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梦霞,宋凤先,朱星省,王先锋,韩德顺,倪全胜,宋东蓥,孟晓林,顾钱洪,汪 曦,张建新,冯军厂,周传江,聂国兴
(1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河南省水产动物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新乡453007;2新野县水利局,河南南阳新野473500;3南阳市水利局河南南阳473068)
新野,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位于河南省西南部,隶属南阳市,位于中原经济区西南门户、豫鄂两省交界地带,南阳盆地中心,北依南阳、洛阳,南接荆门、襄阳,自古为南北交汇、承东启西的水陆交通要冲[1]。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位于东经112°14'44"-112°35'42",北纬 32°9'30"-32°4'98"。全境南北长52 km,东西宽22 km,总面积1026 km2,境内平坦,沃野百里。新野县土地总面积为1062 km2,由于地处南阳盆地南部,既是平原,又是岗地、洼地,还有河湖坑塘。新野县境内河流水系比较丰富,分布有白河、唐河、湍河、溧河等河流的干流及支流,多隶属长江水系,此外,白河、唐河、湍河等8条河流的过境水(年均量)约37.3亿m3可供开发利用[2]。
2015年11月河南省鱼类资源调查队对新野县主要河流、水系的鱼类资源进行调查。具体调查样点设置为29个(实际采样点为18个,其中果园村运粮河已干涸5年;南王庄村老溧河平时无水,下雨才有水,只捕获2尾泥鳅;南马庄村溧河上游因污水排放污染较严重,未采集到鱼类;曾营村溧河为季节性河流,未捕获到鱼类;秦堰村老白河已干涸3年,东湾村老溧河干涸,周单庄东边华河及西边礓石河干涸,学田庄村灰渠河干涸10余年,范坡村礓石河已干涸,均未捕获到鱼类,此外,采样点20与采样点19因同属于白河干流且距离较近,故而合并采样),并根据采样情况进行了适当调整,主要涉及新野县县城棉纺厂生活区市场和白河、唐河、湍河、溧河等。具体采样点信息见表1。
在每个采集点使用撒网、刺网、地笼、迷魂阵等多种工具捕捞小型鱼类,并结合当地渔民出河捕捞及农贸市场采购渔民捕获的鱼类等方式采集鱼类标本。采集的标本进行适当清水除污处理后立即用10%的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固定时注意尽量保持鱼类标本形态体型的板正。对体形较大的标本,在固定前先用10%或浓度略高的福尔马林溶液作腹腔注射和背部肌肉注射。标本的分类鉴定采用纳尔逊分类系统,并参考陈宜瑜等(1998)《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鲤形目》、褚新洛等(1998)《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鲇形目》、朱松泉(1995)《中国淡水鱼类检索》[3-5]等国内权威出版物,同时可以利用Fishbase(http∶//www.fishbase.org/)、台湾鱼类资料库(http∶//fishdb.sinica.edu.tw/)等权威的网络资料对相关信息进一步的核实。
为了更加充分、全面的了解当地鱼类资源现状,调查队成员在采集标本的同时通过走访当地渔民、渔贩和长期从事渔业生产的工作者等了解当地的鱼类资源状况,并收集整理现有的可参考资料,包括各地区的渔业规划和水利志,尽量使调查结果详实、全面。
本次鱼类资源调查共采集鱼类标本56种,隶属于6目15科44属(表2)。其中鲤形目种类最多(29属38种) ,占总种数的67.86%,其次鲇形目占总种数的12.5%,鲈形目各占总种数的10.71%。鲤科是鲤形目中最大的类群,有26属35种,占总种数的62.50%;其他各科种类较少(鳅科3种)。从种类组成来看,新野县鱼类资源以鲤形目鲤科鱼类占绝对优势。
根据不同方式对新野县鱼类生态类型进行分类(表3)。按鱼类栖息环境划分为静水定居型、溪流定居型和江湖洄游型3大类,其中静水定居型23种,占总种数的41.07%,溪流定居型28种,占50.00%,江河洄游型鱼类5种,占8.93%。按水层垂直分布划分,上层和底层鱼类种类数一致,均为22种,各占总数的39.29%,中下层鱼类相对较少为12种,占总数的21.43%。按产卵类型划分为产沉性卵、浮性卵、黏性卵和漂流性卵,还有一类(鳑鲏亚科)是将卵产于蚌体内,种类比例大小为沉性卵(46.43%) >漂流性卵(19.64%) >黏性卵(17.86%) >产于蚌体内(12.50%) >浮性卵(3.57%)。按摄食类型划分,有杂食性、植食性和肉食性三类。其中杂食性鱼类最多,有29种,占总种数的51.79%,其次是肉食性22种,占39.29%,植食性5种占8.93%。
根据动物区系复合体概念,将具有共同地理起源或特定时间发育于同一地理带的鱼类群体称为鱼类区系复合体[6]。根据淡水鱼类区系划分,本次调查的新野县鱼类可划分为4个区系:(1)中国平原区系复合体:该复合体特点是多数产漂流性卵,如“四大家鱼”、鳊类等,部分产卵粘性不强,如鲌亚科、鮈亚科(除麦穗鱼外),本次调查结果属于该复合体的鱼类共25种,占总种类数的44.64%;(2)北方平原区系复合体:特点是较耐寒,耐盐碱,产卵季节早,本次调查只有麦穗鱼和花鳅2种,占3.57%;(3) 晚第三纪早期区系复合体:特点是以底栖生物为食物的居多,它们共同特征是视觉不发达,而嗅觉发达,适应于生活在浑浊水体中,本次调查的鱼类中主要包括鱊亚科、鲤亚科和花鳅亚科的泥鳅的鱼类共12种,占21.43%;(4) 南方平原区系复合体,其鱼类一般生活在浑浊水体中,鱼体一般有保护色和辅助呼吸器官等特征,主要包括鲿科、虾虎鱼等,该复合体鱼类共15种,占总数的26.79%。
表1 新野县鱼类调查采样点Table 1 Sampling location in urban area of Xinye County
续表
表2 新野县鱼类名录Table 2 Fish species list in urban area of Xinye County
续表
续表
续表
表3 新野县鱼类生态习性和区系划分Table 3 Ecological guilds of fishes and fish-fauna in urban area of Xinye County
新野县处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地形复杂,河流水系资源丰富。根据此次调查结果,南阳市新野县鱼类资源调查共获得鱼类56种,涵盖6目15科44属,主要是山涧溪流的小型鱼类为主,鲤科鱼类占据主导位置。从鱼类的生态类型来看,采集的鱼类中主要以溪流定居型、静水定居型和杂食性和肉食性的小型鱼类为主,这些鱼类对水质要求较高,如花鳍骨、餐条、马口鱼等鱼类。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新野县整体水质较好,水质污染较少,食物资源及饵料生物丰富,从而为不同食性、不同生境要求的鱼类提供了多样化的栖息生长和繁殖场所。调查期间发现新野县境内多条河流的支流及河段断流等,这也将直接影响新野县鱼类资源的多样性,从而导致我们通过走访得知确实存在的鱼类暂时或者较难捕获。
按照世界动物地理分区,我国动物地理区划分属于古北界与东洋界,将秦岭-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划为东洋界[7]。新野县水系主要属长江水系,动物地理划分为古北界。新野县鱼类区系主要属于中国平原区系复合体,本复合体的鱼类在地史上出现较晚,发现最早的地层是上新统,可认为它们是在喜马拉雅山升到一定高度后形成典型的东亚季风气候之后,为适应新的自然条件,从旧类型鱼类分化出来的,故这类鱼的发源中心可能在中原一带[7]。本次调查区域内鲤科鱼类种类较多达35种,且该区域是南北气候和动物地理分区的过渡地带,动物组成上兼有两个区域的种类,特有种类相对较少。新野县鱼类以中国平原区系复合体、南方平原鱼类区系复合体和晚第三纪早期鱼类区系复合体种类为主,并且以中国平原区系复合体占绝对优势,这一区系特征也反映了鱼类分布特征与陆生脊椎动物地理分布特征的一致性[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