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研究生教育教学的改革研讨

2018-03-17 17:09曾志高易胜秋谭鹏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教育体系研究生教育创新思维

曾志高+易胜秋+谭鹏

摘要:在阐述计算机专业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主体、活动、内容、条件、质量评价这五个不同的维度对研究生教育体系及培养理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这五个维度对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改革分别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教学提供参考,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生提供有效途经。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教育体系;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2.0038.04

引言

在科教兴国的指导方针下,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它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创新型的高级专门人才[1]。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中仍存在着方方面面的问题。因此,希望能从培养理念到培养条件,从培养模式到质量评价都能更加科学化,使我国从规模上的研究生大国变成真正的质量上的研究生强国[2—3]。同时,面向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需求,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以全面提升计算机类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依托企业与学校优质创新创业平台资源,结合Apple、Sun、Microsoft、HP等众多知名IT企业的创新创业人才要求,在IT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上(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与企业无缝链接。以项目驱动的方式把企业实战案例引入课堂,导入风云科技多年承载软件园公共平台的企业就业资源和创业孵化辅导资源,形成复合型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地区IT产业发展培养具有良好的计算机理论基础和企业级职业素养,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项目开发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级应用型计算机工程师和研究生创业人才。

一、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十年来,随着研究生的扩招,计算机类研究生的规模也随之迅速扩大,表1所示为历年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与报名人数统计表。该表的数据表明,研究生从1999年开始扩招以来,近年来招生规模一直稳步扩大,报考人数也一直在上升,直到2014年,考研人數出现自2008年以来的首次下降,2015年考研人数再次下降,很多业内人士分析,这说明了持续多年的考研热的拐点已到。

考研热的降温,说明了学生报考研究生渐趋理性,社会更注重能力而不是文凭。同时,也折射了目前的研究生教育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4—5]。由于很多高等学校一味追求规模扩大,忽视了自身质量[6]的管理,硕士学位的宽进宽出模式让学位含金量大打折扣。根据分析,目前研究生教育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研究生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不平衡性,如:有的专业供大于求,而有的专业又供不应求;(2)研究生的类型与社会需求不适应,以理论研究为主导的学术学位型研究生相对过剩,以实践应用为主要导向的专业学位型研究生的社会需求量相对较大;(3)研究生的实际水平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造成社会对研究生文凭的认可度打了一定的折扣。(4)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模式单一、不科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管不到位,也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因素。(5)教育资源与研究生规模不匹配,研究生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以上分析表明,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严抓教育质量,挤掉多年只重数量,忽视质量而积累的教育泡沫。

二、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及培养理念

要改革研究生教育教学机制,首先必须分析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的构成,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主要是由主体、活动、内容、条件及质量评价等维度构成,表2总结了这5个维度及其基本指标。下面分别对这五个维度进行描述:其一,主体是指实现整个研究生教育教程的实体,除了研究生和导师这两个主要主体之外,科研团队、社会、企业等在教育中起的积极作用也应充分发挥出来。其二,活动是指完成研究生教育过程所采取的多种形式。研究生教育活动除了课程教学活动外,要采用如专题讲座、课题研讨会等丰富多样的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教育形式。其三,内容是指研究生教育教程中要完成的具体的教育任务,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定位好合理的培养目标,并根据培养目标精心设计好课程体系结构。注重适应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快的特点,考虑课程的前沿性。其四,条件是指完成研究生教育所需要的软硬件支撑条件。其五,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除了考虑其最终完成课程和论文的情况外,还应综合考虑其学习过程中的其他因素,如参加社会实践、学术交流等等。

在整个研究生教育教学框架体系中,应贯彻的培养理念如下:一是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导,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使命,更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与核心。二是以服务社会发展为己任,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要坚持与社会需求接轨。三是以产学研一体化为途径,产学研一体化是实现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四是以坚实的软硬件平台为支撑,搞好研究生教育,须依赖一个坚实的科研创新平台,这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五是以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第一生命线,要树立学位点的质量意识,完善质量监管体系。

三、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改革探析

近年来,很多行业的毕业生都出现就业难的现象,计算机类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也不理想,其就业率与薪酬均偏低。可是,近年来,信息类产业的市场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10%,IT业的人才缺口仍然很大。是什么造成一方面计算机类毕业生找工作难,而另一方面计算机行业人才短缺的供需矛盾呢?主要原因是:第一,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层次结构不合理,人才数量呈橄榄形分布,两头(高端和低端)小,中间(中级人才)大,硕士研究生及以上的高端人才和低端人才(如软件程序代码编制人员)短缺,而本科层次的毕业生相对就业困难。第二,既然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行业的高端人才,而目前高端人才又短缺,那为何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仍然不理想?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目前的研究生大多为偏理论的学术型研究生,而企业短缺的是偏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研究生;二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存在问题,要么与市场需求脱节,要么达不到企业需要的程度。以上对计算机类研究生就业矛盾的分析,说明目前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下面,从研究生教育体系的五个维度,分别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如何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贯彻培养理念。

(一)有关主体维的改革

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实体主要有研究生和导师两个,与这两个主体有关的改革主要如下:

1. 导师负责制的改进。(1)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大多数都是单一导师负责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妨尝试多导师负责制,以校内导师为主,同时增加一位校外导师,校内导师主导学术创新,校外导师引导应用创新,他们共同指导学生,相互交流,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这种机制可以更好地帮助研究生的成长。(2)保障导师所带研究生质量的同时,对其招生数量进行控制。目前,研究生规模不断地扩大,但是具有带研究生资格的导师又没有随之同步增长,有的高校往往会存在一个导师同时带二三十个学生的情况,而研究生教育是个性化教育,与本科大众化教育是有区别的,导师同时指导的学生过多,就只能使这种所谓的个性化教育流于形式,要么沦为本科教育的延续,要么干脆变成了“甩手不管”,甚至还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所以,要提高导师指导学生的质量,首先应严格控制一个导师同时指导的学生数量,其次,要改革导师的评价模式,除了导师自身的科研成果外,还应把其指导学生的情况纳入评价指标中去。

2. 研究生招生的改革。(1)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改革。改革研究生招生考核制度,更有效地选拔有专业潜质的优质生源。调整硕士入学考试科目内容,使考试内容更加能突出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考查,且根据所招研究生的类别,考核的内容也应各有侧重。学术学位研究生偏重于在理论上考察专业素养和创新潜质,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偏重于在实践上考察职业素养和应用创新能力。(2) 类型结构改革。目前计算机类研究生类型结构从规模和专业上来看无法满足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这主要表现为学术学位研究生偏多,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对缺乏。另外,表现为某些专业方向的研究生供大于求,而有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却稀缺,研究生的学科体系的建立不能及时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管理层应注意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合理地调整研究生的类型结构及规模。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积极推进与计算机职业资格认证的对接。

(二)有關活动维的改革

为了能更好地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有必要对目前单一的研究生教育形式进行改革,其具体思路如下:首先,搞好产学研项目合作,这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条可行之路。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中,生产、学习、科研三者具有如下图所示的相互促进、共赢共进的关系。一是产学之间:以产促学,以生产实践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通过IT企业提供的生产实习基地,通过实践促进专业的学习。反过来,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研究生可以直接服务于企业,以学习带动生产。二是产研之间:以产促研,社会生产实践为科研提供源源不断的有价值的课题,反过来,科研的成果又可以服务于生产,拉动生产。三是学研之间:学习是科研创新的基础,科研是学习的目标导向。产学研一体化的具体形式包括:创立企业实践基地,为学生学习锻炼提供场所;企业给研究生提供有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企业专家定期参与探讨最新的研究方向和制定最新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企业的课题让研究生课题组直接参与。

其次,多举办专题讲座,讲座可由校内教师、校外专家、企业专家主讲,讲座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更快地了解科技的新动向,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学校可明确要求学生每学年听讲座的次数要达到一定的量,让他们积极参与讲座。

再次,导师要定期组织本组成员开展研讨会,让每个学生定期地汇报自己最新的研究思想,让大家就其研究思想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共同进步。

最后,人才互换培养。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学校派出教师到企业进行多种技术培训,促进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学校也可成为企业后备人才库,企业通过对实习学生的考察,在符合双方意愿的情况下,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公司工作。

(三)有关内容维的改革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制定好计算机类研究生教育任务、培养目标并设计好课程体系结构。

首先,本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补修几门计算机专业课程。目前,有很多跨学科的学生攻读计算机研究生,由于缺乏本科阶段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计算机技能的培养不够,比如,学生的编程功底不够,则直接影响其编写程序验证理论的实验水平。所以,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攻读计算机研究生,有必要补修几门专业基础课程,借鉴国外某些大学的经验,可补修如下几门课程:数据结构、高级编程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体系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等。其次,计算机技术更新非常快,而目前的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体系往往严重滞后于科学的发展,这是不适应研究生的创新型教育目标实现的。所以,应该重视把学科的前沿引入到教学课程体系中去。

(四)有关条件维的改革

研究生教育发展程度离不开有力的支撑条件。目前研究生教育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对于计算机专业,学校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加强研究生的教育教学。随着国家对研究生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政府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研究生的经费投入,目前大多数学校在研究生师资建设、实验室建设等软硬件条件上加大了投入力度,也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目前的资源建设仍与研究生的规模不相匹配。应进一步加大对基础条件的建设投入,同时,还应搞好如下四个沟通:

一是搞好校际沟通,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在区域间加强校际沟通,打破学校壁垒,推进区域间研究生的联动教育,在校际间搭建优质教学、实验资源共享的平台,并可尝试校际选课及学分互认、校际项目合作等,这种校际联运教育模式的建立是改善研究生教育条件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二是搞好院际沟通,跨学科跨专业协同创新。计算机专业的研究课题往往存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与结合,眼光只局限于本专业的狭小空间,难以获得真正有意义的课题。所以学校要在不同学院间搭建项目合作的平台,促使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协同创新,和谐共进。

三是搞好校企沟通,让研究生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通过与企业的密切合作,让企业全方位参与研究生办学,在企业在学校与社会间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

四是搞好国际沟通,培养有国际视野的高级人才。计算机领域知识与技术的更新是迅速的,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端人才,理应让他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目光狭窄是跟不上科技发展速度的。所以,我们应努力搭建良好的国际交流平台,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拓展视野,及时跟进科技的前沿。具体的沟通形式可以为:积极举办或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会议、聘请国外专家来校开展学术交流讲座、与国外大学联合办学、选派研究生去国外访学等等。

(五)有关质量评价与管理维的改革

针对目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如下的改革措施:首先,改变单一的质量评价模式为多维的质量评价模式。目前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是以学生发表的论文为主要指标。这种只考虑结果质量而完全忽视过程的评价方式会导致研究生的过程管理松散,最终影响结果质量。所以应该重视研究生的过程质量评价,引入立体的、多维度的评价指标,除了评价其论文的发表情况,还应考虑其社会服务、就业质量、企业评价等外部指标,并把学生参与的讲座,在研讨会上的发言,参与的项目,参与的学术交流,参与的社会实践等等进行量化,用这些过程指标立体地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另一方面,要建立培养质量反馈机制,跟踪了解研究生就业后的工作情况,为学校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培养质量提供有力的依据。其次,加强研究生的过程质量管理。目前的研究生日常管理很松散,很多导师对学生基本上是放任自流,指导的时间很少,而很多研究生课程的授课模式表面上美其名曰“自主学习”,实為“不管学习”。这一方面要增强导师与授课教师的责任心,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研究生教育的过程管理,如将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职责具体化,如将导师指导学生的时间量化,开展的小组讨论情况量化等等。要明确学生在每个阶段要完成的任务,把任务进一步细化,便于督促和引导学生有条不紊地分阶段完成复杂的研究任务。再次,完善质量监控体系。由教学评估牵头组织建设与实施“以院部研究生教学工作评价为主线的质量监控系统”,包括组织系统、监督系统、反馈系统和激励系统。四个子系统围绕研究生教学质量生成过程,相互联系与协作,构成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监控体系,其中,组织系统是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指挥系统;监督系统是质量监控工作的核心部分;反馈系统是教学过程持续改进的源泉;激励系统是教学过程持续改进的动力。以院部教学工作评价为主线的质量监控系统“在组织与运行过程中坚持评价常态、注重长效、下移重心、优化过程”的核心理念;形成了“以院部研究生教学工作评价统揽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以教学工作状态为主要评价内容,以审核数据为主要评价方法,以促进院部研究生教学质量管理主体责任为主要功能,以优化人才培养质量生成过程为主要目标”的整体思路。

结束语

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是一个多维的概念。针对目前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教育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应该在研究生的教育过程中,从主体、活动、内容、条件、质量评价等多方面来对研究生教育体系及培养理念进行分析,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

参考文献:

[1]NYQUIST J.D., WOODFORD B.J. Re.envisioning the Ph.D.:what concerns do we have?[EB/OL].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2000.http://www. grad. washington.edu/ envision/ project_resources / Concerns Brief.pdf.

[2]石中英.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造就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3):9—14.

[3]刘尧.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凝视——从三部委发布《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谈起[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4(3):27—31.

[4]王亚杰,王沛民.研究生教育质量:分析框架及其微观层面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4(3):56—61.

[5]洪煜,钟秉林,赵应生,张筱茜.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现存问题与改革方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2(7):41—46.

[6]赵军,周玉清.研究生教育质量概念研究新视野[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6):52—57.

(责任编辑:侯秀梅)

猜你喜欢
教育体系研究生教育创新思维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