硬骨头。社区两委干部应充分发动群众,创新服务模式,变主管包办为自管自治。在征集居民意见后,通过海选方式推选自管会成员,成立“三无”小区自管会。二是明确自管会工作职责,规范运作流程。积极指导自管会建立工作规章,重点聚焦居民比较关注和意见较为集中的小区基础设施修补,安防器材装置、环境卫生保洁、矛盾纠纷调解等,从问题摸排、意见征集、资金筹措、监督保障等系列程序,确保“社区的事,自己办;自己的事,确实能办好”。三是深化自管会内涵,发挥效能倍数效应。要注重将自管会从应急的一般组织向常态化组织转变,让自管会真正辅助社区两委做好社区工作;注重将自管会的事务从社区居务到社区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等积极拓延;注重自管会参与者的多元,从热心居务的一般居民向辖区居住的党政领导干部、经商实业人士、教师医生等社区“贤达”延伸,实现社区自管工作的提档升级。
(7)扭紧“互利点”——创新协管模式,提升共驻共建水平。具体就是在创新辖区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的协作模式上下功夫。一方面,党建共建。城市社区要联合辖区单位和包联单位定期举行例会,交流党建工作的相关意见建议,强化各自党员干部的交流培训和党性教育,实现机关党建接地气,社区党建提档次。同时,做实做好在职党员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双管”模式:强化宣传力度,有效推动在职党员向社区党组织报到,并参加相关活动。这样既强化了对在职党员的监督管理,同时也密切社区和辖区单位的联系,形成了以党员共管为抓手,以党员履职为要义,相关资源互助共享的良好机制。另一方面,社区居务共管。激发包联单位和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居务的行动自觉,为其提供相应社会职能践行的试验田和自留地,发挥其资金、资源、人力等优势,推动社区工作的良好运转。
(8)校准“航向标”——坚持群众评议,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社区党组织必须树立正确业绩观,切实将社区治理的成效,让社区群众评议。一方面,保障群众在社区工作中的“获得感”。既要看社区两委工作的开展能不能给群众带来直接利惠,让群众得到民生福祉,更注重事关群众的一些长远规划、制度建设、参与机制的建设,为群众宜居快乐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保障群众在社区事物中的“话语权”。在社区内部的“优秀社区工作者”“文明家庭”等评选项目中,注重群众参与公认的要求,让群众当“考官”,挑毛病,论优劣,保障群众的话语;在涉及社区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上,坚持召开“听证、论证、见证”三证方式,让群众充分表达意见建议,满足群众的话语权,争取群众的更多参与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