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宁
(黑龙江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哈尔滨 150069)
奶牛急性乳腺炎时,乳房温度升高,变硬,有疼痛感。患病动物体温升高,食欲废绝,目光呆滞,被毛粗乱。炎症反应导致乳腺组织和乳汁中的血浆蛋白和白细胞增多;炎症反应的意义在于破坏或中和刺激物,修复损伤组织,恢复乳腺的正常功能。
炎症是白细胞在感染部位增殖和聚集,对抗疾病和感染的自然过程。乳中的白细胞能够吞噬入侵的病原体,多数乳腺炎病例都因此而自然康复。乳房内的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嗜细胞能够吞噬多种颗粒性物质,包括微生物、乳脂球以及酪蛋白。吞噬作用是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嗜细胞识别、摄取和消化外源性颗粒物质的过程。泌乳期乳腺内嗜中性粒细胞占优势,而干乳期则以巨嗜细胞为主。牛机体能够动员数十亿的嗜中性粒细胞来对抗感染。感染的乳区中嗜中性粒细胞的含量可以高达5 000万·mL-1。尽管乳腺能动员数大量的嗜中性粒细胞,但其依然对乳腺炎易感。嗜中性粒细胞摄取乳脂球后,其表面结构发生改变,吞噬能力随之降低;吞噬酪蛋白同样能够抑制嗜中性粒细胞破坏微生物的能力。
体细胞评分的轻微增加预示乳腺分泌异常,但并不意味着动物一定发生了乳腺炎。然而,如果乳汁中体细胞计数(SCC)大幅增加则表明乳腺发生了感染且很可能患了乳腺炎。乳汁中的絮片为嗜中性粒细胞、分泌细胞及蛋白质的凝聚物。现场筛查试验基于凝结原理,可显示乳的品质。乳汁中的体细胞由血液中的嗜中性粒细胞和乳腺上皮分泌细胞组成;嗜中性粒细胞的出现是乳腺对自身受到感染或损伤的反应,而乳腺上皮细胞的出现则是乳腺受到感染或损伤的结果。
通常乳腺炎患牛产奶量大幅度下降,乳汁中富含絮状物或稀薄呈水状。乳腺炎乳香味减少,脂肪、乳糖、蛋白质、矿物质及维生素的含量都显著下降,而水分和氯化物的含量增高。乳中各组分随感染的严重程度的不同而变化。严重感染的病例,其乳总固体物含量不及正常乳的1/3。乳腺感染可能导致乳房脓肿。急性乳腺炎若不治疗常引起动物死亡。慢性乳腺炎唯一可见症状是乳汁变稠或乳汁中充满块状物。
从群体健康的立场出发,挤奶程序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保护乳房及乳头:多数乳腺炎的发生都是由于乳房及乳头受到了损伤而引起的。最好的损伤预防措施就是使用充足的、清洁而干燥的垫料。
卫生:干净的乳房及乳头是生产高品质原奶的基本条件。这就要求畜舍宽敞干净、畜栏清洁干燥(舍内外应没有低洼、潮湿、泥泞区域)和清洗消毒挤奶设备。
正确的挤奶程序:首先,必须刺激奶牛使之释放乳汁。使奶牛处于安静舒适的环境中定时挤奶,彻底清洗和干燥乳头,达到刺激和清洁的目的。充分诱乳之后,必须立即快速挤净乳汁。在诱乳之后的45 s内,由于脑垂体释放的催产素的作用,奶牛乳房内的压力将会升高,激素的这种作用可以持续5~6 min,使泌乳细胞周围的肌纤维收缩。应当在诱乳之后的1 min内安置乳杯并开始挤乳。在乳汁停止流出之时应及时将挤奶器移开,因为过度挤奶会导致乳腺炎感染率、临床型乳腺炎发生率增加以及体细胞计数增加。挤奶不彻底会增加乳腺炎的发生率;机器挤奶其实也增加牛对乳腺炎的易感性。每次挤奶将结束时,感染几率会有所增加。如果挤乳杯内衬滑落就会导致乳头乳池内的乳汁倒流至乳腺乳池,这无疑会将乳头管内的病原体转移至乳腺乳池。出口膨胀及低挤乳线可以降低乳汁逆行的几率。如果在移开挤奶器的把手之前未破坏真空状态,则空气可以驱使细菌以大约15 m·s-1的速度远离乳头口。基于同样的理由,在挤奶前手工挤头把奶并弃之,就是让残余乳汁可以冲出乳导管而不能逆流至乳腺乳池。这种操作技巧有助于减少新感染的发生几率。
挤乳后乳头药浴。挤乳后乳头药浴可以减少泌乳期新感染的发生率。挤乳后,把乳头末端浸入有效力的乳头消毒液(如碘制剂)内消毒。药浴是预防无乳链球菌感染的最有效的手段,同时也有助于减少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用碘、氯制剂及洗必泰等消毒液浸泡乳头不能切实有效地抵抗大肠杆菌感染。乳头消毒液在应用后15 min内杀菌功效大部分丧失,因此,其对环境性病原体的作用很小,但对抵御挤奶结束时的感染非常有效。通常情况下,给体表过于潮湿的奶牛挤奶、挤奶杯衬垫破损或陈旧,或者挤奶机真空泵不稳定都可引起感染。药浴可以导致乳头开裂或干燥,在极其寒冷的天气里应让奶牛滴干消毒液、乳头干燥后再离开挤奶室。药浴时,至少应将乳头的2/3浸入液体内,每药浴5~6头奶牛更换1次消毒液(有机物可以削弱消毒液的功效)。消毒液含>10%的润肤剂(如羊毛脂或甘油)应禁止使用。封乳头剂可以在乳头末端形成一道物理屏障,但由于费用原因和挤奶之前很难将其弃掉,通常情况下很少使用。在干奶期,为了保护奶牛免受环境病原体的侵袭,则广泛应用封乳头剂。一般环境下,这种封乳头剂应可在乳头上保留1~3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