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涛,闫博荣
(河北金融学院 社科部,河北 保定 071051)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与人民的主体性具有理论贯通性和现实一致性,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而不懈奋斗,既显现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特殊的鱼水之情,又彰显了人民主体性作为新时代党的人民性“活的灵魂”的切实体现。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32 000多字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便出现逾200次,更加凸显了“人民”二字重如千钧,更加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本色和人民情怀。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始终保持人民的主体性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在新的历史征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沿承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特征,把人民主体性落到实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特质具有广泛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任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至上”思想为其提供了理论渊源。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特别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中所形成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为其夯实了实践基础。
从理论内涵上讲,人民性的核心诉求和表现形式是人民的主体性体现。人民主体性是人民群众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自身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等一生都在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而奋斗。在他们看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519。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在实践的过程中创造了整个世界历史。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1]196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由人民群众推动的社会发展在社会形态更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指出了创造人类历史并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是某个英雄人物及其思想,也不是某个抽象而又虚渺的神灵,而是处于现实实践活动中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不仅是历史的主体,也是创造人类历史的决定性力量。总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凝聚出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形成了人民主体性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哲学基础,也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奠定了理论根基。
从文化沿承上讲,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优秀的文化和思想,“民本至上”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西汉贾谊指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2]这一理念指出了人民的主体性及其对于国家、君王和官吏在治国和理政中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论政体》)等等,这些传统文化中的“民本至上”思想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煜煜生辉,流淌不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在救亡图存的探索中继承并发扬了“民本至上”思想。无论是康有为“听民自治”的民权思想、梁启超的“民有”“民享”“为民”相共通的民本思想,还是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至上”的理念传承。中国共产党是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而诞生的,它的成长无法离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作为世界最大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时期的执政经历中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又深深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从理论渊源上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粹,实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和“民本至上”价值理念的有机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所倡导的为人民谋幸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等的价值诉求,更是彰显了人民在创造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和其中所蕴涵的人民性特质。
一个政党总要面对“依靠谁”“为了谁”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生命历程中,“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奋斗宗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思想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得以生根发芽。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群众基础和人民性特质。
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在新的历史时期,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懈奋斗,进一步发挥和践行人民的主体性,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邓小平同志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视作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出发点。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共同富裕最终是人民的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将这一目标上升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层面,彰显了人民主体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也在各自的发展阶段践行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并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具体化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 “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加以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新思想更是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始终将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归宿。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致力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人民始终是实践的主体和主人,“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根本的价值取向。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时代的思想凝炼和表达,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其所具备的理论品质和价值取向必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一脉相承性和现实贯通性。由此可见,“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探索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特征奠定了实践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4]1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人民群众诉求的回应和承诺。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人民的美好生活诉求的表述体现了党的为民情怀,也体现了新时代党实现人民主体性的价值意蕴。
1835年,年仅17岁的马克思就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5]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1922年,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在党的二大上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6]其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历次会议和革命实践中,人民主体性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成效臻于完善。1943年11月,毛泽东同志谈到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及党的依靠人民群众和为了人民群众的建党宗旨。他指出:“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我们应当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7]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本质区别,那就是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发挥并践行了人民主体性思想,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人民主体性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动力所在。96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坚守执政靠谁、执政为谁的誓言,始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人民服务需要维护和解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新时代,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要确保和落实人民的主体地位。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4]35- 36制度是人民主体性得以实现的基础和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体系为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提供了制度保障。新时代,解决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着眼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诉求。
中国共产党肩负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对待这份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在96年的壮美诗篇中永志不忘、矢志不渝,也就是在这样的政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新的伟大复兴。那么,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担负起历史使命,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梦想呢?习近平总书记用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的“四个伟大”进行表述。“四个伟大”的逻辑关系是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共同实践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之中。
“四个伟大”的推进和实现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也离不开人民的主体地位,这是因为伟大梦想凝聚和符合了全体人民的精神追求和殷切期盼。伟大梦想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同样,伟大斗争、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都必须建立在人民主体性的前提下。可以说,以人民为主体是进行伟大斗争的动力源泉。中国共产党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只有赢得了民心,才能夯实党的执政之基。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4]61为了人民是建设伟大工程的根本目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看作“四个伟大”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环,这彰显了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旨趣。将人民群众作为依靠力量和主体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方向保证。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性特征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偏、不歪、不斜的方向保证。96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在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而不懈奋斗,新时代更是践行和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的伟大时代。
打铁还需自身硬。党的自身建设成效如何?党员干部队伍的建设水平如何?这些拷问直接决定和关联着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是否拥护和信任。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才能更好地团结带领人民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砥砺前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4]66这些论断和承诺充分体现了党的人民性和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党内的腐败问题,以及严重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不良作风时而出现,对党的自身形象和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产生消极影响。要消除腐败,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把党内的蛀虫清除出去,还党以健康肌肤。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要强化和健全监督体系。党的自身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是提升党的自我净化能力的根本保证,特别是要发挥人民群众对党的监督权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还要永远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将人民群众的问题作为党自身的问题加以解决,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党的自身利益来保障。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要以人民的心为心,以老百姓的事儿为事儿,要把人民主体性落实到新时代治国理政思想与实践中,落实到新时代具体的制度和行动上。党的十九大报告阐释了人民主体性的价值意蕴,并对人民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做了部署。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11由以前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现在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了人民群众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文化层面的需求,而是对美好生活全方位的需求。但当前,无可否认的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中国共产党需要不断夯实群众路线,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需要做好制度落实,将人民当家作主制度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也需要保障民生问题,坚持在发展中“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切实保障人民的主体性实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也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产和生活资料,在物质生产实践过程中也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精神财富,同时在社会历史变革中也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的群众路线,因为这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这一根本路线要求所有共产党人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始终贯彻执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方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引领下,不断夯实党的群众路线。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的梦想,并以此作为党的历史使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重要原则和组成部分,显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为民本色。“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4]2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具体要求,体现了党的“人民特性”“人民立场”“人民胸怀”。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我们党需要坚持不懈地将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细、落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极具特色的政治模式,它的核心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顾名思义,人民当家作主就是要实现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性和主人翁地位。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肩负着带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任。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都要靠党的领导。”[8]有党的领导才有底气,有保障,在此基础上,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只有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的各项民主权利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4]22可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必须在我国政治发展道路上切实保障人民的权益。“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摆设的,而是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9],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用一个个具体的行动去践行。
民生问题是人民主体性的核心问题,涉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时时刻刻为人民的利益、需求着想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说:“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4]45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要深入人民群众生活之中,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致力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同志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4]45此外,“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等经典表述体现了“人民”二字的千钧之重,也体现了新时代党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彰显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展现了发展为了人民的价值旨归。“人民”“美好生活”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亮点和重点。习近平总书记通过“真脱贫”“教育强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住有所居”“乡村振兴”等具体的民生问题对“人民”“幸福”“美好生活”做出了郑重承诺。
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新时代是新的机遇与新的挑战并存的时代,新时代更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时代。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我们开启了新的征程,新的征程需要新的思想引领,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描绘了我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也奠定了人民在新征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新征程中,我们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落实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特质做实、做细。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徐超,王洲明.贾谊文选集[M].成都:巴蜀书社,1991:155.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 460.
[6]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90.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33.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42.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G].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