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473012)马文伟
1.1 一般资料 对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131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131例患者中,男79例,女52例,年龄15~76岁,平均年龄(40.2±5.0)岁,发病时间1.5h~4.8d,所有患者均表现为急性腹痛,其中85例典型转移性右下腹痛,不典型的有46例;存在显著症状105例。经实验室检查,大部分患者均存在白细胞不同程度上升;本组131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常规扫描,检测前禁食,扫描前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呼吸训练,扫描前饮用500~800ml清水,平静呼吸后保持6~8s屏气。首先给予患者常规平扫,扫描使用GE16排或64排螺旋CT扫描,使患者取仰卧位,参数调整:1.0螺距、10mm层间距、10mm层厚、120kV电压。部分患者接受增强扫描。扫描完成后进行薄层重建,调整1.30mm层厚。
扫描完成后,由2名资深医师对轴位薄层城建图像进行连续动态观察,先后由两位医师独立完成阅片,确诊:即指两位医师诊断结果相同;可疑诊断:两位医师诊断结果不同。
2.1 螺旋CT薄层重建诊断结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131例患者经术后病理诊断,均确诊为急性阑尾炎。CT诊断结果显示,急性阑尾炎124例,诊断准确率94.66%,漏诊或误诊7例,漏诊率5.34%。
2.2 螺旋CT薄层重建诊断分析 此次研究中,螺旋CT诊断确诊的124例患者,其主要表现为:粗短型阑尾炎32例(25.81%),病灶边缘毛糙,周围脂肪密度略增高或正常,病灶阑尾短、粗,存在轻度水肿、且壁厚;细长型阑尾炎21例(16.94%);粗长型阑尾炎46例(37.10%);阑尾结构不清伴回盲部明显炎性渗出患者14例(11.29%);阑尾及回盲部结构不清11例(8.87%)。
2.3 螺旋CT扫描诊断合并症情况 螺旋CT诊断124例患者中,合并有盲肠炎12例(9.68%),合并阑尾周围脓肿21例(16.94%),合并有周围淋巴结肿大30例(24.19%),合并阑尾腔内粪石61例(49.19%)。
目前,临床中早期急性阑尾诊断主要方法是影像学检查,其诊断要点:首先对病灶准确定位,本次研究,采用螺旋CT进行全腹部常规平扫,再进行薄层重建,层厚设置1.30mm,再对图片进行轴位连续动态观察分析;首先确定盲肠与右半结肠,再进入右半结肠的阑尾入口与末段回肠入口等2个入口位置。临床诊断中,因腹腔脂肪层菲薄或腹部结构复杂,阑尾与肠管结构无较大特异性,对阑尾的确定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先对回肠末端小肠入口位置进行确定,再对另一个入口进行轴位连续动态观察寻找,再对阑尾进行确定,病变阑尾确定后,对病灶周围情况进行观察,从而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1]。多层螺旋CT对急性阑尾炎诊断主要根据其病理诊断该病,患者病症发展不同阶段,其影像学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单纯急性阑尾炎早期病理改变并不显著,多层螺旋CT扫描对典型急性阑尾炎征象表现病灶阑尾壁与阑尾外径明显变大,呈扩张的靶环样或腊肠样病变;经增强扫描显示为轨道征或环形征;肠系膜淋巴肿大、阑尾周围脓肿、阑尾相邻肠管扩张积液、阑尾粪石、积液、病灶周围渗漏等是其间接征象[2]。若螺旋CT薄层图像显示阑尾周围渗出并腔内粪石,即可进行确诊;而粗短型与粗长型表现为肠壁较厚、阑尾较粗。本次研究中结果显示,诊断准确率94.66%,提示螺旋CT薄层重建在快速诊断急性阑尾炎中效果较为显著,与任春慧[3]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临床中使用多层螺旋CT常规平扫后,薄层重建图像,对急性阑尾炎快速诊断其获得临床信息可靠真实,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参考依据,值得推广。