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水利历史研究在西部干旱区流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及开展对策

2018-03-19 01:15薛万功
中国水利 2018年3期
关键词:干旱区水权河西走廊

薛万功

(甘肃省水利厅讨赖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局,735000,酒泉)

讨赖河流域地处千里河西走廊西端,祁连山脉雄峙于南,年均降雨量约30~160 mm,蒸发量却高达2 600~3 000 mm,河西走廊绿洲的维系全凭三大内陆河的滋润。河西走廊干旱区的主要工农业基地大多以内流河为水源,面对资源性缺水日益严重、水资源需求快速增长的现实,不断提高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管理水平是一项紧迫的工作。

自2009年以来,讨赖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局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展了“讨赖河流域传统分水制度与现代水资源管理模式相结合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富于启发意义的成果。同时,结合项目研究,清华大学和讨赖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局进行了河西走廊水利史文献搜集整理工作,并在流域水务、档案、文物、地方志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编纂出版了《河西走廊水利史文献类编·讨赖河卷》,主要展示了历史上该流域水利开发遇到的种种困难甚至危机。作为学术研究的基础,文献整编对讨赖河流域乃至整个中国干旱区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内陆干旱区的水利工作除必须坚持以政策为指导、法规为准绳、科技为保障之外,深入开展流域水利历史研究对于提升干旱区流域管理水平具有尤为特殊的重要意义。

一、水利历史研究在西部干旱区流域工作中的特殊地位

在我国,水利史研究很早就受到重视。早在距今两千多年的西汉时代,司马迁即在《史记》中专辟《河渠书》记载上古以来的水利建设历史,其后各种水利历史著作层出不穷。20世纪30年代以来,现代意义上的水利史学科开始在中国建立,涌现出以冀朝鼎、郑肇经等为代表的一批水利史名家;新中国成立后,以姚汉源、周魁一领导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为代表的一批专业研究机构,不但为正确认识中国几千年来水利建设的伟大成就作出了贡献,更为当代水利工程建设、水旱灾害防治等水利工作提供了重要历史参考。对于西部干旱区流域管理工作而言,研究水利历史的重要性不仅体现于上述两个方面,还有其独特意义。

1.深入认识干旱区流域水环境的演化规律,离不开水利历史的支持

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限,西部干旱区各流域的现代水文观测起步较晚。如甘肃河西走廊各主要河流的完整水文数据都始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部分小河则要迟至六七十年代,这使得干旱区水文数据在数量、品质方面普遍不足,仅以现代分析手段定量分析流域水环境演化规律,显然存在一些困难与不足。另一方面,西北干旱区许多流域的水利开发都可追溯至公元前2世纪,各历史时期都有涉及水利资料的文献传世,有的还甚为详细。不同历史时期,干旱区水利开发呈现出波浪式、不连续的发展态势,许多河流都在不同时期经历过明显的渠系化过程而多次改道,灌区的迁移十分明显。动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千年尺度上探讨干旱区流域水利开发的历史,仔细区分水利兴废过程中的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是认识干旱区流域水环境演化规律的题中之意。

2.干旱区流域管理工作需要从水利历史研究中借鉴经验与吸取教训

水资源匮乏的西部干旱区很早就建立起由政府主导的流域管理机制,形态多样、效果各异,一些较为成功的管理体制一直沿用至当代。以河西走廊为例,石羊河流域沿用至21世纪初期的上下游分水制度可追溯至明代中期,18世纪初开始在黑河干流实行的全流域性轮灌制度“均水制”则一直沿用到2002年。这些历史上形成的流域管理体制在漫长的“运行—调整”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生动而具体的经验。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流域管理制度的成败得失,深入研究流域管理中人与自然、政府与社会、技术与制度之间的复杂关系,有利于当前的流域管理工作扩大视野、少走弯路。

3.深入研究流域水利历史,将为流域水权体系改革提供重要的事实与理论支持

目前法学界与经济学界尚未对水权的定义形成共识,但在流域管理工作中,水权与水权意识的客观存在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当前水权与水权意识的形成原因复杂,皆与特定的历史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牵涉地方政区的历次调整、地方社会的特殊形态以及地方治理结构等诸多问题。有的学者指出,水权在中国不是一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的单一产权,而是一种形态复杂、牵涉极广的复合型产权。

在漫长的历史中,围绕水权的各种博弈曾构成干旱区流域社会的核心事务,农户之间、村庄之间甚至灌区之间的水权交易广泛存在,创造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模式与方法,如新中国成立前河西走廊存在比较完备的农户水权交易体系。另一方面,历史上地方政府介入某些水权争端后,因不了解地方水利事务的复杂历史背景,仅从一般的“公平合理”角度强行重新分配水权,尽管出发点良好,结果却事与愿违,甚至激化出流血冲突。

正反两种历史经验都说明,流域管理工作要实现水权划分与水权交易的科学、合理,绝不能庸俗化地对待中央各项相关部署,而是必须在深入领会、贯彻有关决策精神的基础上,对流域现行水权体系与水权意识产生的来龙去脉及其深层次逻辑进行历史性的分析研究,才可能找到正确的办法,从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确保社会稳定的基础上推动水权体系改革的顺利进行。

4.正确的流域水利历史观念是保证流域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

历史上,干旱区诸流域普遍因为水利纠纷而发生过严重的社会冲突,并给不同区域的民众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以讨赖河流域为例,位于流域中游和下游的酒泉市肃州区与金塔县曾在新中国成立前发生过长达十余年的严重水利纠纷,背景与经过十分复杂,很难简单评判两县民众的是非曲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有效管理下,虽然两地再未发生过水利冲突,但两县民众至今都对曾经发生的冲突保留有记忆。由于缺乏对这段历史真相的研究与宣传,经口耳相传形成的历史记忆已经有了较大的“失真”,在流域用水逐渐增加、用水关系日益复杂、不同利益诉求客观存在的大趋势下,这些未经正确引导、处于模糊状态的历史记忆与历史观念有可能会激发一些非理性的情绪。因此必须树立防微杜渐的责任感,认真研究流域水利历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并帮助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二、当前干旱区流域水利历史研究的主要制约因素

水利历史研究对于干旱区流域管理工作意义重大,但必须承认,西部干旱区水利历史研究的现状不能令人满意,与有效服务流域管理工作的目标还有较大距离,总结其制约因素,主要有三点:

1.社会各界对西部干旱区流域水利历史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就水利史学界而言,西部干旱区各流域普遍存在人口总量较小、社会经济欠发达以及知名度低等情况,学术价值远不如长江、黄河等大河流域,因此相关学术成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显不足。就广大地方水利工作者而言,水利工作的主题是工程建设与日常管理,水利历史研究似乎是一种游离于“正业”之外的事务,没有精力也没有兴趣予以顾及。

2.地方研究条件先天不足

干旱区地方水利与方志、档案等部门本应是水利历史研究的骨干,但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些部门普遍存在资料条件差、专业人员少等问题,从事水利历史研究力不从心,且受到工作性质与行政隶属关系的影响,不同部门之间的业务联系少,交流有限。

3.相关历史资料散佚严重

干旱区诸流域水利历史文献、实物资料的保存状况不佳,社会各界亦普遍缺乏相关意识。以河西走廊为例,龙王庙曾经是各流域水利活动的中心,是水规、渠册以及水利碑刻的集中保管之所。新中国成立初期,仅酒泉一地就有龙王庙10座以上,其中大型庙宇3座,而今建筑无一留存,各种相关水利文献几乎没有传世。除少数单位外,地方档案系统对水利档案的收藏整理状况也不尽理想。

相形之下,口述史料的保存状况稍显乐观,但由于历史事件的亲历者相继谢世,今日采集内容多系其家人转述甚至是道听途说,不但真实性大打折扣,重要细节亦损失严重。在最近进行的水利普查中发现,一些建于20世纪六十年代且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重要水利工程,其决策、设计与修建过程的情况已经模糊不清,流域水利历史资料的保存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三、推进西部干旱区水利历史研究的基本对策

干旱区诸流域的地方水利部门,尤其是流域管理部门,应当主动承担起推动水利历史研究的任务。

1.将水利历史研究列入日常水利工作,以制度化的方式提升干旱区水利工作者对水利历史的重视

制度创新是干旱区流域管理工作不断发展进步的核心动力,但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来自于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对经验教训的重视。尽管以现代水利技术和管理体制为核心的当代水利工作与以往历史时期的水利工作有着本质不同,但“人多水少”这一基本矛盾没有改变,应以史为鉴,吸取前人经验教训。在制定制度与解决矛盾过程中,应该把回顾相关历史列入工作流程;在基层水管部门的日常工作任务中,应该加入对水利历史文献与口头掌故的收集工作。

2.依托高等学校,促进水利历史研究的“校地合作”

水利部门与高等学校合作开展研究、咨询工作已较为普遍,但联合进行水利历史研究尚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探索的课题。高等学校特别是综合性高等学校学科齐全、人才众多,地方水利部门则熟悉本地情况且具有来自现实工作的独特经验与问题意识,双方联合有利于水利历史研究的深入推进。在合作中,水利部门应从自身的实际需要出发,积极主动地提出具体的研究课题与期望,使水利历史研究更有现实针对性,更好地服务于实际工作,促使更多学者认识到干旱区水利历史研究的重要性,推动这一课题不断深入。

鸳鸯池水库建设倒水墙施工截面

3.促进水利部门与地方相关部门积极合作,建立水利历史材料的收集、整理机制,大力宣传水利历史研究的成果

水利部门应与档案、地方志办公室等机构建立长期联系机制,积极参与地方历史档案整理、新一轮地方志修纂等工作,并借助上述单位的力量积极抢救地方水利历史文献。水利部门还应与文物部门合作,加强对历史水利遗迹的调查、保护。同时,水利历史研究的成果不应仅存在于学术层面,还应与各级新闻媒体以及文化部门积极合作,借助新闻报道、专题影片甚至网络文学等形式进行积极宣传,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水利历史观念,为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贡献力量。

[1]周魁一.水利的历史阅读[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2]水利部水文司.中国水文志[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

[3]张景平.丝绸之路东段传统水利技术初探——以近世河西走廊讨赖河流域为中心的研究[J].中国农史,2017(2).

[4]王培华.清代河西走廊的水资源分配制度——黑河、石羊河流域水利制度的个案考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5]宋仲福,邓慧君.甘肃通史·中华民国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

[6]张小军.复合产权:一个实质论和资本体系的视角——山西介休洪山泉的历史水权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4).

[7]李艳,王晓晖.民国河西走廊水利事务中的权利团体及其互动与影响[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3(4).

[8]张景平,王忠静.干旱区近代水利危机中的技术、制度与国家介入:以河西走廊讨赖河流域为个案的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6(6).

[9]张景平,郑航,齐桂花.河西走廊水利史文献类编·讨赖河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10]张景平,王忠静.从龙王庙到水管所——明清以来河西走廊灌溉事务中的国家与信仰[J].近代史研究,2016(3).

猜你喜欢
干旱区水权河西走廊
全球主要干旱区气候变化研究综述
论建立水权登记制度
在河西走廊聆听
干旱区生态修复的实践——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为例
基于NDVI的干旱区绿洲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分析——以新疆阿克苏地区为例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试论水权与传统物权的理论比较探析
河西走廊风情
可交易水权分析与水权交易风险防范
河西走廊西城驿遗址考古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