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春秀
(四川省农业厅,四川 成都 610041)
2017年,全省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三农”工作决策部署,敢于担当,扎实工作,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稳中有进,发展新动能加快培育,预计今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增长9%,继续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民收入增速。农业农村形势好,为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集中抓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1 与时俱进推进理念创新,有力推动涉及全局的工作上升为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党的“三农”理论创新为指引,着眼于全省经济社会全局谋划和推动农业工作,牵头编制并实施了“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配套了21个专项规划,引领全省农业工作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1.2 坚持不懈推进政策创新,突出抓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 把思想统一作为前提和基础。举办市县局长培训班统一思想行动,制定实施方案系统部署推进,明确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作为主攻方向。把“三区一园”作为重要抓手。出台建设意见,率先完成了都江堰灌区“两区”划定,新建高标准农田410万亩;创建了230个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了3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促进粮食总产量达到3498.4万吨,增产0.4%,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粮改饲面积增加、效益显现,果菜茶、肉蛋奶、水产品较快发展。把品牌化信息化作为关键引领。出台品牌建设指导意见,实施“五大工程”,首次集中开展品牌推介,蒙顶山茶被评为“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共品牌”。整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示范,建成益农信息社20745个。把对外合作作为重点延伸。与省进出口检验简易局签署合作备忘录,加强出口基地建设,开拓农产品境外市场,启动蔬菜直供港澳试点,推进境外农业园区建设。
1.3 顺势而为推进工作创新,扎实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 坚决拥护、全力配合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并以此为契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在工作思路上,统筹处理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鲜明提出建设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重大发展要求,推进农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了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补贴制度,创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1个、国家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3个。在工作指导上,健全农业生态环保工作领导机制,建立了条块结合、行业联动的工作机制,集中解决了一批突出问题,促进了农业进一步转型。在工作路径上,强化农业清洁生产,推广种养循环发展模式,实施了种养循环整县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等一批引领性项目,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稳步提高,化肥使用量保持零增长,农药使用量减少1500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4%以上。
1.4 持续用力推进制度创新,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 产权制度改革推进有序。对接中央重大改革任务,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重大改革方案,6个县被纳入全国试点,省级试点县扩大到30个,清产核资在127个县开展,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在67个县开展,覆盖所有市州。“三权分置”并行效应快速释放。
1.5 始终注重推进机制创新,聚力聚焦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开创新局面 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力度持续增强,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强力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和农村能源扶贫,打出“春季攻势”、“回头看回头帮”、“秋冬季百日攻坚”、“冬季大行动”组合拳,实现了再战再胜,预计减贫54.4万人。
2017年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三农”工作好形势的延续和发展。5年来,全省各级农业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努力适应和满足群众对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业功能拓展的多样化需要,持续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形成了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加速转型,推动跨越的新局面。
1.5.1 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成效明显 我们始终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大力调整种养业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成效明显。生猪出栏稳定在7000万头左右,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西部第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结构日益优化,“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5 142个,增加了20.3%,创建了1040个部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39个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率先在全国建成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农产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动植物疫病防控取得重大成效,全面完成生猪屠宰行业清理整顿,屠宰场(点)数量较整顿前压缩46%。
1.5.2 推进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成效明显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率比2014年推进试点前提高了11.6个百分点,畜禽养殖规模化率提高到40%以上。坚决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化肥农药零增长等行动,落实“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连续2年和3年负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8.1个百分点。草原植被综合盖度提高2.5个百分点,达到84.8%,比全国主要牧区高30.2个百分点。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分别达到69.2%、38%。
1.5.3 提高物质装备水平成效明显 我们始终坚持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不断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标准化水平,成效明显。主要农作物良种化率达到96%,创建了19个部省级畜禽核心育种场,争取政府投入支持外种猪引进,启动省级生猪联合育种平台建设。育成了大恒肉鸡配套系等一批突破性新品种,草科院"青藏高原特色牧草种质资源挖掘与育种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机械化水平达到57%,5年分别提高3个和14个百分点。
1.5.4 激发农村内生动力成效明显 我们始终坚持“四条底线”不动摇,坚持农业农村改革主攻方向不动摇,先后承担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等重大改革试点任务。全省农业农村改革全面深入,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进一步明晰,探索出了“农业共营制”等全国示范模式,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增收的产业化经营机制逐步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实现了经营方式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等“八个转变”,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取得成员确认等“六大突破”,农民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
全省各级农业部门要准确把握“三农”工作新的历史方位,深刻领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意图,切实把工作全面转到服务保障乡村振兴上来,贯彻新理念新要求,适应新形势新变化,谋划新思路新举措。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奋力建设农业强省,要把握建设农业强国的要求,切实增强责任感;要把握分三步走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要求,切实增强紧迫感;要把握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的要求,切实增强使命感。具体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2.1 着眼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变革
2.1.1 要下大力气确保粮食安全 保障粮食安全,关键要保粮食生产能力,高标准划定和建设“两区”,建好高标准农田,把现代种业、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提上去,真正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把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800亿斤以上。
2.1.2 要下大力气提高农业发展质量 走质量兴农之路,要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要用市场力量去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部门工作重点要转到深化改革、指导服务上。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水域、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要在“特色”上做文章,着眼国际国内大市场,实行重点突破,加快培育具有区域特色、能做到最好最优最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要学会给农产品梳妆打扮和营销宣传,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强化产后分级、包装、仓储、物流、营销,特别要补齐冷链物流等短板,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
2.1.3 要下大力气有效利用资源 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坚持绿色兴农,着力把各地农业资源的多样性独特性转化为农业的竞争力、农村的吸引力。要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明确农业优化发展、适度发展、保护发展的重点区域,明确区域生产功能,谋划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对农业生产力布局进行调整优化。要探索农业产业扶贫绿色开发机制,实现产业发展、农民脱贫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同步提升。要大力研发推广绿色高效技术和模式,探索研究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补偿办法,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2.2 着眼于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以要素优化配置为核心推动农业发展效率变革
2.2.1 要以提高农地使用效率优化土地要素配置 要坚定不移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推进“三权分置”并行。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要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搞强迫命令。要处理好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生产的关系,创新有效带动机制,培育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构建现代农业供应链体系,以服务规模化促进生产经营规模化,提升小农经营组织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2.2.2 要以提高职业农民素质优化劳动力要素配置 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建设农业强省的一项重大战略,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以专业化、职业化为方向,加快培养现代青年农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业职业经理人,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建设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提供坚实人力基础和保障。
2.2.3 要以完善支持保护政策优化资本要素配置 要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文章,发挥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把各类涉农资金尽可能打捆使用形成合力,通过以奖代补、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农业农村,探索开展农业产业发展融资风险保障金等金融支持试点,积极构建多元化投入农业农村发展的有效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突出对农业科技、职业农民培训、绿色生态环保等的投入。要发挥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作用,创新信贷担保方式,提高服务产业发展的水平。
2.3 着眼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以产业融合发展为抓手推动农业发展动能变革
2.3.1 要以延长产业链为核心促进融合 要树立“大农业大产业”理念,推动众多农产品生产出来之后能够有效进入加工、流通等领域,大力延长农业产业链。省政府提出的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是推进农业全产业链的重要抓手,要以此为示范引领,加快推进区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产业链配置全方位变革,在做强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做优农产品加工业,做活农村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各类专业流通服务。
2.3.2 要以拓展多功能为出路促进融合 要适应城乡居民需求新变化,挖掘差异化特色化农耕文化、农业景观、民间艺术等内涵,强化公共服务配套和服务规范化建设,加快提升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康养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功能,推动农业与旅游、农业与养生、农业与教育等深度融合,拓宽产业融合发展途径。
2.3.3 要以农业信息化为手段促进融合 要以信息化和农业融合为手段,深入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和农村信息进村入户示范,积极发展智慧农业和电子商务。要积极探索发展针对小农的重点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发展农资下行和农产品上行同步推进的农业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实现小农生产和大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
3.1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持续用力做强优势产业优势品牌 要深入挖掘各地农业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
3.1.1 以优势为原则抓好结构调整 畜牧产业方面,要坚持“稳猪禽、兴牛羊”,加快国外优质猪种和四川特色地方猪种资源开发利用,推进生猪生产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调整,全面开展市县级畜禽养殖标准化场建设。“粮改饲”示范区扩大到40个,提升发展草食牲畜和奶业。渔业方面,因地制宜调整和优化水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健康养殖等“六种模式”。创建2个国家级、30个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区),新增稻渔综合种养20万亩;大力发展名优水产品和观赏水产品,加快水产冻品、鱼子酱等高端水产品开发。
3.1.2 以质量为重点抓好标准生产 要抓好标准制定。重点围绕粮油、果蔬茶药、肉蛋奶和水产等优势产业,制修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30个,无标制标,缺标补标,逐步完善生产技术、冷链物流、质量追溯等重要环节标准。要抓好基地建设。现代农业畜牧业重点县、现代农业示范市县、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要率先实现标准化生产。今年要完成新一轮现代农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要把标准化生产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同时,要抓好标准应用。
3.1.3 以安全为底线抓好质量监管 抓好质检机构“双认证”,引导市县检测机构向综合性机构发展;对获证机构进行能力验证和监督检查,确保规范运行。开展乡镇监管机构标准化建设试点,继续深化“两个创建”,不断强化追溯管理。指导督促5个县做好国家追溯平台试运行,搞好国家与省级追溯平台对接,探索省级追溯平台、省级农资监管平台与市级相关平台对接。
3.1.4 以特色为前提抓好品牌提升 要加大品牌创建,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建设“五大工程”,培育“三品一标”为基础的农产品品牌体系。要做好品牌营销,加强品牌监管,强化农产品品牌保护激励,建立农产品品牌目录和动态管理机制,强化农产品质量、知识产权等失信惩戒,营造“诚实守信、鼓励创新、追求品牌”的社会环境,推进农业对外合作。
3.2 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持续用力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新时代需要重新发现农业农村的价值,打开农民增收就业新空间。
3.2.1 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作为示范引领来抓要科学规划园区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标准化生产,强化基地提升、品牌创建、加工配套和科技支撑,完善产业化带动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健全园区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园区建设和管理水平。要高标准高质量推进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巩固提升1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水平。
3.2.2 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重点任务来抓 要加大对产地初加工设施建设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惠民工程支持力度。鼓励使用农产品加工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1000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达到53%。
3.2.3 把新产业新业态作为突出亮点来抓 鼓励和支持各地依托村史馆建设农耕文化展示馆等。省政府将出台加快休闲农业提升发展的意见,深入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建设认定10个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基地。搞好整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建成3.7万个益农信息社,集中打造100个农业互联网特色小镇。要大力培育新农民新技术,建设一批省级农村双创示范县、园区(基地),培育一批农村双创优秀带头人,总结推广典型案例,大力营造农村双创良好氛围。
3.3 强化技术装备建设,持续用力加快现代生产要素推广应用 技术装备水平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支撑。一要加强农业良繁体系建设;二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三要强化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建设。
3.4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持续用力构建生态循环开发机制 要按照“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方式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要求,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七大工程”,持续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反馈的有关涉农问题整改到位,加快农业绿色转型。
3.4.1 突出绿色安全,把农业投入品“减”下去,着力推动兽用抗菌药物减量使用,有效保障养殖业和动物产品安全。
3.4.2 突出绿色循环,把农业废弃物“用”起来。要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生态循环补偿制度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启动省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试点。大力推广生态循环模式,新建沼气工程202处、户用沼气2 200口。全面开展畜禽养殖场赋码备案和粪污资源化利用机构信息管理工作。全面实施第二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围绕重点流域启动建设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片)。
3.4.3 突出绿色生态,把农业资源"管"起来。继续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质量提升行动,抓实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调查评价,持续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试点。深入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稳妥推进草原确权承包登记试点,全面推行草原保护制度,加强渔政执法,扎实开展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禁捕工作。
3.5 落实改革重大部署,持续用力创新农业农村体制机制 要按照“扩面、提速、集成”要求,着力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抓好各项工作部署落实,持续释放改革红利。一要持续深化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二要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三要稳步推进国有农垦(农场)改革。
3.6 统筹整合资源要素,持续用力抓好产业扶贫和农村能源扶贫 农业厅的项目资金将进一步向深度贫困县倾斜,聚力推进深度贫困地区攻坚,支持培育产业、发展生产,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发展能力,把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增强发展能力作为根本举措,进一步瞄准特定贫困群众,加强分类施策指导,落实精准要求,继续抓好产业扶贫和农村能源扶贫。要强化农业技术帮扶和人才培育,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和深度贫困县农业人才振兴工程,继续深化特聘农技员试点,推进贫困地区基层农技队伍优化结构、提升能力、降低空编率。农能扶贫建设任务都是基建项目,程序多、耗时长,各地要早谋划、早安排、早落实,推动种养循环农业发展,确保建设任务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