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革命原因分析及评价

2018-03-17 07:16陈正其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年8期

陈正其

[提要] 在经济思想史上,边际革命的爆发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本文试图追寻边际分析方法的发展脉络,从经济史的角度探索边际学派产生和发展的内在逻辑。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认为边际学派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本文研究发现边际学派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阶级斗争并不是其产生的原因之一;相反,阶级斗争更多的是边际学派发展的结果。经济学追求一般性规律的内在要求使得边际学派在经济学分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边际革命的产生正是经济学科学主义发展方向的最重要的体现。

关键词:边际革命;一元价值论;纯粹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8年1月25日

一、边际学派历史渊源

边际革命的全面爆发是以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三位经济学家分别在同一时期以不同的形式来阐述边际效用价值论为标志的。在边际三杰之前,边际效用这一概念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发展,边际的分析法也在不同的领域开始运用开来。

(一)古典经济学之前的运用。边际分析法是随着微积分学的发现而逐渐发展的,边际效用论最初形成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那时的边际效用只是一种思想存在,并没有运用到经济学的分析当中。伯努利(1738)在《测定风险新理论之解说》中认为“相同数量的货币对一个穷人来说比一个富人更具有价值,随着财富占有量的增加,其效用量也在增加,但其增加的比率是逐渐减少的”。思想家加利阿尼(1750)在《货币论》中认为“价值是一种比例,它由效用和稀缺性的比例构成,区别了边际效用与总效用”。他的利息贴水论也成为庞巴维克时差利息论的先导。在古典经济学之前,边际的思想就在经济学中开始运用,这说明边际的分析法的诞生没有阶级属性,它只不过是一种为了解释经济现象的一种工具而已。

(二)与级差地租相结合。安德森(1777)在《谷物法本质的研究》指出各级较肥沃的土地都可获得多少不等的超额利润,而最后的或者最贫瘠的土地只能得到一般利润。威斯特(1815)在《论资本用于土地》中说到“最后或者获利最小的资本部分,以之作为决定农产品价格的依据”,他开始提出“土地报酬递减”是一个普遍规律,并且“最小的资本部分”也可以认为是边际资本的原型。马尔萨斯(1815)在《地租的性质及发展》认为“农产品的价格必须大致等于实际已耕种的最贫瘠土地的生产成本”。后来李嘉图用劳动价值论来解释边际地租,又把边际原理推广到价值论,认为“农产品的相对价值之所以上升,只是因为所获产品的最后一部分在生产中使用了更多的劳动,而不是对地主支付了地租”。这一时期的边际分析法与劳动价值论相结合,可以看到,边际分析法已经渗透到古典经济学中,并且开始在古典经济学内部对古典学派学说进行瓦解。

(三)与分配论、价值论相结合。19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间,边际分析开始渗透到分配论和价值论的研究当中,出现了边际生产力分配论和边际效用价值论。冯·杜能(1826)最先把边际原理从地租论扩大到利润论和工资论,认为工资水平是由最后被雇佣的生产率最低的工人的生产率决定的,所以生产率较高的劳动者的工资实际上低于他的实际生产率。劳埃德(1795~1852)是明确地以边际效用解释价值的第一人,他区分了“绝对效用”即客观总效用和“特殊的效用”即客观的边际效用。朗菲尔德(1802~1884)认为价值即为交换价值,生产成本影响供给,效用影响需求。“劳动、资本、土地”价值取决于最不利条件下运用它们时所需支付的成本和最低限度的需求。这种观点实际上就是供给与需求决定价格的理论。戈森明確提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并且认为“花费在每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会带来与花费在其他任何商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相同的满足”。

这些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边际的概念,在古典时期有一些经济学家是主张劳动价值论的,他们只把边际分析当作一个工具来维护劳动价值论,而一些经济学家是反对劳动价值论的,并且不同程度上都承认边际效用价值论,“最后一单位”这个概念常常在他们的著作里出现,但是这些学说总体上来说还是处于古典时期,所以在学说史上把他们的学说认为边际学派的历史渊源。后来的边际学派的主张都源自古典经济学家在边际分析方法上的研究。

二、边际革命产生的原因

(一)利益冲突的转变。纵观整个古典经济学时期无不充满着阶级之间的斗争,而且这些斗争不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消失的,而是通过利益重新分配而不断表现出新的形式。古典经济学是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资产阶级面临的最大敌人就是封建地主阶级,这些封建贵族掌握着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资产阶级为了降低成本,扩大再生产就必须支付日益增长的地租,土地价值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而不断增值,这一部分利益被地主阶级全部分享。地租的增长不仅对资产阶级不利,而且对广大劳动者也十分不利,降低地租一方面给资本家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把资本家增加的一部分利润转化为劳动者的工资。由于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使得地主阶级处于众矢之的。从亚当·斯密开始到约翰穆勒,几乎所有的古典经济学家都反对地租的过快上涨,并认为地租上涨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而价格不引起地租上涨,这种观点充斥着整个古典经济学中,这明显带有阶级对立的倾向。

地主阶级的力量被削弱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起来,无产阶级的生活条件持续恶化,工资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乃至整个19世纪100年间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几乎没有提高,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产值却连翻的增加,社会大量财富被资产阶级占有。进入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变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要求经济上得到他们应有的分配,政治上提高他们的地位,与资产阶级展开了更加激烈的斗争。穷苦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持续低下,也不利于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矛盾激化引起经济的大危机,这些都不利于资产阶级的地位稳固。经济基础的改变引起经济学分析的一次大转变,矛头指向地主阶级的古典经济学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经济学界急需要新的理论来解释价值的源泉。边际学派的产生源于资本控制的力量远远超过了土地控制的力量,并且一定要给资本价格、土地价格、劳动力价格一个适应资产阶级统治的理论。endprint

(二)一元价值论的脆弱。古典经济学坚持劳动价值论,一方面是为了在理论上对抗地主阶级不劳而获;另一方面也是经济学从哲学中分离的必然过程。劳动价值论在根源上说明了社会财富的来源,但是却不能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一元的价值论难以解释复杂的人类社会生产活动,随着财富的不断增加,土地作为生产要素需要支付地租,资本作为生产要素需要支付利息,这些都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古典经济学家倾向于资本是“物化的劳动”的观点来解释资本为何需要被支付利息。这种观点在本质上还是说明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个本身没有错,但是既然资本是物化的劳动,那么一切生产要素都可以视为物化的劳动,诸如土地、技术、管理等,如果没有劳动去创造财富,财富再去维系人类的发展,就不会有资本的积累、土地的开辟、技术的进步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物化的劳动”在哲学上说的通,在现实中难以应用。坚持劳动价值论往往造成劳动者创造价值这样的假象,劳动者利用这一理论作为自己争夺利益的口号,并逐渐用资产阶级的经济学来推翻资产阶级,这是资产阶级无法接受的。萨伊很早就提出过“三位一体”的多元价值论,并且多元价值的思想在古典经济学家中早有存在,因为没有人可以回避资本为何需要支付报酬这一问题。一元价值论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诸多挑战,从劳动价值论转变为边际效用价值论不是边际革命的功劳,而是一元价值论本身的脆弱,难以经受住经济发展的考验。边际效用价值论虽然推翻了一元价值论,但是它并不是多元价值论。基于主观感受的效用价值论,只关注经济运行的最终结果,不强调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成本,它把整个市场中的价格看作价值最终表现形式,只要是交易双方达成一致,形成双方都能接受的支付,那么就可以把价格看作各自的价值。这样的价值论是可以用来解释一切的交易,如果代替一元价值论的是多元价值论,那么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有新的要素加入到生产过程中,那么多元势必会继续增加元素,那么这个多元价值论中究竟是谁在创造价值又会受到质疑。

(三)阶级矛盾趋于缓和。虽然边际革命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但是却不是发生在最激烈的斗争中。边际学派真正被西方经济学家广泛接受是在19世纪末,尤其是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的建立,使得边际效用价值论成为西方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在1867年,而这时边际学派还没有真正登上历史舞台,所以在西方经济思想史把马克思归为古典经济学家行列之中。我们可以说边际学派的学说是对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但是却不能够证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对边际学派的回击。在马克思《资本论》出版之前的1848年,世界上一个无产阶级政党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出版标志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达到了空前的激化状态,无产阶级提出自己的政治要求,挑战资产阶级的统治。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就不得不开始改善无产阶级的工作环境、提高工资水平、提高工人的政治地位,資产阶级采取了一系列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通过让出一部分利益来平息愈演愈烈的革命倾向。最终无产阶级革命没有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产生,这与资产阶级政权让利有密切关系。在“边际三杰”开始提出各自学说时,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度过了最危险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阶级矛盾的缓和为边际学派创造了有利环境。

(四)纯粹经济学的追求。马克思把萨伊视为法国庸俗经济学家第一人,原因是他最早抛弃劳动价值论,坚持多元价值和无阶级立场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萨伊坚持经济学分析脱离阶级属性,经济学研究应该探究经济规律的本质,这个本质不是随着社会制度、历史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它将是一个普世规律,客观的存在。其实古典经济学的分析都带有阶级属性,马克思也认为经济学的观点必然会带有阶级属性,没有阶级立场的,纯粹的经济学是不存在的。但是具有阶级立场的古典经济学最终解体了,主要原因就是它触及到了阶级利益,最终经济学演变成一场社会革命,甚至流血牺牲的政治运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激烈的斗争最终没有让古典经济学生存下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由此认为经济学一定是在资产阶级统治范围内活动的,它研究是资本主义内部经济运行的规律,不再涉及到意识形态领域。一旦继续坚持古典经济学发展道路,最终会断送经济学的生命。边际学派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出发,坚持效用价值论的观点就是想在根源上找到一个客观不变的规律,在这个基础上一步步建立自己的经济学分析框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微积分的发现和广泛运用,从边际学派开始,西方经济学家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分析工具,这种工具的客观性足以掩盖经济学分析的主观性,在一层虚假外衣的掩盖下,经济学家继续追求纯粹经济学的理想。

三、边际革命的评价

优化资源的配置使得产出最大是经济学分析的一个直接目的,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在这个最大化的产出前提下如果做分配使得每个经济活动的参与人得到的利益最大化,所以财富的分配就是矛盾的焦点。价值论是分配论的基础,有什么样的价值论就会有什么样的分配论,如果坚持劳动价值论就必然要求分配给劳动者较多的财富,这样又会挫伤资本家的资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如果坚持资本价值论,那么又会造成资本的控制,无产阶级又会站出来加以否认。所以,分配论所涉及到的是一系列社会关系,坚持任何形式的一元或者多元的价值论都必然会造成社会利益之间的碰撞,坚持何种价值论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概念。边际学派绕开纷繁复杂的价值论争论,开辟一条供给与需求决定的价格论,有效避免了在经济理论中探讨意识形态,实现了古典经济学向新古典经济学的转变。

主要参考文献:

[1]WARREN J.SAMUELS,JEFF E.BIDDLE,JOHN B.DAVIS.A Companion to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M].Blackwell Publishing,2003.

[2]理查德·豪伊.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1.

[3]晏智杰.边际革命和新古典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

[4]胡代光.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及其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贾根良,徐尚.经济学怎样成了一门“数学科学”——经济思想史的一种简要考察[J].南开学报,2005.5.

[6]桂起权.古典经济学纲领与经济学革命的来龙去脉[J].经济评论,2004.4.

[7]Donaldw W.Katzner.Why Mathematics in Economics?[J].Journal of Post Keyesian Economics,Summer,2003.

[8]张昆仑.“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合理成分[J].经济学家,2001.2.

[9]巴红臣.统一价值理论的思考——对劳动价值论、均衡价值论和边际效用价值论的综合考量[J].经济研究导刊,2012.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