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华,吴美玲
(1.黑龙江省穆棱市动物卫生监督所,黑龙江 穆棱 157500,2.桦川县动物卫生监督所,佳木斯 桦川 154300)
异刺线虫病是由异刺线虫寄生于鸭、鹅的盲肠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该虫也可寄生在鸡、火鸡等其他家禽的盲肠内。此外,其虫卵还可能携带组织滴虫,引起禽类发生盲肠肝炎。异刺线虫又称盲肠虫,虫体呈淡黄白色。雄虫长7~13 mm,尾部有两根长短不一的交合刺。雌虫长10~15 mm。虫卵较小,呈椭圆形,灰褐色,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条件下约2周发育成感染性虫卵。虫卵污染的饲料、饮水被鸭、鹅吞食后,虫卵到达小肠孵化为幼虫,后进入盲肠黏膜内,经2~5 d发育后返回盲肠肠腔,最后经过约1个月发育为成虫。异刺线虫不仅可以感染鸭、鹅,也可以感染鸡、鸽等家禽。
症状:患病雏禽表现为食欲减退至废绝,消瘦,生长发育不良,腹泻,逐渐消瘦而亡。产蛋母鹅产蛋下降,甚至停产。剖检可见盲肠肿大,肠壁明显发炎、增厚,有时可见溃疡灶,也可见在黏膜或黏膜下层形成结节。盲肠内可见虫体,尤其以盲肠末端虫体最多。
诊断:可以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采集患禽粪便,用饱和盐水浮集法检查粪便中的虫卵。
鸭、鹅裂口线虫病是由裂口线虫寄生于肌胃角质膜下引起的一种消化道寄生虫病。虫体细长,表面有横纹,呈粉红色,尖端无叶冠,有宽的口囊,呈杯状,底部有三个尖齿。雄虫长10~17 mm,末端有交合伞,其中有三片大的侧叶和一片小的中间叶。交合刺较细,长度均一。雌虫长12~24 mm,尾部呈刀状,阴门呈横裂,位于虫体的偏后方。虫卵呈椭圆形。该虫直接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受精后的雌虫每天在胃里排出大量虫卵,随粪便排到环境中,但不能直接感染。在适宜条件下,经24~48 h可发育成有活性的幼虫,再经5~6 d,发育成具有感染性的第三期幼虫,幼虫可蠕动到青草或地面。鸭、鹅通过摄入含有第三期幼虫的草而感染发病,该幼虫在腺胃中停留5 d,最后进入肌胃或钻入肌胃角质膜下,经7~22 d发育为成虫。
流行:鸭、鹅均可感染发病,而其他禽类尚无该病的报道,雏禽更为易感,具有明显的宿主特异性。病原可经口传播,也可以通过皮肤感染。部分地区的鹅群感染率甚至高达90%。
症状:雏鸭、鹅感染后食欲减退,消化机能障碍,精神萎靡,生长发育不良,体质较弱,贫血、下痢,随着虫体数量增多,若不及时治疗,会造成批量死亡。若虫体较少,禽只年龄较大,则不表现出症状,多成为带虫的传染源。剖检可见肌胃角质层易剥离,多呈碎屑状,坏死,呈棕色。剥离后可见溃疡和虫体。
毛细线虫病是主要是由鸭、鹅毛细线虫及其他毛细线虫寄生于小肠、盲肠或食道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严重感染病例可见死亡。鹅毛细线虫寄生于鹅的小肠和盲肠,雄虫长为10~13.5 mm,中部有一根圆柱形的交合刺,雌虫长13.5~23 mm。鸭毛细线虫可寄生于鸭、鹅等禽类的盲肠或小肠,虫体较小,呈毛发状,前部细,后部粗。虫卵呈棕黄色,腰鼓形,卵壳较厚,两端有卵塞,内含一个椭圆形胚细胞。
流行:成熟雌虫在寄生部位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到环境中。在体外适宜的条件下发育为感染性虫卵,鸭、鹅摄入后,幼虫迅速进入寄生部位黏膜下,经约1个月发育为成虫。
症状:鹅毛细线虫病在1~3月龄雏鹅们发病率较高,轻度感染患禽不表现出明显症状。严重感染病例食欲减退至废绝,饮欲增加,精神小振,两翅下垂,常离群独处。消化机能紊乱,发病初期呈间歇性下痢,随着病程的发展表现为稳定性下痢,后期下痢严重。在排泄物中出现黏液,患鹅生长发育受阻,消瘦,贫血。虫体较多时常形成机械性堵塞,分泌的毒素造成患禽慢性中毒,最终衰竭而亡。鸭毛细线虫病患禽与鹅毛细线虫病临床症状相似。
病理:剖检可见小肠前段或十二指肠有毛发状虫体,严重感染病例可见大量虫体堵塞肠道。虫体寄生部位,黏膜肿胀、充血、出血,严重者甚至呈脓样坏死、脱落。由于营养不良,可见肝、肾发育不良。
诊断:可在寄生部位如小肠、盲肠或食道中检查虫体或粪便中观察虫卵进行诊断。
对于以上3种线虫病的防制方案可进行统一概括。第一,搞好禽舍的环境卫生工作,定期驱虫、防疫,注意药品的保质期,并定期更换驱虫药。第二,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防寒保暖,避免着凉感冒等各种应激加重病情。第三,定时定量饲喂全价饲料,保证充足的营养成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同时也可帮助病禽尽快恢复体能。一旦发病首先隔离驱虫,辅以止血因子、抗菌增效剂等,修复破损的肠道黏膜,可采用以下方案:①左旋咪唑,每kg体重20~30 mg,1次服用;②丙硫咪唑,每kg体重10~20 mg,1次服用。③200 mg维生素C拌料或饮水,连用3~4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