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新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及前景

2018-03-17 17:09郭海成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雨课堂新技术思想政治理论课

郭海成

摘要:在当前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在改进中加强,切实提高教学实效,就必须注重通过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来改进教学方式方法。“雨课堂”作为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教学工具,经实践验证,能为教师提供基于课堂教学大数据分析的直接技术支持,从而助力打造大学生真心喜欢、终生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宏伟目标的真正实现。

关键词:新媒体;新技术;思想政治理论课;雨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2.0042.03

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已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且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尤其是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及需要。由于教学方式方法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必须重视此一问题并给予解决[1]。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毋庸讳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在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也存在着极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未能及时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学习的特点,不能契合当前大学生“移动互联网时代原住民”这一群体身份特征,不能适应智能手机大规模进入大学课堂这一巨大变化。在这种局面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着四大问题。

1现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改革如慕课、翻转课堂等运用效果不佳。由于慕课制作的成本、技术要求较高,且存在缺乏互动等缺陷,目前慕课的发展已进入瓶颈期。与此同时,翻转课堂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翻转,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并未得到根本消除。此外,翻转课堂存在线上线下脱节,扩展性不强,学生学习数据不完整、与慕课模式过于一致而体验不统一的问题。

2智能手机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后大学生“低头率”居高不下。当前,智能手机已成为大学生须臾不可离身的必备品,因此,智能手机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已呈现不可阻遏之势。但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学生中,只有少数是用来查阅资料、辅助学习。相较于专业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绝大多数学生在课上使用手机不是在查阅资料、辅助学习,而是在使用社交软件、浏览新闻、观看视频等。因此,如何引导乃至规范手机在课堂上的使用,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智能手机难以从“干扰器”转为“推进器”。最新统计显示,以智能手机为主体的我国在网活跃移动智能设备数量已突破8.99亿。时代大潮,势不可逆,传统行业不可避免地需要在“主动移动化”与“被动移动化”两者中做出抉择。作为最重要的人才培养机构,高校也同样面临着移动互联网的巨大挑战: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设备正以势不可当之势侵占着大学生们有限的注意力与精力。移动互联网带来了挑战的同时,更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原著民”的大学生们,高校对于移动技术如果能够善加利用,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极大地拓展教学空间,进行跨越时空的教与学;创建全新的课堂模式,实现充分的师生互动;有效打通课内课外,完成全流程的形成性考核评估。继PC之后,智能手机将会成为最为高效的教学信息化工具,成为创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利器。但目前的现状是智能手机难以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干扰器”转化为“推进器”,实在令人担忧。

4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教”“学”分离问题严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是做“人”的工作,特别是要通过高质有效教学做好“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带有方向性的根本工作。欲达此目标,必须依赖“教”与“学”的高度有机结合,尤其是对于大学生这一高层次人才群体而言,其强烈的求“学”动机更需要与受“教”诉求紧密结合。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教”“学”结合情况却差强人意,甚至在相当程度上结合是非常态,分离反而成为常态。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原有教学方式不能满足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而新技术的运用又未能及时引入课堂,于是造成“教”“学”分离的问题。

二、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解决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顽疾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及95后乃至00后逐渐成为大学生队伍主力群体,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式”教学模式面临巨大挑战,教学效果也因此受到相当大的影响。简而言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顽疾是“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未能真正建立,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照本宣科式的“满堂灌”仍然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常态;二是大学生不是为“信仰”进课堂而是为“学分”进课堂某种程度上仍是常态;三是课堂教学没有真正的师生互动或只有“伪互动”;四是教师不能真正掌握大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进而不能真正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关键是在于新媒体新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没有得到任课教师的充分重视,基于移动互聯技术的智慧课堂未能建立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指出两个事实,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不容荒废,要在改进中加强;二是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打造智慧课堂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让主渠道名副其实。

正是基于对以上问题的认识,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在近些年逐渐得到重视。概括其模式,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是在线教学网站。此类网站提供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在线课程,学生可以在线学习、提问,与教师、同学实现线上互动,以线上学习辅助线下课堂教学。但这种在线学习模式存在教师难以监管、学生技术作弊等问题,很难解决。二是自媒体微平台。微信、微博、贴吧等是学生常用乐用的交流手段,用其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有着门槛低、接地气的优点,易于被学生接受。但这种学习模式的“碎片化”特征极大地削弱了学习效果,难以构建系统知识架构。三是慕课。由于慕课对学生而言具有更大的自主性与选择权,且可以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进行优质课程资源的整合,因此一度成为教改热点。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存在很大的不同,专业课的慕课建设可以取得巨大成功,思想政治理论课则不然,其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注定不可能仅仅通过慕课就能够实现。四是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作为一种更具前瞻性的技术创新,虚拟现实可以提供极具震撼力的高逼真度场景。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要求大量人财物的支撑,且面对全体大学生这一海量受众对象时,其适用性就大打折扣。五是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智慧课堂。智慧课堂可以说是当前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主要方向。借助移动互联技术建构的智慧课堂,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管理、有效互动,并可以通过对课堂教学大数据的分析,真正掌握学生学习状态乃至思想动态。而且这种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智慧课堂具有投入低、效果好、易推广的特点,能够大幅提升教学质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效果[2]。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已经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但它终究是一种技术手段,不能代替真正的课堂教学,不能也不会取代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如果缺乏师生面对面的深度引导,其教育效果显然不可能达到最佳状态[3]。

三、“雨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及效果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化、全媒体、微传播、大数据、信息化相互叠加,引发了教育形态的巨大变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主动适应以平台集成、跨界融合、圈群共享、迭代创新、数据分析思维为代表的全方位变革[4]。“雨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正是适应这一变革的主动尝试。

1“雨课堂”的主要功能

“雨课堂”是在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由清华大学推出的智慧教学工具,致力于将前沿的教育理念与互联网技术巧妙融合,为教与学带来全新气象。作为一个主要服务于高等教育的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在直观形式上由PPT插件与微信公众服务号组成;从软件系统来看,则分为智能移动终端、PC端和远程服务器。其中,智能移动终端和PC端直接服务于师生开展课堂教学,远程服务器主要支撑系统运行和课堂教学大数据的采存与分析。“雨课堂”2016年4月正式对外发布并提供免费使用,一经推出,立刻引发广泛关注。截至2017年3月,注册班级达6万余个,覆盖师生75万余名[5]。

“雨课堂”作为“智慧教学解决方案”,旨在连接师生的智能终端,将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环节都赋予全新的体验。“雨课堂”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独具个性的定制课堂,教师可以根据个人专长及班级学生特点打造专属课堂;最便携的智慧教室,教师可以最快部署智慧教室,实时问答互动,学生难点反馈,幻灯片推送,支持弹幕;最立体的教学数据采集,教师可以做全周期的数据分析,覆盖课前—课上—课后每一个环节,自动生成个性化报表,让教与学更明了,自动任务提醒,真正的数据驱动;简单熟悉的课件制作,易学易会易用,教师学生都不需多学直接上手,名校课程视频资源随时用,PPT制作、学习零成本,微信贴身推送。

2“雨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及效果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主要依靠教师讲授,学生处于被动的受众地位,课堂信息传递呈现为自教师而学生的单向性。这种教学方式由于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未能给学生提供有效及时的课堂互动,导致课堂气氛沉闷乏味,进而形成“低头率”居高不下这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顽疾。而如果将“雨课堂”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则能在很大程度上打破目前大学生对思政课堂“沉闷、无趣”的固有印象,打造出“活泼、生动、高参与度”的智慧课堂,极大提升教学实效。正是本着破除“课前学生无预习”“课上学习不积极”“课后师生无联系”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痼疾,从而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过程管理”“形成性考核”“全时互动”“高效学习”的教学目标,最终构建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教学生态系统,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践使用“雨课堂”,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本实践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主进行,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基于“雨课堂”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实践运用。实践对象为重庆邮电大学2016级经济学专业、通信工程专业两个班级的本科生,总计156人。实践过程主要分为三大步骤。第一步,课前准备。教师在“雨课堂”微信公众号建立班级,邀请学生实名注册加入;制作预习课件,布置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在课件中插入相关投票题、单项或多项选择题;链接相关教学视频,利用“慕课视频”功能将网上截取的慕课视频插入教学课件中,并最终推送到学生的智能手机终端。任课教师则通过自己的智能手机来查看、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如是否预习、预习时间长短、预习内容进度等。第二步,课上实施。教师通过二维码扫描连接自己的手机与教室PC,实现教师手机端、教室PC端、投影大屏幕端三屏同步,将每次课堂教学专有二维码投影至大屏幕,学生扫码进入课堂,同时完成签到,签到时间统计精确到秒。教师教学中将事先插入开放性问题以投票或选择题的方式发送到学生手机端,限时答题,学生答题情况及选项分布即时同步至投影大屏幕上,教师手机端掌握每一个学生的作答情况,可有针对性地提问并在学生之间引导开展辩论,最终厘清问题统一认识。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弹幕即时发表观点看法,也可点击课件上的“不懂”按键反馈学习状态。教师也可向学生推送试卷,就有关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检验检测。第三步,課后总结。课程结束,教师点击退出课件,教师手机端就会即时收到本次课堂教学统计数据,包括学生签到情况、答题情况、疑难内容分布情况以及基于数据分析评定出的优秀学生及预警学生情况,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相关问题。教师亦可根据教学统计数据制作微型课件,课后第一时间推送至学生手机,便于学生巩固相关知识点。一个学期的实践后,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们普遍对“雨课堂”持欢迎态度,认为不仅增强了师生互动,而且提升了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学习体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当前,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易操作、可推广的技术支持,使得建设“工艺”精湛、“配方”新颖、“包装”时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可能。只要我们能够利用好诸如“雨课堂”一类的新媒体新技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一定会取得实效,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一定会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优质课程。

参考文献:

[1]郭凤志.现代教育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路向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71.

[2]沈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新媒体新技术相融合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7(3):69—74.

[3]王双群.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111—115.

[4]赵庆寺.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化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4):66.

[5]王帅国.雨课堂: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教学工具[J].现代教育技术,2017(5):31.

(责任编辑:侯秀梅)

猜你喜欢
雨课堂新技术思想政治理论课
雨课堂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雨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究
雨课堂在经管类本科经济法教学中的微应用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