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丽莉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是一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国国情为根本立足的理论创新史,是一部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演变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前提,就是要明确其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语境和发展脉络。翻译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核心路径,但在马克思主义的早期翻译中,翻译主体的构成特点如何?翻译活动的生成机制如何?翻译活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翻译活动对传播实践的作用体现在何处?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究的。由方红著、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11月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翻译与传播》一书,是一部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早期翻译传播的力作,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
该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研究概述,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简介、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与阐释;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翻译路径,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译介传播的历史背景、19世纪晚期马克思主义初入中国、20世纪早期马克思主义的译介传播、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的翻译传播;第四章《共产党宣言》的早期翻译,主要包括《共产党宣言》的早期译介、译文分析和中日首个《共产党宣言》全译本对比分析;第五章《社会主义神髓》的早期翻译及马克思主义概念翻译,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神髓》在中国的早期翻译、马克思主义概念翻译;第六章马克思主义早期翻译传播特征分析,主要包括中日马克思主义早期翻译传播对比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翻译的特征;第七章马克思主义译介传播——思想翻译与文化建构,主要包括意识形态的翻译与翻译的意识形态、翻译与思想文化传播。研究内容逻辑紧凑,特色鲜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该书系统地架构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翻译与传播体系,有效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理论程度,一定程度丰富了相关领域的理论空白,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概述不仅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内译介传播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而且站在文化形态建构的角度客观审视了马克思主义译介传播的延伸价值,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支撑。
二是该书站在文化翻译研究层面,结合社会学、文化学、传播学和思想史等视角,对马克思主义早期翻译传播活动进行整体审视和把握,实现了新方法和新观点的统一。作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翻译传播情况的深入考察,探讨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翻译选择、协调、重构等现实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思考了马克思主义早期译介的文化传播价值,最后通过横纵双向分析印证了其文化建构的本质。不仅实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而且重点借鉴和应用了传播学、文化学的理论方法,实现了理论创新和突破。作者重点对中国、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翻译传播进行了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翻译传播的特征,并在横向的历史考察中明确了传播语境、传播内容、传播目的等问题,为读者直观立体地呈现了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画面,同时提高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深广度。
该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早期翻译传播情况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通过历史分析不同阶段的翻译特点、经典译本的出版传播状况、中日两国的纵向对比、知名译者的概念翻译策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早期翻译传播的内在规律和时代特征,同时彰显了翻译与思想文化建构的逻辑内涵和互动效力。
书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翻译与传播
作者:方红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6年11月
定价:4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