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 娜,陆 娜,陈 颖*,韩 亮,王珊珊,王运成,郭仁艺
(1.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海南 海口 570102;2.海南医学院,海南 海口 571199)
海南医学院于2004年招收了首批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学生,学制4年,到目前为止已有10届学生毕业,累计为社会培养的康复治疗技术型人才共计374人。在办专业的过程中,结合国际国内对康复治疗师执业准入的要求,秉承着为社会输送合格、优秀康复治疗师的宗旨,在借鉴兄弟院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重视素质教育的同时,完善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方法,培育品行操行兼备的毕业生。而本次问卷调查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毕业生职业发展中长期的就业状况与动态变化,测量和评价毕业生职业中长期的持续情况,综合判断毕业生岗位胜任能力。
研究对象为我校康复治疗学2008-2014届毕业生。
1.问卷设计。成立调查研究小组,自行设计问卷,问卷主要围绕康复治疗师资质、中长期就业状况两个维度分析,题目为单选题,最终确定的问卷经过信度和效度的验证。
2.研究形式与方法。借助问卷网平台,制作标题为《海南医学院康复治疗学专业毕业生中长期就业跟踪的问卷调查》的调查问卷,在问卷网内录入单选题题目并发布问卷,被调查者可通过平台生成的二维码或网址查看问卷。
统计分析应用SPSS 20.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并计算频数和百分比,假设检验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发放问卷282份,回收问卷251份,回收率89.0%,合格率为100%。将调查结果从问卷网平台导出。
1.资格证书取得情况。毕业生取得康复医学治疗技术资格证书者211人(84.1%),未取得者40人(15.9%)。
2.一次性通过资格考试情况。毕业生能一次性通过康复医学治疗技术资格考试者170人(67.7%),非一次性通过者81人(32.3%)。
1.专业相关度、职业吻合度情况。毕业生现所从事的职业和康复治疗学专业相关者200人(79.7%),不相关者51人(20.3%);其所从事职务和康复治疗师吻合者187人(74.5%),不吻合者64人(25.5%)。
2.就业单位医院等级情况。毕业生三级甲等医院就业人数121人,三级乙等医院就业人数16人,二级甲等医院就业人数41人,二级乙等医院就业人数9人,一级乙等医院就业人数5人,非在医院工作的人数为59人(见附表)。
附表 毕业生就业单位医院等级
3.月收入情况。毕业生现在的工作月收入低于1000元者5人(2.0%),1000-2000元者9人(3.6%),3000-4000元者76人(30.3%),5000-6000元者88人(35.1%),7000-8000元者37人(14.6%),9000-10000元者13人(5.2%),高于10000元者23人(9.2%),月收入在3000-4000元者与5000-6000元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78,P=0.349)。
4.同行竞争力情况。毕业生在同行间认为没有竞争力者36人(14.3%),一般者127人(50.6%),认为有竞争力者88人(35.1%)。
5.培训情况。毕业生参加专业领域内的培训班或医院进修学习的机会,完全没有机会者23人(9.2%),很少有机会者58人(23.1%),一般者66人(26.3%),比较多机会者77人(30.7%),非常多机会者27人(10.7%)。
6.满意度情况。毕业生对现有的工作非常不满意者5人(2.0%),比较不满意者23人(9.2%),一般者121人(48.2%),比较满意者75人(29.8%),非常满意者27人(10.8%)。
符合国家卫生部要求的执业准入资质的康复治疗师,是需通过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并取得资格证书者[1]。近些年,不少医疗卫生单位在对康复治疗师的招聘条件中,要求具备“康复治疗师执业资格”,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和进入职场带来不小的压力。从毕业生资格考试通过率上看,有84.1%的毕业生通过考试取得了资格证书,其中一次性通过考试取得证书者为67.7%,所以学校在专业教育计划制定时,一方面应综合考虑执业考试的知识范围,在课程设置上适当给予倾斜,为未来康复治疗师执业考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在毕业生毕业前可适当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资格考试培训[2],化解毕业生考前的焦虑,提高考试通过率,增加就业几率和就业质量。
参与调查的毕业生中所从事职业和康复治疗学专业相关者达79.7%,和康复治疗技师吻和者达74.5%,有76.5%的毕业生工作环境为医院,其中54.6%的毕业生工作医院为三级医院,在二级甲等医院工作者占16.3%,而在其他等级医院工作的则寥寥无几。毕业生因为薪资和发展前景的原因,多倾向于选择在一、二、三线城市的三级医院工作,而不愿意去基层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3]。这会使康复人才匮乏的基层单位在人才引进方面更加困难,也使社区康复服务的推广受到影响。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一方面需要学校的正确引导,另一方面,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鼓励,吸引大中专康复人才到基层开展康复服务工作。
毕业生月薪水平集中在3000-4000元和5000-6000元的区间,并且收入在3000-4000元的人数与收入在5000-6000元的人数差异无显著性。王红雨等[4]的调查研究显示,康复治疗师月收入小于3000元,其职业倦怠程度相对更高,月收入大于5000元则职业倦怠程度相对较低,这可能与收入低的康复治疗师在工作成就和经济负担方面面临的双重压力有关。对于部分学生毕业后未从事康复治疗相关的工作,可能与工作强度大,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有关,自己对职业荣誉感及职业认同感较低[5]。工作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对工作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者共占40.6%,低收入水平也可能是构成因素之一。
康复治疗师在实际工作中,其在校时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并不能完全满足工作需要,但日后的继续教育学习对未来的工作发展起到重要作用[6]。毕业生工作后要增强个人的专业水平可通过科室业务学习,或者网络、书籍学习,或者培训班、进修、攻读学位,或者出国出境访学等,以提升自身专业综合素质,以增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自身竞争力。调查结果显示,仅35.1%的毕业生认为在同行间具有较强竞争力,认为有较多和非常多机会参加专业领域内的培训班或医院进修学习的共占41.4%。因此,建议单位部门应为治疗师提供更多的机会参与继续教育,以提高治疗师的技能水平、职业归属感和职业稳定性。
综上所述,康复治疗师的收入水平有待提高,康复治疗师不断掌握的专业技能与其自身竞争力的形成有密切关系。早日实现与国际康复治疗师执业水准相接轨,使康复治疗师具备岗位胜任力,需要国家、社会与学校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