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锡盟布病感染情况1~3月份人间布病进行溯源性调查作出了风险评估。
1.人间布病网报情况。据卫生部门统计,锡林郭勒盟布病网报病例2018年1~3月份累计病人137例。
2.溯源调查情况。各旗县市(区)农牧部门对2018年1~3月份人间布病网报病例137名进行溯源调查,共涉及55个苏木乡镇(包括国营农牧场)、96个嘎查村、121户,其中养殖户74个,涉及的饲养牛888头、羊10 627只。
3.分项统计情况。全盟兽医部门对1~3月份累计网报的137病例进行了逐人逐户调查分项统计。通过电话联系和实地走访统计结果为:新病例92例,占网报病例的67.15%;老病例31例,占网报病例的22.63%;无法联系和地址不祥14例,占网报病例的10.22%。新感染病例中涉及121户中74户是养殖户,与养殖相关的68人,占新感染病例总数的73.91%。
从分项统计看,个别旗县老病例、无法联系和地址不祥的比例较高,共45人,占网报病例的32.85%。新感染病例121户中74户是养殖户,与养殖相关的68人,占新感染病例的73.91%,从事养殖和养殖有关的人员感染布病的比例还是较多,同时说明畜间还存在大量布病病源,布病防控仍是一件长期、复杂的工程,应继续加大防控力度,另外农牧民的自身保护意识还需加强。
2017年,对所涉及的2个苏木乡镇(场)、3个嘎查村、3户的4头牛和9个苏木乡镇(场)、14个嘎查村、14户的470只羊进行了监测、无阳性。2017年对所涉及的牛羊等易感畜进行了布病免疫,共免疫牛856头,羊10 912只。
从2017年各地对2018年1~3月份布病网报感染例所涉及的牛、羊监测情况看,牛的监测数占饲养量的0.45%,羊监测数占饲养量的4.4%,监测后也未发现阳性牛、羊。
1.季节因素。每年1~3月份为集中接羔季节。在接羔过程中,养殖户与牲畜接触的较多,由于部分养殖户防护意识较差,感染布病风险增高,导致布病感染人数每年1~3月份为布病感染高峰期。
2.气候因素。因气候原因冬春接羔期间大部分地区不能及时进行消毒灭源工作,可能增加了人的感染风险。
3.地理因素。每年太仆寺旗和多伦县人间网报病例绝对数较多,尤其是今年1~3月分别为29人和23人,占全盟的21.17%和16.79%。由于太旗和多伦县人口相对多,与河北省接壤,牲畜流动较频繁,并且以农区为主,当地农牧民养殖时人畜混居现象较严重,甚至有些地区人、畜同饮一个水源,带来了人感染布病的隐患。
4.历史因素。锡盟是布病老疫区,建国前就有报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畜间布病感染率很高。经过近四十年的防治,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锡盟畜间布病阳性率已控制在0.48%以下。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特别是2 000年以后,由于市场经济活跃,活畜调运频繁和防控措施不到位,畜间布病又有所抬头。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有效遏制了布病抬头态势。但是我盟面积大,牲畜数量多,疫点多,自然界野毒大量存在,人感染可能性仍然很大。
5.其他因素。一是近几年畜间布病监测主要以羊为主,监测数量较少,对有些病畜难以及时发现。加之牛的监测数量少,牧区散养牛野性大,灌服免疫难度大。地方财政困难,检出的阳性畜不能及时扑杀,并且全盟没有隔离场,检出的阳性畜不能及时隔离,扑杀时个别阳性畜已经丢失,存在二次感染隐患。牲畜流通频繁,乡村小路较多,农牧民私自引进牲畜对检疫监管工作带来了困难,虽然近几年锡盟狠抓流通环节监管工作,但是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力量远远达不到国家和自治区要求,导致增加布病感染风险。这些问题可能增加人的感染几率。另外,多伦县卫生部门去年上半年由于缺乏布病检测试剂,人间主动监测数量少,所以去年同期人间网报病例较少。
1.开展人间布病溯源调查。各地对2018年1~3月份人间布病网报病例进行了溯源性调查工作。与当地卫生部门建立沟通机制,对137名人间布病患者进行溯源调查,通过溯源调查工作,全面了解本地区牛、羊及其它易感畜的布病感染率、感染状况、危害程度,确定流行范围和流行程度,为下一步布病的防控措施提供有效的基础数据及分析。
2.全面开展流调工作。各地结合春季集中免疫工作,组织苏木镇兽医人员和嘎查物防疫员对1~3月份新增布病感染人所涉及的牲畜进行了布病流行病学调查。共调查55个苏木镇、96个嘎查、121名牧民,流调牛888头,羊10 627只,其中正蓝旗发现3只羊流产(是否布病原因流产未确定,去年布病免疫后不到6个月),其它地区未发现布病导致流产的牲畜。
3.布病疫点消毒灭源工作。按照消毒规范要求,使用大型消毒车对圈舍、污染的场地、场所药物浸透达到3 cm以上,对硬化的地面、墙面、物品连续多次消毒。锡市、太仆寺旗、蓝旗对2018年1~3月份布病感染病例所涉及的10个养殖户进行了消毒灭源工作,共消毒55.861万m2,使用消毒药6.34t。其它地区因天气原因没有进行消毒灭源工作。
4.加强联防联控。各地农牧业和卫生部门本着“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信息互通,及时准确,同级协作,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了布病防控工作合作机制。
5.开展宣传工作。结合溯源及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走村入户对布病感染人员发放防控布病相关材料,宣传了布病对人、畜安全的危害性、传播途径、防控措施等,防范其他家庭成员的感染。
1.组织领导方面。经过几年的防制,一些地区领导对布病防控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投入防控经费减少。各地政府虽然在畜间布病防控工作方案上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投入了经费,但是与上级要求的配套经费数量还有差距,且经费不能及时到位。
2. 流行病学调查方面。我盟以牧区为主,且饲养方式是散养。各地流调时,许多地方流于形式,加之入户进行流调时,牲畜大部分时间在放牧场,具体存栏数也不是很明确,加之牧民对饲养和引进、流产情况有所隐瞒,流调的准确性不大、不够全面。即使有流产的,免疫期不到6个月,也无法确认是否因布病导致流产,使部分地区对布病疫情不清楚。
3.消毒灭源方面。在冬春接羔期间,锡盟大部分地区天气比较严寒,开展消毒灭源工作延后至5~6月份,达不到疫源的彻底消毒。加之我盟地域广、牧户居住分散,草场面积大、疫点数量多。在对疫点进行消毒的时候只能消毒房屋、棚圈、院墙、机械设施等,在草场上留有的布病传染源,无法用消毒方式进行彻底消灭,病源仍存在。
4.灌服免疫方面。灌服免疫存在一定漏洞,一些地区免疫密度达不到要求,特别是牛。并且新生畜和调入牲畜存在漏免现象。疫苗的保存也存在一定问题。疫苗的保存是关键。虽然各旗县市(区)动物疫控中心有较好的地下生药库,但是苏木镇尤其到嘎查防疫员冷藏设施不完善等导致疫苗的活性有所降低,一定程度影响免疫效果,存在感染风险。
5.采血检测方面。每年抽检的监测面不广、有局限性,可比性不强,对本地区的疫情分析不够全面,整体畜间疫情情况不是很准确。
6.检疫监管方面。检疫监管难度大,手段严重滞后,没有有效措施,不经检疫,大量多渠道引入牲畜,带来很多布病传入、感染隐患;一是个别旗县及外省接壤地区未经检疫进入牲畜,育肥一段时间后出栏,牧民出于利益驱动隐瞒不报;二是牲畜出栏季节,牲畜未经报批报检,多途径贩卖,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布病传播途径;三是未经检疫的种公羊流通,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布病感染风险。
7.扑杀无害化处理方面。检出布病阳性畜后,虽然下达了隔离通知书、扑杀通知书,但没有专门隔离场,阳性畜只能在牧户家不混群简单隔离饲养,有的甚至仍混群饲养,检出阳性畜达到一定数量后,统一集中对阳性畜进行扑杀、无害化处理。在此期间阳性畜存在流失,污染环境等因素,布病传染源未及时灭源,加大传播风险。
8.自我防控意识方面。虽然每年通过多渠道进行布病防控知识的宣传,但是牧民对布病的危害性认识还不够,自身防护意识差,传统的生活生产习惯很难改变,季节性走场混群、私自调入牲畜现象普遍,增加疫情发生的风险。
9.其他方面。大部分旗县草场面积大,野生动物多,并与家畜在同一个草场上生存,频繁接触,家畜从野生动物感染布病情况也不能忽视,存在一定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