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霞 刘小波 刘起勇
由病媒生物传播的传染病在我国传染病中占有较大的比例,长期以来一直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特别是近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贸易和人口流动增加等因素影响,造成新发及输入性病媒传播疾病在我国不断涌现,同时一些传统的病媒传播疾病流行区域不断扩展,流行强度不断增大[1],对我国人民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病媒生物监测和防制是病媒传播疾病防控的基础性工作,是防控病媒传播疾病,特别是尚无有效疫苗控制的病媒传播疾病的重要手段,也是预防绝大多数病媒传播疾病如疟疾等的主要措施和有效手段。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作为全国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工作的牵头和技术支持单位,带领全国各级疾控机构病媒生物控制人员,近年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全国病媒生物监测体系,制定了相关的控制方案、指南及标准,在病媒传播疾病控制、登革热暴发流行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重大自然灾害灾后防疫、重大工程建设保障、奥运等重大活动保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1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 2005年8月,我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印发了《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2],逐步在19个省43个地级市设置了国家级病媒生物监测点,以点带面推动了我国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开展。2016年,针对运行已10年的全国病媒生物监测系统发现的问题,受国家卫计委疾控局(全国爱卫办)委托,中国CDC2015-2016年组织专家对《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2005)进行修订;2016年3月9日,国家卫计委正式签发《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2016年5月4日,中国 CDC正式发布《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
新方案扩大了病媒生物监测覆盖面,要求我国所有区县均开展病媒生物监测;强化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管理,厘清爱卫办的组织职责和疾控机构技术把控和实施职责;除蚊、鼠、蝇、蟑外,增加了蜱、臭虫等近年凸显公共卫生重要性的病媒生物监测类群;增加了重要病媒生物抗药性监测;完善、更新了病媒生物监测方法(如完善和增加幼蚊监测,特别是针对媒介伊蚊监测的布雷图指数法,增加了针对媒介伊蚊成蚊的监测方法,增加了常规监测方法)。新监测方案的发布和相应的培训,极大促进了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工作。
病媒生物国家级监测点采取自由申报和国家审核相结合方式确定。2005年,中国CDC确定17省40个地级市作为病媒生物国家级监测点,2006年增加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个市和北京市共3个监测点,监测点总计43个,分布于19省(自治区、直辖市)。其后监测点数量一直未再变化,2014年山东东营监测点调整至聊城,广西南宁监测点调整至北海。2016年新方案下发后,各省监测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国各省均申请设立国家级监测点,截止2017年11月,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申请国家级监测点共计10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含原来43个监测点),但新申请的监测点目前还无国家经费支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监测工作的开展。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还设立了很多常规监测点。
为了配合新方案实施,各级机构开展了新方案培训,2016年3月,国家卫计委针对新方案专门举办了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师资培训班,2017年,中国CDC传染病所针对所有国家级监测点(包括新申请的国家级监测点)开展了监测实施方案及相关支持技术培训,各省级CDC也积极组织本省培训。此外,为进一步促进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管理和信息应用,中国CDC抽出专项经费用于病媒生物监测数据上报和分析系统建设,并着手开发更便于数据上报的手机APP。
1.2 媒介伊蚊监测控制工作 2013、2014年,全国登革热疫情形势严峻,其中,广东、福建、云南及广西等4省(自治区)发生了登革热本地多点暴发疫情,特别是广东省,以本地病例为主,疫情几乎蔓延所有地市。为及时掌握疫点、疫区媒介伊蚊密度的动态变化,评估疫情传播风险和蚊媒控制效果,调整应对措施,迅速遏制疫情,中国CDC启动了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组织专家制定并发布《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3],要求各地加强流行地区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和控制工作。在登革热中转支付项目支持下,在有媒介伊蚊分布的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置了媒介伊蚊监测点,并划分为三类地区,其中Ⅰ类地区包括广东、云南、广西、福建、海南和浙江,于蚊虫活动季节每月开展2次监测,间隔10~15 d;Ⅱ类地区包括上海、重庆、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和贵州,于蚊虫发生高峰季节(5-10月)每月开展1次监测;Ⅲ类地区包括北京、河北、山西、天津、山东、陕西和辽宁,于6-9月每月开展1次监测。截止2017年11月,全国共有超过330个县(区)开展了媒介伊蚊监测工作。各监测点幼蚊监测可选择布雷图指数法、诱蚊诱卵器法之一,成蚊监测可采用双层叠帐法开展监测,且应急监测时必须开展媒介伊蚊成蚊监测。此外,除上述媒介伊蚊监测外,2005年,中国CDC启动的登革热监测,也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云南设置了16个监测点同步开展媒介伊蚊监测[4]。
媒介伊蚊监测工作开展后,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发布监测月报,为媒介伊蚊传播疾病如登革热、寨卡病毒病、黄热病等的风险评估、预警、科学防控及效果评价等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2.1 政府主导的病媒生物联防联控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目前各地病媒传播疾病未出现暴发时,病媒生物防制大多局限于卫生部门,日常病媒生物防控效果不理想,多部门联动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对以登革热为代表的病媒传播疾病防控极为不利,跨境病媒生物多部门联防联控长效机制建立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病媒传播疾病防控,减少跨境传播尤为关键。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导致《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规定》中各部门职责尚未很好地落实[5]。有关部门对于病媒生物防制工作重视不够,实施中有时依然存在职责分工混乱的现象,导致诸如卫生、环保、城建、农业、水利、林业、财政、公安、民航、工商、交通、教育以及新闻媒体等多部门协调配合较差,也未能全面发动学会、协会、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办事处、居委会、村民委员会以及公众等社会力量进行病媒生物防治,不能及时、有效、科学、精准防控病媒生物。
2.2 各地对于病媒生物控制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病媒生物防控是切断传播途径,防控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特别是无有效疫苗相关疾病的核心措施。各地对病媒生物控制对病媒传播疾病防控的重要性认识尚不到位,并对监测结果重视不足,未能及时根据监测结果开展风险评估,控制措施未跟上。
2.3 预防为主的病媒防控意识不强 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及早开展病媒生物控制(特别是杀灭越冬蚊)对于以登革热为代表的病媒传播疾病控制重要性认识不足,虽然每年各级疾控机构均较早建议当地政府统一组织及早开展以控制病媒生物为核心的爱国卫生运动,但由于各种原因病媒防控工作启动时间常常推后,对夏秋季病媒传播疾病暴发造成直接影响,最终导致病媒传播疾病暴发时投入大量人、物、财力而效果却不理想的疲于奔命的工作模式。
2.4 大多数地区缺乏病媒生物应急监测控制经验及技术储备 虽然近年来我国以登革热为代表的病媒传播疾病暴发较为频繁,但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南方少数省份,其他省份十分缺乏病媒生物应急控制的实战经验,一旦发现疫情,病媒防控措施针对性不强,很多时候难以真正降低病媒的密度,贻误病媒传播疾病防控的最佳时机,极易造成短期内大量本地病例发生,给随后的疫情处置增加了难度。
2.5 病媒生物防治机构及网络仍不健全 根据2013年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控制工作现状调查,参与调查的各级CDC中,少数省级CDC还没有专门的病媒生物控制部门,甚至无专职人员从事病媒生物工作,也有少数省级CDC无病媒生物相关实验室;相当一部分
地市级CDC无独立的病媒生物控制部门,无专职人员从事病媒生物工作,无病媒生物相关实验室;很多区(县)CDC无独立的病媒生物控制部门,无专职人员从事病媒生物工作,病媒生物相关实验室更少。
2.6 病媒生物监测控制经费严重不足 2005-2006年确定的国家级监测点只有2万元经费用于开展蚊、鼠、蝇、蟑四项监测;2016年新方案实施后新申报的“国家级监测点”还未得到国家任何经费和政策支持。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每个监测点仅3万元支持。除少数地方在国家监测经费的支持外配套部分监测经费,大部分地方财政无任何经费配套,监测经费严重不足,不仅影响监测质量,也严重地影响了各地病媒生物及相关疾病的监测和防控。
2.7 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人力资源不足 虽然当前我国从事病媒生物防制的技术人员数量与业务水平均有提高,但仍有不少病媒工作人员未接受过任何相关培训,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培训过的人员经常流失,除省级CDC病媒工作人员队伍相对较稳定外,地市级、区县级专业人员经常流动和流失。这种人才流动和流失,导致技术储备严重不足。
3.1 加强病媒生物防控组织管理 鉴于当前病媒传播防控的形势和需求,各地亟待建立政府主导、各相关单位、部门共同参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技术支持的病媒生物控制联防联控长效机制。
3.2 加强病媒生物监测、防控督导 鉴于目前很多地区对病媒生物控制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年度启动病媒生物防控工作滞后或控制力度不足,未能及时确保病媒生物密度低于安全阈值等问题,亟待加强病媒生物监测、控制工作督导,进一步提高认识,及时全面落实病媒生物监测及防控措施。
3.3 深入开展以病媒生物控制为核心的爱国卫生运动 建议各级爱卫会按照《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规定》(全爱卫发[2009]9号)要求,在病媒传播疾病流行季节前及早组织辖区各单位和广大群众,开展集中、统一及全覆盖的以孳生地清理为核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包括越冬蚊处置,切实降低病媒生物密度。一旦出现输入或本地感染登革热等病媒传播疾病,各地政府能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及早发动,实施网格化管理,分片包干,利用敏感公共卫生杀虫剂快速杀灭成蚊,清除媒介蚊虫孳生地,做好医院等重点场所的防蚊隔离,动态评估病媒生物防控效果。
随着气候变化、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加快,病媒传播疾病流行范围不断扩展,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然而,我国大多数地区多年无病媒传播疾病暴发流行,缺乏病媒生物应急控制的经验甚至技术储备,一旦发生,极易造成病媒传播疾病扩散蔓延。因此,亟待加强病媒生物监测和控制的经验交流和技术培训,特别是疫情处置过程中病媒生物疫点处置技术,并做好控制经验总结,推广成熟模式于同类地区的病媒传播疾病防控。
3.5 增加病媒生物防制经费投入 各级政府应切实保障病媒生物监测、风险评估、预警、控制及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经费,以不断满足新时期病媒传播疾病科学防控需求,更好地为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健康中国建设需求服务。
3.6 健全病媒生物防制机构及网络 在人员、机构、办公和实验室建设上保证病媒生物防控需求,为科学、有效防控病媒生物提供基础。
[1]刘起勇.媒介生物控制面临的挑战与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1):1-8.
[2]卫生部.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2005-08-17).http://www.nhfpc.gov.cn/zwgk/jdjd/201304/b5b4e2673fde473996b13955085796f7.shtml.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2014-09 -29).http://www.chinacdc.cn/jkzt/crb/zl/dgr/jszl_2235/201409/t20140929_104958.html.
[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登革热监测方案(试行).(2005-08 -10).http://www.chinacdc.cn/jkzt/crb/zl/dgr/jc/200508/t20050810_24741.html.
[5]卫生部.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规定.(2009-10-30).http://www.nhfpc.gov.cn/jkj/s5898/200911/4439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