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克松+李盼道+杜欣欣
[提要]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但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内部居民的互动关系仍然存在很大差异。通过梳理相关文献,采用横向和纵向比较的研究方法,对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居民的互动关系特征进行比较。
关键词:农村社区;城市社区;居民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2月1日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社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当代社区空间和社区结构的多元化,社区居民的互动模式和互动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的社区催生了新的人际关系、新的人格心理、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互动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了城市社区居民和农村社区居民内部互动关系的差异,描述了两大社区居民对社区互动的满意程度,探讨了影响社区居民互动关系的主要因素,剖析各个因素对城市社区和農村社区居民互动关系的影响程度。
马斯洛认为社交需求是人类的必要需求,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往互动来实现。目前,对于社区互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足于社会变迁的角度,着力探讨邻里互动关系的演变过程,认为邻里功能的弱化或被替代是必然趋势。费孝通认为邻里关系常常表现为血缘和亲属关系,贺霞旭认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契约关系对邻里关系提出挑战,进而冯健发现业缘关系正在逐步替代表现为地缘与血缘关系的邻里关系,其中相对封闭的居住环境、城市生活的异质性等,使城市中的邻里关系渐趋衰落。
(二)立足于社区整合的角度,着力于研究城市化所引起的社会生活方式变革对邻里关系的解构或重组。沃斯第一次明确地把城市化理解为社会生活的变革过程;甘斯通过一系列个案研究发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中都存在着具有内聚性和认同感的“都市村庄”,城市中许多组织间和邻里间的互动也并不是沃斯所说的典型的次属关系,而是“准首属关系”;萨托斯,认为当代城市中确实存在着具有地域范围的社区,城市化引起的大规模社会变迁既没有造成社区的衰败,更不会使社区趋于消失。
(三)立足于人际需要的角度,主要阐述邻里关系存在的必要性。任映红认为年龄越大,对邻里关系现状的满意度越高,且文化程度与邻里关系呈反向关系,即高学历者普遍认为邻里关系作用不大;吴缚龙认为男性更倾向于对邻里关系现状持肯定态度,住宅高层化与邻里关系的好坏呈反向关系,但是对邻里关系的认同比率还是比较高的。
(四)立足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着力于研究社区人际关系的构建。高磊论述了农村社区人际互动的相关问题,对社区人际互动研究具有重要影响;舒晓虎分析了社区交流空间的生产过程,对提高社区互动,加深居民社区的融合具有现实意义;王丽娟比较了农村邻里关系和城市邻里关系的不同特征;彭定萍提出了人际关系的构建问题;赵菊对中西文化背景下的人际关系互动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探讨了影响人际关系互动的因素。
综上所述,学者们认为社区间的社会互动程度和市民社区认同态度有正向关联,市民的社区满意度和社区认同度有明显的正向关联。但是学者在研究人际互动关系时,均将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互动关系单独割裂开来,分别加以研究,缺乏对于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两个系统中人际关系互动的比较。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人际关系互动的异同,以及互动影响因素对互动频率的不同影响。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比较研究法。以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的居民为调查对象,以青岛、德州、济宁、聊城、济南、淄博等地为调查地区,通过随机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来获取相关数据,并以此分析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互动关系发展现状,探求影响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互动关系的主要因素。问卷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社区互动关系现状以及互动关系影响因素。累计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158份,有效问卷1,140份,有效回收率为96.5%。其中农村社区居民问卷810份,城市社区居民问卷330份。访谈法主要以电话访谈和面对面访谈为主,用于前期探索性研究以及对问卷调查中未涉及的内容进行补充调查,以便对研究问题进行定性分析。比较研究法包括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方法用于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居民互动频率和互动认同度、影响互动频率的相关因素,纵向比较方法用于新农村建设前后及城市代际因素等各自特有因素对互动频率的影响。
(一)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互动关系比较结论。以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分析互动态度(社区互动认同度、互动频率),以描述社区互动之现状;通过分析影响互动现状的诸因素以及诸因素对不同研究对象的影响程度,以把握问题之主要矛盾;通过纵向比较新农村建设前后的农村社区互动情况和城市代际对社区互动频率的影响,以把握二者之历史变迁。通过上述比较,其结论如下:
第一,农村社区居民互动态度总体比较积极。通过对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居民互动态度的深入调查,发现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居民对互动的积极程度不同,并且导致这种不同的原因各异。城市社区居民远没有农村社区居民互动态度积极,其大多处于互动中立的状态。农村社区居民熟识度高,文化水平层次大体一致,共同话题较多,与邻里交流谈话等互动频率较高,社区互动频率较高。
第二,对于日常互动方面,农村社区居民互动频率高于城市社区居民,城市居民的互动态度不积极,大都处于互动中立的状态。对于共同出游方面,农村居民互动频率高于城市社区居民。大多数城市社区居民表示,平时出游要么选择亲人,要么选择朋友,因为与邻居的共同时间不多,共同话题以及熟悉程度不高,给此方面的互动造成了隔阂,故而不会选择与邻居一同出游。而在农村社区中,居民的熟识度高,且由于传统集市的存在,居民经常会结伴一起买菜,或者一起去田间劳作,故而共同出游的频率较高;对于冲突互动方面,农村社区居民的互动频率高于城市居民。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城市居民忙于工作,与邻居相处时间不多,交集也相对较少,文化程度比较高,而且城市社区居民不同于农村社区居民,农村社区居民大都是农民,因此需要摆放的物品很多,农作物的晾晒等可能和邻居产生空间冲突,而城市的此类空间冲突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由于大量人口外出打工,导致农村社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多,监护人疏于对孩子的管教,而留守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护子心切,经常会因孩子之间的矛盾而导致邻里间的冲突。对于参加社区活动方面,城市社区居民互动频率低于农村社区。城市里生活节奏太快,工作压力太大,平时工作太忙,总是加班加点无暇参与社区组织的活动,仅仅是退休的老人在参加社区活动方面比较积极,城市社区大妈大都会加入广场舞,大爷则是选择一些棋牌类或者是歌唱类的活动。而农村居民的工作具有季节性,在非农忙时期人们有着大量的时间与他人互动,而且在农村社区老人居多,时间灵活性大,更加提高了社区活动的参与程度。endprint
第三,通过分析社区互动的影响因素对不同居民类型互动频率影响程度,认为在性别方面,总体上男性的互动频率低于女性,农村社区女性居民的互动频率高于城市社区女性居民的互动频率,城市社区男性居民的互动频率高于城市社区女性居民的互动频率。在户籍方面,农村社区居民的互动频率高于城市社区居民的互动频率,户籍属于外地的居民的社区互动认同度和频率都低于本地居民。在文化水平方面,文化水平越高,居民的互动频率越低,在城市社区居民中互动频率与文化程度呈现反向关系。在婚姻状况方面,已婚人群中城市居民互动频率低于农村居民,在未婚人群中城市居民的互动频率高于农村居民,就婚姻情况单独而言,已婚居民的互动频率高于未婚居民。在房屋类型方面,拥有自有住房的居民互动频率高于租房的居民;就自有住房单方面分析,城市社区居民互动频率高于农村社区居民;就租房单方面分析,农村社区居民的互动频率高于城市社区居民。
第四,通过纵向比较分析发现,在城市社区方面,城市一代改变了城市社区的结构,很多城市新移民通过求学、就业、婚姻等形式实现了从原居住地到城市居民的转变,并在城市定居下来,成为城市社区居民,由于地域的阻隔,他们与原来社会关系网络的联系减弱,迫切需要通过密切邻里关系加以弥补,但由于人生地不熟,因此与邻里互动频率相对较低,而二代以上城市居民互动频率相对较高。在农村社区方面,相较于新农村建设之前,邻里之间熟识度降低,互动关系变得更为陌生化,但由于邻里之间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基础,邻里之间依旧存在着些许互动,但互动的本质发生了改变。影响邻里居民互动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房屋格局、空间有限且产权界定不清。
(二)促进社区互动的建议。社区邻里互动关系是初级社会关系,是满足人类情感需要的重要社会关系。针对上述分析,应采取相应措施促进社区居民互动关系的发展。
第一,完善户籍制度,致力于改善户籍结构二元化给居民生活带来的不便。户籍制度的完善对于城市一代有着深刻的意义,避免了因户籍原因带来的诸多问题,例如孩子上学、当地就业等,户籍制度的完善可以使城市一代居民对生活环境存在归属感,从而转变互动态度,提高城市一代居民的社区互动频率,为创建和谐社区添砖加瓦。
第二,促进农村招商引资,发展绿色经济。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产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使农民工不再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就可以上班赚钱,同时也保证了农村社区居民男女比例的协调,促进互动关系的稳定发展。
第三,举办有利于促进社区居民互动的活动,建立居民互联网联系方式。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深入到每个人的生活,社区可以建立居民微信群或者QQ群,居民通过此方式既可以适应居民的生活节奏,又可以促进沟通互動。
社区和谐互动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人际互动,社会就会失衡,只有构建和谐的人际互动关系,才可以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1]贺霞旭,刘鹏飞.中国城市社区的异质性社会结构与街坊/邻里关系研究[J].人文地理,2016.31.6.
[2]冯健,吴芳芳,周佩玲.郊区大型居住区邻里关系与社会空间再生——以北京回龙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7.36.3.
[3]任映红,严米平.渐行渐远:乡村变迁中日益陌生化的邻里关系——一项对LSZ村的观察[J].理论探讨,2017.1.
[4]吴缚龙,约翰·罗根,唐磊,刘晓玉.农村移民的城市归属感:基于北京市社区邻里关系的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17.1.
[5]高磊.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邻里关系重建[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4.
[6]王丽娟.从一场纠纷透视农村邻里关系的变迁[J].中国青年研究,201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