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民俗文化融入社区教育探讨

2018-03-18 01:34覃志毅
广西教育·B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社区教育品牌建设

【摘 要】本文以南宁为例论述将民俗文化融入社区教育,提出在民间节日、民间传统技艺中挖掘传承民俗文化,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社区教育课程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社区教育品牌。

【关键词】社区教育  民俗文化资源  品牌建设  民间节日  民间传统技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1B-0031-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标志,它源自生活,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贴近生活,承载着古老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几百几千年的发展、沉淀、定型,成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的主要标志。当前,民俗文化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是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社区教育课程是否贴近“地气”,能否弘扬正能量,是打造社区教育品牌的关键。挖掘民俗文化,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社区教育课程、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社区教育品牌,具有深远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一、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与主要特征

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它来自民间,源于生活,活跃于市井,具有浓郁的地域特征和时代特色,因而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聚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约定俗成的风俗生活习惯。

(一)约定俗成。民俗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相对稳定的风俗习惯,包括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信仰、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语言、民间艺术、民间游戏娱乐等内容。每种风俗习惯都是由最初的自发到自觉,经过若干的整合、稳定、传承,最终才可称为民俗。在民俗产生发展过程中,其传承往往大于创造,它是祖先留给后代的精神财富,在传承过程中具有强烈的自觉性。因而,约定俗成就成了民俗的主要特点。

(二)浓郁的地域特色。春秋末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晏婴说:“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晏子春秋·问上》)。《汉书·王吉传》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记载。《诗经》中的《风》,多为古代各民族之间流传的民歌,从诗歌内容不难看出,各地的风俗习尚不尽相同。此外,繁华的都市民俗,与古朴的乡村民俗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在人类漫长的繁衍、发展过程中,地域差异始终是民俗的主要特点。

(三)时代特色。不同历史阶段的民俗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农耕时代,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民俗中多为祈天赐福、鬼神保佑、婚娶丧葬等神秘性较强的风俗。现代文明社会,人们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民俗有了很强的人文色彩,人们倾向于把主流社会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融入文化、教育、文艺创作和生产生活中,形成了更为实用、影响更大的民俗。

二、社区教育引入民俗文化的意义

民俗文化的约定俗成、地域特色、时代特色等特征,已经成为有别于其他文化的客观存在,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近年来,在民俗文化开发中已有一大批成功范例。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荟萃了全国各地、各民族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民居建筑,按村舍原貌修建,从原村寨聘来演员和操作者,进行原汁原味的表演和操作,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杭州的“宋城”依据宋代杰出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卷,严格按照宋代营造法工艺再现了宋代都市的繁华景象。山东潍坊也围绕风筝、年画、剪纸等主打产品,在品种、花色和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了突破,弘扬民俗文化。山西晋中通过《红高粱》等影视作品,着力塑造晋商发展轨迹,让游客感受山西的风土人情,对晋中民俗文化传承起到助推作用。

从整体上看,相对于灿烂的民俗文化资源,目前国内民俗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尚处于初级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民俗文化这种农耕文明的产物正有逐渐被人们遗忘的可能。民俗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民俗文化主题不明,民俗文化相互之间的联系挖掘不深,没有形成互通的民俗文化产业链;二是人文资源保护不力,损毁严重;三是挖掘整理人才不济,深度不够;四是民俗文化传承不接,取向不一,出现断层现象。为此,有专家提出通过“普查—宣传—研究—传承—弘扬”等环节保护抢救、挖掘及弘扬民俗文化。

笔者认为,还未能像其他文化存在一样,以“亲民”的形式进入社区,成为市民随时可触可感的客观存在,是民俗文化未能得到很好传承和弘扬的主要原因。在多元文化共生并存发展的今天,要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在社区教育课程中引入民俗文化,打造“亲民”的社区教育课程,就显得尤为迫切,应该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

三、社区教育引入民俗文化的实践

民俗文化博大精深,地域特色明显。本文以南宁市为例对一些可入社区课程的民俗文化内容形式进行粗浅的探讨。

南宁古称邕州,是一个以壮、汉、苗、瑶为主的民族聚居地。在几千年的民族发展、交融过程中,南宁人民创造了璀璨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风俗。

考古发现,在第十二届国际园博会园博园项目所在地——顶蛳山贝丘遗址,早在七千年前,八尺江畔的南宁居民就会使用标志人类文明的石锛,会建造栏杆式建筑,采用奇特的屈姿葬葬俗。

南宁的活体民俗,在古建筑和民间风俗中多有体现。邕江边的扬美古镇是南宁市明清古建筑保留得最为完整的地方,清代一条街、明代民居、魁星楼、黄氏庄园、古埠码头等,无不镌刻着南宁特有的民俗风尚。环大明山地区更是孕育丰富的壮民族民俗文化:上林地区的龙母文化习俗、宾阳炮龙节、马山三声部民歌、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等等。

南宁绵延不绝、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民俗文化,是壮族独特文化积淀的精髓,這些民俗文化的呈现形式大多通过民间节日、传统技艺、婚丧嫁娶、庙会、音乐、舞蹈、戏剧等方面来展现。把握民间节日和传统技艺,应该成为社区教育工作者发力的地方。

(一)在民间节日中挖掘传承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南宁人的节日除了传统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中元节外,还有充分体现地方特色且有较大影响力的民间传统节日,如春社节、糍粑节、尝新节、中元节、寒衣节、灶王节等。在民间和传统的节日里,人们唱山歌、抛绣球、跳板鞋舞、抢花炮、踩风车、跳民间歌舞欢度节日。

宾阳炮龙节。宾阳炮龙节每年农历正月十一举行,相传起源于北宋年间的狄青与侬智高昆仑关大战。炮龙节的活动流程包括游彩架、灯会、舞炮龙几个环节,舞炮龙又分为开光、舞龙、舞炮龙、送龙几个环节,是活动的高潮。炮龙节当晚,宾州城主要街道上群龙劲舞,鞭炮齐鸣。舞炮龙时,有不少人抱子抱孙去钻“龙肚”,以求吉祥;敬请炮龙进自家屋宅举舞,更为吉利。宾阳炮龙习俗曾经到香港开展活动,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宾阳炮龙节已经成为颇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和社区教育品牌。

花婆节又称花王节、花王圣母节。据传说,花王是壮族群众的生育女神和儿童守护神,专门主管赐花送子之事。壮族地区有在村边或山下修筑花王庙、塑立花王祖父神位之俗。这一风俗目前在邕宁区蒲庙镇仍大为流行,每年二月初二的花婆节,都在五圣宫前举行盛大的花婆节活动—— 花婆送福、舞狮舞龙、搭喜炮台、抢花炮、荡八音,最后由慈祥的“花婆”向市民派发“花婆粥”。花婆节已经成为独具壮乡特色的民俗活动和社区教育品牌。

“三月三”又称歌仙节。壮族居民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广西各族人民十分重视“三月三”,这一天还成了广西的法定节日。“三月三”期间,南宁市武鸣区开展的以五色糯米饭和高峰柠檬鸭为代表的特色美食,抛绣球、六人板鞋接力、珍珠球、花样跳绳、抢花炮等民族体育竞技大赛,搬运“粮食”、赶“猪”、三人板鞋、滚铁环、打陀螺、顶竹杠、掰手腕、抛绣球、斗鸡、相亲、歌圩、采茶节等民间活动,以及骆越祖母王祭祀大典等一系列活动,成了武鸣“三月三”的名片,为南宁市社区教育取之不歇的素材。

南宁市的社区教育工作者以民间节日为切入,大胆挖掘民俗文化精髓,在打造社区教育品牌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比如,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充分利用学校专业优势,巧妙地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开展民俗美食培训项目。在“三月三”开展“五色糯米饭”培训、端午节开展“喜迎端午节,我来秀香鸭”家常菜、培训重阳节开展艾叶糍培训、中秋佳节组织开展“喜迎中秋佳节,弘扬传统文化”的中秋月饼制作培训活动,让社区居民传承传统技艺,传播美食文化,打造社区教育品牌。

(二)在民间传统技艺中挖掘传承民俗文化。南宁市的“民间传统技艺”具有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特色,它们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认识水平、聪明智慧和审美情趣。壮族人民创造了刺绣、壮锦、竹篾编织、木器、制陶、雕刻、绘画、剪纸、扎染、蜡染服饰等传统工艺,与其他民族的技艺相得益彰,形成了南宁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南宁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很独特。“传统绞面技艺”这项依靠口口相传的传统绞面技艺至今还存在于南宁的老城深巷。作为壮族族群的表征的“壮族服饰制作技艺”在壮族地区广为流传,被称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的壮锦,在“宾阳壮族织锦技艺”里得到最好的传承。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的“宾阳油纸伞制作技艺”是中华民族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手工艺,有着不可估量的民族工艺的研究价值。具有近三百年历史的宾阳“大罗毛笔制作技艺”创造的“恒信牌”“恒昌牌”与“鹤笔牌”毛笔优秀品牌至今还受到人们的追崇与求购。隆安县南圩镇联造村、雁江镇红良村及周边一带的家族式“构树手工造纸技艺”“红良打铁技艺”,靠祖辈相传已有近 200 年的历史。

美食也是南宁民间传统技艺的半壁江山。南宁老友粉制作技艺、铁鸟酱料制作技艺、扬美梅菜制作技艺、沙糕制作技艺、豆豉制作技艺,横县南山白毛茶制作技艺、茉莉花茶制作技艺、鱼宴制作技艺、大粽制作技艺、鱼生制作技艺、芝麻饼制作技艺,宾阳酸粉制作技艺,隆安雁江粉利制作技艺,武鸣灵马鲶鱼制作技艺、高峰柠檬鸭制作技艺、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等至今还活跃在民间。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南宁的传统手工艺、技艺不断地被开发和传承,成为南宁旅游美食名片,创造着丰厚的经济价值,成为极具地方特色的社区教育课程活体。因此,将“民间传统技艺”纳入社区教育课程,对于丰富社区教育课程、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社区教育品牌、挖掘传承民俗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南宁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和部分职业院校就利用学校优势,打造“社职”结合的社区教育特色,在学校挂牌成立社区教育学院,在社区成立社区教育基地,将分布在民间的传统技艺集中展示、心口相传,并制作成社区教育微课程加以推广,使得分布在民间的传统技艺得到了一定的传承。

南宁市社区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漸兴起。但近一两年,“热起来”的社区教育却呈现出慢慢进入冷却的状态。究其原因,缺乏来自政府的经费支持是一方面原因,但是社区教育课程陈旧,过于注重形式,未能跟经济发展和市民兴趣点整合起来设置乃是主因。因此,在当前形势下,社区教育引入民俗文化,挖掘民俗文化资源,打造社区教育品牌,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路径。

【参考文献】

[1]敬鸿彬.地域文化融入社区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职教论坛,2015(27)

[2]费孝通.文化的传统与创造[G]//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263;182

[3]陈季宁.大力挖掘南宁民俗文化,积极打造南宁民俗文化旅游[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0(5)

【基金项目】2016 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大招标课题“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GXZJ2016ZD26)。

【作者简介】覃志毅(1967— ),男,南宁市职业教育中心主任,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管理、学校德育。

(责编 刘 影)

猜你喜欢
社区教育品牌建设
社区弱势群体教育保障机制现状研究
大连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提升企业品牌核心价值的营销策略
数字化阅读:社区教育的创新
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启示
论高等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互动合作
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的对策分析
唯品会的品牌塑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